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领域有哪些瓶颈?

来源:知乎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深度学习近年来成为计算机领域最耀眼的明星,衍生出许多实际的应用,主要是在推理与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然而深度学习如何在超越图像、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做出更多成绩,比如对人类情感的理解,意识和动机的模仿,会涉及到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目前深度学习的黑匣子无法打开的魔方。

作者:mileistone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77663/answer/309571753

因为我对计算机视觉比较熟,就从计算机视觉的角度说一下自己对深度学习瓶颈的看法。

一、深度学习缺乏理论支撑
大多数文章的idea都是靠直觉提出来的,背后的很少有理论支撑。通过实验验证有效的idea,不一定是最优方向。就如同最优化问题中的sgd一样,每一个step都是最优,但从全局来看,却不是最优。

没有理论支撑的话,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进步就如同sgd一样,虽然有效,但是缓慢;如果有了理论支撑,计算机视觉领域的进步就会像牛顿法一样,有效且迅猛。

CNN模型本身有很多超参数,比如设置几层,每一层设置几个filter,每个filter是depth wise还是point wise,还是普通conv,filter的kernel size设置多大等等。

这些超参数的组合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只靠实验来验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最后只能凭直觉试其中一部分组合,因此现在的CNN模型只能说效果很好,但是绝对还没达到最优,无论是效果还是效率。

以效率举例,现在resnet效果很好,但是计算量太大了,效率不高。然而可以肯定的是resnet的效率可以提高,因为resnet里面肯定有冗余的参数和冗余的计算,只要我们找到这些冗余的部分,并将其去掉,效率自然提高了。一个最简单而且大多人会用的方法就是减小各层channel的数目。

如果一套理论可以估算模型的capacity,一个任务所需要模型的capacity。那我们面对一个任务的时候,使用capacity与之匹配的模型,就能使得效果好,效率优。

二、领域内越来越工程师化思维
因为深度学习本身缺乏理论,深度学习理论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深度学习框架越来越傻瓜化,各种模型网上都有开源实现,现在业内很多人都是把深度学习当乐高用。

面对一个任务,把当前最好的几个模型的开源实现git clone下来,看看这些模型的积木搭建说明书(也就是论文),思考一下哪块积木可以改一改,积木的顺序是否能调换一样,加几个积木能不能让效果更好,减几个积木能不能让效率更高等等。

思考了之后,实验跑起来,实验效果不错,文章发起来,实验效果不如预期,重新折腾一遍。

这整个过程非常的工程师化思维,基本就是凭感觉trial and error,深度思考缺位。很少有人去从理论的角度思考模型出了什么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模型应该做哪些改进。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数据实际上是一次函数,但是我们却总二次函数去拟合,发现拟合结果不好,再用三次函数拟合,三次不行,四次,再不行,就放弃。我们很少思考,这个数据是啥分布,针对这样的分布,有没有函数能拟合它,如果有,哪个函数最合适。

深度学习本应该是一门科学,需要用科学的思维去面对她,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结果。

三、对抗样本是深度学习的问题,但不是深度学习的瓶颈
我认为对抗样本虽然是深度学习的问题,但并不是深度学习的瓶颈。机器学习中也有对抗样本,机器学习相比深度学习有着更多的理论支撑,依然没能把对抗样本的问题解决。

之所以我们觉得对抗样本是深度学习的瓶颈是因为,图像很直观,当我们看到两张几乎一样的图片,最后深度学习模型给出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分类结果,这给我们的冲击很大。

如果修改一个原本类别是A的feature中某个元素的值,然后使得svm的分类改变为B,我们会觉得不以为然,“你改变了这个feature中某个元素的值,它的分类结果改变很正常啊”。

作者:PENG Bo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77663/answer/413331053

个人认为,当前深度学习的瓶颈,可能在于 scaling。是的,你没有听错。

我们已经有海量的数据,海量的算力,但我们却难以训练大型的深度网络模型(GB 到 TB 级别的模型),因为 BP 难以大规模并行化。数据并行不够,用模型并行后加速比就会大打折扣。即使在加入诸多改进后,训练过程对带宽的要求仍然太高。

这就是为什么 nVidia 的 DGX-2 只有 16 块 V100,但就是要卖到 250 万。因为虽然用少得多的钱就可以凑出相同的总算力,但很难搭出能高效运用如此多张显卡的机器。

而且 DGX-2 内部的 GPU 也没有完全互联:

又例如 AlphaGo Zero 的训练,实际用于训练的只是很少的 TPU。即使有几千几万张 TPU,也并没有办法将他们高效地用于训练网络。

如果什么时候深度学习可以无脑堆机器就能不断提高训练速度(就像挖矿可以堆矿机),从而可以用超大规模的多任务网络,学会 PB EB 级别的各类数据,那么所能实现的效果很可能会是令人惊讶的。

那么我们看现在的带宽: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interface_bit_rates

2011年出了PCI-E 3.0 x16,是 15.75 GB/s,现在消费级电脑还是这水平,4.0还是没出来,不过可能是因为大家没动力(游戏对带宽要求没那么高)。

NVLink 2.0是 150 GB/s,对于大型并行化还是完全不够的。

大家可能会说,带宽会慢慢提上来的。

很好,那么,这就来到了最奇怪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AI芯片花了这么大力气还是带宽受限,那么人脑为何没有受限于带宽?

我的想法是:

  • 人脑的并行化做得太好了,因此神经元之间只需要kB级的带宽。值得AI芯片和算法研究者学习。

  • 人脑的学习方法比BP粗糙得多,所以才能这样大规模并行化。

  • 人脑的学习方法是去中心化的,个人认为,更接近 energy-based 的方法。

  • 人脑的其它特点,用现在的迁移学习+多任务学习+持续学习已经可以模仿。

  • 人脑还会用语言辅助思考。如果没有语言,人脑也很难快速学会复杂的事情。

作者:Giant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77663/answer/1974793135

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自然语言处理(NLP),下面从NLP角度,结合自己的科研和工作经验概括深度学习欣欣向荣、令人心驰神往背后的8个典型瓶颈。

1. 对标注数据依赖性大

众所周知,无论是传统的分类、匹配、序列标注、文本生成任务,还是近期的图像理解、音频情感分析、Text2SQL等跨模态任务,凡是采用深度学习模型的地方都对标注数据有很高的依赖。

这也是为什么前期数据不足或冷启动阶段,深度学习模型效果差强人意的地方。相比人类而言,模型在学习新事物时需要更多的事例。

虽然近期有了一些 low-resource 甚至 zero-resource 工作(例如对话生成的两篇论文[1-2]),总体来说这些方法仅适用于某些特定领域,难以直接推广。

2. 模型具有领域依赖性,难以直接迁移

紧接上一话题,当我们通过标注团队或众包经长时间迭代获得了大规模标注数据,训好了模型,可是换了一个业务场景时,模型效果又一落千丈。

或者模型仅在论文数据集上表现良好,在其余数据中无法复现类似效果。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问题,

提升模型的迁移能力是深度学习非常有价值的课题,可以大幅减少数据标注带来的成本。好比我一个同学玩跑跑卡丁车很老练,现在新出了QQ飞车手游,他开两局就能触类旁通,轻松上星耀和车神,而不需要从最原始的漂移练起。

虽然NLP预训练+微调的方式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深度学习可迁移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3. 巨无霸模型对资源要求高

虽然近两年NLP领域频现效果惊人的巨无霸模型,却让普通科研人员望而却步。先不考虑预训练的数万(BERT->1.2w$, GPT2->4.3w$)乃至上百万美金成本,仅使用预训练权重就对GPU等硬件有很高的要求。

因为大模型的参数量在呈指数增长趋势:BERT(1.1亿)、T5(110亿)、GPT3(1500亿)、盘古(2000亿)...开发高性能小模型是深度学习另一个很有价值的方向。

庆幸的是,在NLP领域已经有了一些不错的轻量化工作,例如TinyBERT[3],FastBERT[4]等。

4. 模型欠缺常识和推理能力

如题主所述,当前深度学习对人类情感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语义层面,不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无法真正理解用户诉求。另一方面,如何有效地将常识或背景知识融入模型训练,也是深度学习需要克服的瓶颈之一。

将来的某天,深度学习模型除了能写诗、解方程、下围棋,还能回答家长里短的常识性问题,才真正算是拥有了“智能”。

5. 应用场景有限

虽然NLP有很多子领域,但是目前发展最好的方向依旧只有分类、匹配、翻译、搜索几种,大部分任务的应用场景依然受限。

例如闲聊机器人一般作为问答系统的兜底模块,在FAQ或意图模块没有命中用户提问时回复一个标准拟人话术。但如果在开放域直接应用闲聊机器人,很容易从人工智能拐向人工智障,让用户反感。

6. 缺少高效的超参数自动搜索方案

深度学习领域超参数众多,尽管目前也有一些自动化调参工具如微软的nni[5],但整体还依赖于算法工程师的个人经验;由于训练时间长,参数验证过程需要很高的时间成本。

此外,AutoML仍旧需要大规模计算力才能快速出结果,因此也需要关注增大运算规模。

7. 部分paper仅以比赛SOTA为导向

把某个知名比赛刷到SOTA,然后发一篇顶会是很多研究人员的做法(包括曾经的我)。一种典型的pipeline是:1)不惜任何资源代价把榜单刷到第一;2)开始反推和解释这种方法为何如此有效(有点像自圆其说)。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只是我们做研究时不应该只以刷榜为唯一目标。因为很多时候为了提升小数点后那0.XX%的分数真的意义不大,难以对现有的深度学习发展带来任何益处。

这也解释了面试官询问“如何在某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听到“多模集成”等堆模型的方式上分就反感。因为实际场景受限于资源、时间等因素,一般不会这么干。

8. 可解释性不强

最后一点也是该领域的通病,整个深度学习网络像是一个黑盒子,缺少清晰透澈的可解释性。

比如为什么给大熊猫图片增加了一点噪声扰动(相当于对抗样本),被分类为长臂猿的置信度就高达 99.3%了呢?

对一些模型学到的特征可视化(CNN、Attention等),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模型是怎样学习的。此前,机器学习领域也有利用降维技术(t-SNE等)来理解高维特征分布的方法。

更多深度学习可解释性研究可以参考[6]。

最近,2018图灵奖获得者 Bengio,  LeCun 和 Hinton 受ACM邀请共聚一堂,回顾了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和一些突破性成果,也讲述了深度学习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作者:知乎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77663/answer/224699031

看了一些答案,感觉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是总觉得很多人提到的瓶颈是“机器学习”的瓶颈,而非“深度学习”的瓶颈。在下抛砖引玉强答一下。

深度学习,深是表象,不是目的。Universal approximation theorem 理论证明只需要一个隐层就可以拟合任意函数,可见重点不在深。深度学习与传统机器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就是在学习表示。也就是说,通过精心设计的分层结构学习到数据的本质特征(表示)。

说到瓶颈,深度学习也算是机器学习的一种,它也会有机器学习本身的瓶颈。例如对数据依赖性很强。是数据的“行为智能”而非真的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这些问题上面的答案都说了不少。

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些特有的瓶颈。

  1. 比如特征结构难以改变。对于数据的格式(尺寸、长短、颜色通道、文本词典格式等等)要求苛刻。训练好的feature extractor不是那么容易迁移到其他task上。

  2. 它非常的不稳定。例如在NLP的任务中,做文本生成(QA)、图像标注之类的工作时,有时候生成的内容让你拍案叫绝。但经常也会是匪夷所思。所以它的不可控性导致在工程应用中不是很广泛。很多牺牲recall保precision的应用都没法用深度学习去搞,否则容易出危险。相比之下rule based的方法要可靠得多。至少出问题了能debug一下。

  3. 它难以hotfix,出了问题基本靠重新调参训练。在应用过程中会遇上很多潜在困难。

  4. 深度模型的优化过于依赖个人经验。世界三大玄学:西方占星、东方周易、深度学习。

  5. 模型结构越来越复杂,不同系统之间越来越难以整合。就好像一直在培养超级士兵,但他们之间语言不通,没法组成一个超级军队。

  6. 敏感信息问题。训练模型使用的数据如果没有脱敏,是有可能通过一些方法把敏感信息给试出来。

  7. 攻击问题。现在已经证实对抗样本(Adversarial Sample)的存在。创建一些对抗样本能直接干掉现有的算法。不过感觉对抗样本的生成是由于特征抽取并没有学习到数据的流型特征而引发的。或者说,一定程度的overfit带来了这个问题,

  8. 不过目前来说最大的问题还是对海量数据的需求。由于需要学习真实分布,而我们的数据仅仅是从真实分布中采样得到的一小部分。想要让模型真的逼近真实分布,那就要尽可能多的数据。数据量需求上来了,问题有很多:数据从哪来?数据存在哪?如何洗数据?谁来标数据?如何在大量数据上训练?如何在成本(设备、数据)和效果之间trade off?

  9. 由第8条扩展。需要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真的就是“人工智能”吗?反正我是不信。人脑可以用有限的知识归纳,而非只是用人为设计的指导方针来指挥机器学习到特征空间的分布。所以真正的人工智能,对数据和运算的需求应该并没有那么大!(这条其实也是机器学习的问题)

总之还有很多因素限制它的应用。但是乐观来看,有问题不怕,总是能解决的。

作者:匿名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77663/answer/311095389

计算图越来越复杂,设计越来越反直觉。

Dropout/BN/Residual这些创新也好trick也罢,至少能编一个有眉有颜的直观解释糊弄一下,在截然不同的场景和任务下也有成功的应用。去年这种级别的新的好用的trick基本没见着。炼丹师的人口越来越庞大,通用性的trick却没有被发掘出来,说明领域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好摘的桃子已经被摘光了。

结构的潜力已经被挖光了么?还是我们没有找到更具有通用性和代表性的任务来作为新的trick的温床?这些都是DL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现在看起来形式并不乐观,传统的DL研究依赖的改几根线多加几个layer,针对一个特定任务跑个分的范式,现在要发出高质量的paper是越来越困难了。

个人的看法是,如果DL想要真正带上人工智能的帽子,那就要去做智能改干的事情,现在人为的按照应用场景分成NLP/CV/ASR,粗暴的去拟合终究有上限,和人类获得智能的方式也并没有共同点。

作者:何之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77663/answer/224656397

简单说点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目前绝大多数深度学习模型,不管神经网络的构建如何复杂,其实都是在做同样一件事:

用大量训练数据去拟合一个目标函数y=f(x)。

x和y其实就是模型的输入和输出,例如:

  • 图像分类问题。此时x一般就是一个宽度*高度*通道数的图像数值矩阵,y就是分类的类别。

  • 语音识别问题。x为语音采样信号,y为语音对应的文字。

  • 机器翻译。x就是源语言的句子,y就是目标语言的句子。

而“f”则代表深度学习中的模型,如CNN、RNN、LSTM、Encoder-Decoder、Encoder-Decoder with Attention等。不同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相比,深度学习中的模型通常具有两个特点:

  • 模型容量大,参数多

  • 端到端(end-to-end)

借助GPU计算加速,深度学习可以用端到端地优化大容量模型,从而在性能上超越传统方法,这就是深度学习的基本方法论。

那么,这种方法有什么缺点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训练f的效率还不算高

训练的效率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训练模型的时间长。众所周知,深度学习需要借助GPU加速训练,但即使这样训练的时间也是以小时或者天为单位的。如果使用的数据量大,加上模型复杂(例如大样本量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模型),训练时间会以周甚至会以月来计算。

在训练效率上还有一个缺点是样本的利用率不高。举个小小的例子:图片鉴黄。对于人类来说,只需要看几个“训练样本”,就可以学会鉴黄,判断哪些图片属于“色情”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是,训练一个深度学习的鉴黄模型却往往需要成千上万张正例+负例的样本,例如雅虎开源的yahoo/open_nsfw。总的来说,和人类相比,深度学习模型往往需要多得多的例子才能学会同一件事。这是由于人类已经拥有了很多该领域的“先验知识”,但对于深度学习模型,我们却缺乏一个统一的框架向其提供相应的先验知识。

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对于训练时间长的问题,解决办法是加GPU;对于样本利用率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标注样本来解决。但无论是加GPU还是加样本,都是需要钱的,而钱往往是制约实际项目的重要因素。

二、拟合得到的f本身的不可靠性

我们知道,深度学习在性能上可以大大超越传统方法。但这种性能指标往往是统计意义上的,并不能保证个例的正确性。例如,一个99.5%准确率的图片分类模型,是指它在10000张测试图片中分类正确了9950张,但是,对于一张新的图片,就算模型输出的分类的置信度很高,我们也无法保证结果是一定正确的。因为置信度和实际正确率本质上并不等价。另外,f的不可靠性还表现在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差,在深度模型中,我们通常很难说清楚每个参数代表的含义。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对抗生成样本”。如下所示,神经网络以60%的置信度将原始图片识别为“熊猫”,当我们对原始图像加入一个微小的干扰噪声后,神经网络却以99%的置信度将图片识别为“长臂猿”。这说明深度学习模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靠。

在某些关键领域,如医疗领域,如果一个模型既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又不能很好地解释其结果,那么就只能充当人类的“助手”,而不能得到普遍的应用。

三、f可以实现“强人工智能”吗

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有点形而上学,并不是什么技术上的具体问题,不过拿出来讨论讨论也无妨。

很多人关心人工智能,是关心“强人工智能”的实现。仿照深度学习的方法,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理解人的智能:x是人的各种感官输入,y是人的行为输出,如说的话,做出的行为,f就代表人的智能。那么,可以通过暴力拟合f的手段训练出人的智慧吗?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我个人倾向于是不能的。人的智能可能更类似于概念的抽象、类比、思考与创造,而不是直接拿出一个黑盒子f,深度学习方法恐怕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去模拟真正的智能。

作者:张旭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77663/answer/225319588

学过点皮毛,凑个热闹。

1、深度学习对数据量的要求很大,数据量过小就会造成严重过拟合。

2、深度学习在应对表格类数据的时候并没有明显优势,目前比较擅长的领域是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在表格数据情境下,大家更愿意使用xgboost等模型。

3、理论支撑薄弱,几乎没有人对深度学习的数学基础做工作。大家一窝蜂地拿着模型水论文。

4、接上条,调参基本陷入了炼丹模式,深度学习调参已经是一门玄学。

5、硬件资源消耗大,GPU已经是必备,但是价格高昂,因此深度学习也称为富人的游戏。

6、部署落地仍然困难,特别是移动应用场景下。

7、无监督学习仍然是困难,深度学习训练目前基本都基于梯度下降去极小化损失函数,因此需要有标签。而对大量数据贴标签成本很高。当然也有无监督学习网络正在迅猛发展,不过严格意义上说,GAN和VAE等都属于自监督学习。

看到评论中有质疑第一条的,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一个比较强的学习器一般都不会担心欠拟合的问题。神经网络拥有大量参数,只要有足够多的训练轮数,理论上可以完全拟合训练集。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这样的模型泛化能力会非常差。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数据量太少,不足以代表整个数据背后的分布情况。此种情况下,神经网络几乎是不加辨别的强行拟合上了训练集这个数据子集的分布,导致了过拟合。

作者:zzzz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77663/answer/224756448

我觉得深度学习最大的瓶颈也是其最大的优点,既
1.end-to-end training
2.universal approximation

其优点在于有极强的拟合能力。
缺点是对其中间拟合过程我们几乎没有任何control,所有我们想让其学习到的东西只能通过大量的数据,更复杂的网络(inception module, more layers),限定更多constraint(dropout, regularization),期望它最后学习到了等同于我们认知的判断。

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们想判断一直图像是不是人脸。

其中一个笼统的判断标准是,这张图像上是否涵盖2只眼睛,1个鼻子,1个嘴巴,以及他们之间的位置信息是否符合几何逻辑。这也正是传统dpm的思路,虽然以上每一步(subtask)都有可能出错,致使overall performance不会特别好。但是相对来讲每一个subtask都只需要较少的训练数据,中间结果都会比较直观,最后的结果符合我们人类的判断标准。

但是这件事由深度学习来做,你除了少数几个“认知”(prior knowledge)可以通过网络结构来定义(例如cnn实际上是默认feature的local coherent+position invariant的特性),其他的认知只能通过大量的数据来让网络自己去学习。一些简单的元素如脸的大小,位置,旋转你还可以通过data augmentation来模拟,但对于肤色,背景图案,头发的因素,就要靠找额外数据开扩充网络对问题的认知了。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无法确定网络总结了哪些高层次的知识,当我拿给他一张训练数据里没有的二郎神的图像,它会做出怎样的判断。

这也正是为什么数据是深度学习里最重要的一项。当你数据不够多样的时候,它可能只学习到一些比较hacky的trivial solution;但是当数据足够全面的时候,它更有可能总结出比单纯鼻子眼睛更有表达力的特征,只是我们无法理解而已。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577663/answer/902429604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大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大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每日推荐范围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学习型文章。目前线上平台已收藏上千篇精华前沿科技文章和报告。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484236.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Codeforces Round #462 (Div. 2), problem: (C) A Twisty Movement (求可以转一次区间的不递增子序列元素只有1,2)...

题目意思&#xff1a; 给长度为n&#xff08;n<2000&#xff09;的数字串&#xff0c;数字只能为1或者2&#xff0c;可以将其中一段区间[l,r]翻转&#xff0c;求翻转后的最长非递减子序列长度。 题解&#xff1a;求出1的前缀和&#xff0c;2的后缀和&#xff0c;以及区间[i,…

计算机网络(十三)-数据链路层-动态分配信道

一.动态分配信道 也称动态媒体接入控制/多点接入&#xff0c;特点是信道并在用户通信时固定分配给用户。 轮询访问介质访问控制: -令牌传递协议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所用用户可随机发送信息&#xff0c;发送信息时占全部宽带。 -ALOHA协议 -CSMA协议 -CSMA/CD协议 -CSMA/CA协…

元宇宙大热后将陷低潮, 虚实互联网更准确, 2030前后才可能全面热启

作者&#xff1a;DCCI*未来智库、未来实验室专家胡延平来源&#xff1a;今日头条3个判断、3个野心、技术要件6个瓶颈&#xff1b;虚实互联网这个概念元宇宙信徒听起来有些扎心但真实恰当......扎克伯格称Facebook要从社交转型为一家元宇宙公司的专访瞬间刷屏&#xff0c;将去年…

python28 excel读取模块xlrd

安装&#xff1a; pip install xlrd 简单使用&#xff1a; import xlrdbook xlrd.open_workbook(rC:\Users\dinghanhua\Desktop\yqqapi.xlsx) # 打开excel print("the number of sheets:",book.nsheets) # sheet数量 print("sheet_names:",book.sheet_nam…

计算机网络(十四)-CSMA/CD协议

一.CSMA/CD协议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SMA/CD。 1.1 CS&#xff1a;载波侦听/监听&#xff0c;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以及发送数据时都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 1.2 MA&#xff1a;多点接入&#xff0c;表示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系统原理及特点

来源&#xff1a;OFweek机器人编者按机器人流程自动化&#xff08;RPA&#xff09;系统是一种应用程序&#xff0c;它通过模仿最终用户在电脑的手动操作方式&#xff0c;提供了另一种方式来使最终用户手动操作流程自动化。可迅速实现业务提效&#xff0c;将重复性劳动进行自动化…

计算机网络(十五)-数据链路层-CSMA/CA协议

一.CSMA/CA协议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避免CSMA/CA 主要在无线局域网中使用。 1.1 工作原理 发送数据前&#xff0c;先检测信道是否空闲。空闲则发出RTS&#xff0c;RTS包括发送端的地址、接收端的地址、下一份数据将持续发送的时间等信息&#xff1b;信道忙则等待。接收端收…

自动驾驶中的机器学习

出品&#xff1a;CSDN&#xff08;ID&#xff1a;CSDNnews&#xff09;作者&#xff1a;Denis Chikurtev译者&#xff1a;马超 责编&#xff1a;晋兆雨以下为译文&#xff1a;近年来&#xff0c;自动驾驶技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预计达到完全自动驾驶L5的程度是指日可待的…

计算机网络(十六)-轮询访问介质访问控制

介质访问控制 1.几种协议 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xff1a; 基于多路复用技术划分资源。网络负载重&#xff1a;共享信道效率高&#xff0c;且公平。网络负载轻&#xff1a;共享信道效率低。 随机访问MAC协议&#xff1a; 用户根据意愿随机发送信息&#xff0c;…

区分真实模式的两个标准

来源&#xff1a;混沌巡洋舰人类作为模式发现者&#xff0c;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xff0c;我们可以倾向于在一个系统找到模式&#xff0c;而这个系统可能并不真实存在。由此&#xff0c;问题出现了&#xff0c;宇宙究竟是按照模式运行的&#xff0c;还是人类只是在我们看到的…

计算机网络(十七)-局域网

一.局域网 1.1 简称LAN&#xff0c;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xff0c;使用广播信道。 1.2 特点 覆盖的地理范围较小&#xff0c;只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范围内联。使用专门铺设的传介质进行联网&#xff0c;数据传输速率高。通信延迟时间短&#xf…

最让青年科学家们困惑的 10 个问题,是什么?

来源&#xff1a;腾讯研究院8 月 1 日&#xff0c;首届“青年科学家 50 论坛”在南方科技大学隆重拉开帷幕&#xff0c;由 100 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发起并投票选出的“十大科学技术问题”&#xff0c;在开幕式中重磅发布。这些问题体现了中国顶尖青年科学家们最前沿的科学探…

国内整车厂“造芯”还缺什么?

来源&#xff1a;Imagination Tech2020年下半年以来&#xff0c;汽车行业的“缺芯”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全球各大车厂&#xff0c;福特、通用、丰田、现代、沃尔沃等一众车厂相继出现部分工厂或车型停产的情况&#xff0c;而国内也有南北大众和蔚来等车厂受到影响&#xff0c;出现…

hadoop单机配置(非分布式)

1.1 环境 使用deepin系统、Hadoop3.1.3和Java环境jdk-8u162-linux-x64.tar.gz。 https://pan.baidu.com/s/1K1U1dypbgJeFvjHIGPcMqQ 提取码: 2vsi 1.2 准备 1.创建用户hadoop&#xff0c;按ctrlaltt打开终端&#xff0c;输入如下命令,并使用/bin/bash作为shell。 $ sudo use…

AlphaFold2爆火背后,人类为什么要死磕蛋白质?

来源&#xff1a; 脑极体近期在生命科学领域&#xff0c;有一则爆炸性的新闻&#xff0c;DeepMind 的Al phaFold2模型&#xff0c;将人类的98.5%的蛋白质&#xff0c;全部预测了一遍&#xff0c;并且做成了数据集免费开源&#xff0c;供科研圈的人使用。开放的数据集不仅包括人…

hadoop伪分布式配置

1.1 准备 通过gedit编辑器修改比较方便&#xff0c;因此需先安装gedit。 sudo apt-get install gedit1.2 修改配置文件core-site.xml和hdfs-site.xml(如下注释部分需要删除) gedit打开core-site.xml $ gedit ./etc/hadoop/core-site.xml<configuration>#在该语句对中添…

实现AGI,强化学习就够了?Sutton、Silver师徒联手:奖励机制足够实现各种目标...

来源&#xff1a;机器学习研究组订阅通用人工智能&#xff0c;用强化学习的奖励机制就能实现吗&#xff1f;几十年来&#xff0c;在人工智能领域&#xff0c;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并开发了各种复杂的机制和技术&#xff0c;以复现视觉、语言、推理、运动技能等智能能力。尽管这些努…

这可能是十年来最酷的神经科学发现

© Designer Shit Documentary来源&#xff1a;Diego Salinas翻译&#xff1a;Rachel校对&#xff1a;Yord原文&#xff1a;medium.com/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cognition/what-makes-emotions-feel-good-or-bad-9bdcd0a81afc过去的十年是神经科学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

计算机网络(二十一)-数据链路层设备

1.1 物理层扩展以太网 扩展添加了主干集线器&#xff0c;信道的冲突概率增大&#xff0c;冲突域增加&#xff0c;效率降低。 1.2 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可以通过网桥和交换机来实现。 网桥&#xff1a;根据MAC帧的目的地址对帧进行转发和过滤。当网桥接收到一个帧时&#xff0…

计算机网络(十八)-以太网

一.概述 1.1 以太网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总线局域网规范&#xff0c;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技术。 1.2 以太网在局域网各种技术中占统治性地位。 造价低;是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