电子显微镜下的假单胞菌细菌。图片来源:MPIIB / Volker Brinkmann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众所周知,细菌感染并不会马上导致疾病,只有在它们大量出现时才会对身体造成威胁。
近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MPIIB)的科学家们发现,人体具有一个特殊受体,它虽然不能识别细菌本身,但可以很好地监视细菌间的通信,持续监测感染动态,当有大量细菌存在以至于分泌出被称为毒力因子的致病物质时,该受体会向宿主发出调整免疫反应的信号。
细菌病原体与其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看作是一场“军备竞赛”,其中每个参与者不断地响应来自伙伴的进化策略。就我们环境中的机会性病原体而言,这一感染的关键门槛特别高:只有当以非常大的数量出现和/或形成致病物质时,它们才能让人患病。
许多细菌会产生小分子来监视种群密度(丰度),从而调节其集体行为,这一过程称为群体感应。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就是这样一种细菌。我们每个人都会与之经常接触,因为它遍布在水管、洗手盆和其他类似的地方。然而,只有大量的假单胞菌才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它们通过形成致病物质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些致病物质使其能在宿主体内立足并造成损害。这种细菌很容易引起肺炎、伤口感染或菌血症和血液中毒,特别是对住院病人。这些疾病非常难治疗,因为它们已经对抗生素有很强的耐药性。
图片来源:Science
细菌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动攻击呢?研究发现,它们通过称为“群体感应”的小分子相互交流。只有当假单胞菌达到相对足够的丰度时,它们才会产生引发疾病的物质和粘液分子,这些物质保护它们抵抗抗生素和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这对于细菌来说是有意义的,因为如果它们不需要粘液和毒力因子,那么产生这些物质仅仅意味着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对细菌而言,在发动实际攻击时,能量消耗是值得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功感染宿主并将其用作繁殖地。
该研究通讯作者、MPIIB免疫学系教授Stefan Kaufmann及其团队发现,我们的身体细胞可以借助芳烃受体(AhR)发现细菌之间的通信。AhR可以检测群体感应分子,直接识别色素沉着的细菌毒力因子,使体细胞能够检测细菌何时准备攻击。
图片来源:Science
该研究第一作者、牛津大学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的组长Pedro Moura-Alves解释说:“通过这种监测活动,人体可以在需要抵御这些细菌侵袭的时候激活免疫系统。”
实际上,在细菌达到致病数量之前,该受体就已经在对它们进行监视了,如果检测到群体感应分子处于早期阶段,芳烃受体就会被抑制,从而阻止免疫防御的过早启动。
Kaufmann说:“这对宿主来说是有益的,因为这样做可以节省能量,少量细菌并不会造成任何损害。只有在细菌达到临界数量时,免疫防御所需的能量才会集中起来。 这也有助于防止由免疫系统反应引起的附带损伤。”
因此,我们的身体不仅能够识别细菌是否存在,这些最新结果表明,它还在随时监控细菌的数量,以便对感染的不同阶段做出反应。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