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数学实力影响国家实力是近代以来的共识

eb252efbbd64250be2246e9e4ceee889.png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长江网

转载自公众号 和乐数学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周劼)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数学”的热点新闻接连不断,从华为爆料有700名数学家,到中国重夺国际奥数冠军,从丘成桐区别数学家和数学工程师,到四部委联合发布加强数学研究的指导文件,个人、公司、国家在数学上凝成共识,高度重视,这意味着什么?中国科技、工业、创新的发展和数学有怎样的关系?读+周刊专访了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

87d89c97748ce04b206e1e7778df259a.png

01

很多科技问题本质上是数学问题

抓住了数学,便快刀斩乱麻

日前,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这个罕见的高规格且只为加强某一学科建设的方案开篇明义就说道:“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数学实力往往影响着国家实力,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与进步相关。”

这一说法从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那里也得到印证。任正非曾公开表示:“其实我们真正的突破是数学,手机、系统设备是以数学为中心。”他也同时表示:“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

说这话的20年前,1999年,华为在俄罗斯建立了专门的算法研究所。华为俄罗斯数学家曾在3G和2G的算法层面带来了革命性突破,打通算法后,华为产品有了竞争力,重量轻、体积小,技术实现欧洲领先。任正非将之归功于“数学的力量”。

也就是说,单以中国通信领域的科技发展历程来看,已有的突破依赖于数学研究,同样,将来更大的突破,还得依赖于数学的研究,且是更基础的数学研究。在重大科技创新的无人区,数学是导航的北斗星。

有科研人员解读说,从某种程度上讲,数学实力直接影响着国家实力。中国在很多领域遭遇“卡脖子”困境,与数学等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滞后有很大关系。提高数学科学研究水平,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求助于通信技术手段、材料的突破,而期待数学的突破、基础原理的突破,会不会有一种迂回绕弯、缓不济急的感觉?这是特例,还是一般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年转向计算机研究、晚年转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究,且在数学科普上声名卓著的张景中院士认为,将科技的突破落脚到数学的研究,似迂实直,似慢实快,似远实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他举了一个例子:当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次实现载人航天,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大幅领先美国,美国的反应耐人寻味,美国人立刻反思:我们的数学教育是不是出问题了,是不是落伍了?

张景中解释说,很多科技问题,归根结底是算法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找到一种算法。不同的算法针对的是不同的需求、问题和发展的阶段。所以很多科技问题本质上是数学问题。抓住了数学,便纲举目张,便快刀斩乱麻。

300a6f47d4191291767b267bcc352555.png

02

“数学家的眼光”可以颠覆日常的认知

将人类的思考带入一个新的天地

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说“数学是工具”,张景中却认为,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科学思维和文化。

数学思维,他称之为“数学家的眼光”,在那本影响极大并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普著作《数学家的眼光》一书的开篇中,张景中就举了一个颠覆我们平常认知的例子:

大数学家陈省身有一次在北京大学的讲座中语惊四座:“人们常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是不对的。”大家愕然,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不是数学常识吗?接着陈省身做了精辟的解答:说“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不对,不是说这个事实不对,而是说这种看问题的方法不对,应当说“三角形外角和是360°”。

把眼光盯住内角,只能看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四边形内角和是360°,五边形内角和是540°……如果看外角呢,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四边形的外角和是360°,五边形的外角和是360°……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这样就把多种情形用一个十分简单的结论概括起来了,一个与边无关的常数代替了与边有关的公式,找到了更一般的规律。

“多边形外角和等于360°”这条普遍规律把几何学引入了新的天地,由此发展出来的“陈氏类”理论被誉为划时代的贡献,在理论物理学上有重要的应用。

颠覆了日常的认知,将人类的思考带入到一个新的天地,这便是数学家的眼光。这种眼光是怎样的,张景中有一个概括:“数学家的眼光是抽象的,我们觉得不同的问题,他们看来却是相同的。数学家的眼光是精确的、严密的,我们觉得一样的东西,他们看来却有天地之别。数学家的眼光是透彻的、犀利的,我们觉得很满足的数学结论他们却穷追不舍。数学家的眼光是辩证的,我们觉得一是一、二是二,他们却常常盯住变中不变的东西,不变中变的东西。”

数学家的眼光和创新的思想是不是很相通?从普通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出发,步步深入、推广、挖掘出广泛适用的深刻规律,和科学的认知是不是也很相通?也就是说,当科技创新遇到瓶颈,当科学发展遇到阻碍,我们不仅需要数学工具的强大作用,更需要数学思维的颠覆性力量,打破、创新。

b8c7f3ccafb2f9981dce4aeaad18c648.png

03

数学“深蹲助跑”

关键在教育和文化

“打破理论”,另一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汤涛则称为“数学的引领作用”,他看到的是二战后,美国数学的发展,丰富了数学的内涵,赋予数学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计算机、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数学、博弈论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分支,其边际效应和带动效应极强。他认为:“中国现在是经济大国,在强调基础研究的同时,还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充分发挥数学的引领作用。”

这次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强数学科学研究工作方案》,意味着在国家层面已意识到加强数学教育与研究的紧迫性,要“持续稳定支持基础数学科学”“加强应用数学和数学的应用研究”。

事实上,国务院2018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就已提出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

数学“深蹲助跑”,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教育,在文化。对数学教育有深厚研究的张景中就感叹说:“数学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数学不仅是科学和技术,是诸多门类学科的基础与工具,而且也是文化,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当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渗透到了每个科学技术领域以及人文学科,社会对人们的数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访谈

科技遇到瓶颈

有时就是一个算法没有突破

做人工智能也好,做信息技术也好,数学是灵魂

读+:任正非关于数学和数学家的言论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您对此怎么看?当科技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为什么需要数学的助益?

张景中:做人工智能也好,做信息技术也好,数学是灵魂。什么东西都要有算法,任何一个科技过程需要用数学来描述、来做模型,其中的计算问题,哪怕从机器的一个动作到一套措施都需要一种算法。算法就是一个纯数学问题,完全是数学家定义出来的。当然算法的提出和现实要解决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你要找出一个办法,一步一步地达到目的,但提炼到最后还是一个纯粹数学的问题。

算法这个词,最早是从古希腊欧几里德那里来的,欧几里德算法最早就是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古代也有这样的问题,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中国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大数减小数,一直减下去,减到大的数变成小数,又以大减小,减到最后两个数相等,这个数就是最大公约数。而古希腊欧几里德算法则是采用我们现在常学到的除法求余的方法。这两种方法一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表达非常简单,而欧几里德的计算比较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方法和古希腊的方法就是不同的算法。中国古代没有算法这个词,但是算法的实质是存在的,中国的《九章算术》,根据吴文俊先生的研究,就是各种各样的算法。

算法其实就是一套程序,进来两个数,两个数怎么算,是一套程序决定的。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就要有不同的算法。中国的数学传统就是寻找各种各样的算法。

解决任何问题,只要让计算机执行,就必须涉及到算法

读+:为什么很多科技问题,人工智能也好,大数据也好,最后是一个算法问题呢?

张景中:要解决问题啊,而它们解决问题是要由机器执行,不像人,人执行,可以开会讨论,有时候讨论,方法还定不下来。机器呢,必须一直运行下去,怎么运行必须有一套事先制定的程序,而编程必须用算法。(记者:插一句题外话,如果人工智能发展,会不会有一天它也会自我编程?)就算是自我编程,也需要算法呀,而算法是按照人类的规则定的。我们可以设想,人工智能的程序是可生长的、是可以变的,但怎么生长、怎么变也需要一个算法。解决任何问题,只要让计算机执行,而不是人,就必须涉及到算法问题。从这个角度想,很多时候科技遇到了瓶颈,其实就是一个算法没有突破的问题。

没有微积分,飞机不可能上天,轮船不可能下水

读+:最近我们看到了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数学研究的方案,方案说道:“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数学实力往往影响着国家实力,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与进步相关。”您研究了数学发展史,从历史上看这样的认知是科技发展的常态吗?

张景中:这是近代以来大家的共识。比如如果没有微积分原理的发现,机械、轮船、飞机,这些发明都是不可能的。它的设计本身就要面临很多数学问题,比如速度问题、面积问题、体积计算、重量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要用到微积分。没有微积分,飞机不可能上天,轮船不可能下水。再到现在,比如核武器的试验,就要涉及到极其复杂的计算等等,所以数学问题可以说是科技问题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一方面数学是工具,所有的计算都离不开它,另外一方面它也提供思想思考的方法。因为思考问题、细致观察永远离不开数量关系。任何事物都表现为数量。

数学很多东西是违反人的直觉的,能把人从思维桎梏中解放出来

读+:这里就涉及到了您所说的“数学家的眼光”,或者我们称之为“数学思维”。您认为数学思维和我们平常人的思维有什么不一样?

张景中:只能说平常人的思维里也有数学的部分,但是数学家想得更深刻一些。数学里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问题多年搞不清楚,忽然有人想到了一点,一下大家都通了。很多数学认知,可能颠覆了我们日常的思维方式,但是只要它证出来了,就不得不承认。数学的很多东西是违反人的直觉的。人类几千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即使过去大的、天才式的科学家、哲学家,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一点想通了,几行就可以证出来了。这就是人类思维的奥妙和丰富。

人类的思维很多时候局限于日常、局限于直觉、局限于已知,有一种惯性或者惰性,但是数学思维能够颠覆这些,把人从思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解放。莱布尼茨曾经说,过去很多饱学之士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旦有了微积分,马上普通人都可以很好地解决。从这个角度说,微积分不仅仅是数学上的一次革命,它对人类的思维也是一次大的颠覆。数学上的很多新的发现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过去很难的问题,一旦发现了、想通了、解决了,大家也都接受了。知识就是力量,生产力也就有了大发展,大家的思维方式也相应提高了。我们可以理出这样的一条逻辑线:创新在于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在于数学思考的助益。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大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大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每日推荐范围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学习型文章。目前线上平台已收藏上千篇精华前沿科技文章和报告。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d93d11ed0bbbe8b7a1503da3a3961102.png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482271.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4 操作系统第二章 进程管理 进程控制、通信

文章目录1 进程控制1.1 进程控制1.2 进程控制实现1.3 进程创建1.4 进程终止1.5 进程阻塞与唤醒1.6 进程切换1.7 进程控制小结2 进程通信2.1 共享通信2.2 管道通信2.3 消息传递2.4 进程通信小结1 进程控制 1.1 进程控制 进程控制的主要功能是对系统中的所有进程实施有效的管理&…

《Science》日本科学家利用干细胞诱导成功了大鼠生殖细胞

来源:生物通日本科学家利用干细胞来诱导生殖细胞,从而产生健康且可生育的后代。不久前,日本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称他们利用小鼠多能干细胞在试管中逐…

5 操作系统第二章 进程管理 线程介绍

文章目录1 什么是线程1.1 为什么要引入线程:1.2 线程定义1.3 线程与进程的比较1.4 线程的属性1.5 线程实现方式1.5.1 用户级线程(ULT)1.5.2 内核级线程(KLT,又称“内核支持的线程”)1.5.2 用户级线程、内核级线程二者组…

6 操作系统第二章 进程管理 处理机调度

文章目录1 处理机调度1.1 处理机调度概念1.2 处理机调度三大层次1.3 处理机三层调度的联系、对比1.4 处理机调度小结2 进程调度2.1 进程调度、进程切换时机2.2 进程调度方式2.3 进程的切换与过程2.4 进程切换与调度小结3 典型的调度算法3.1 先来先服务 FCFS3.2 短作业优先 SJF3…

如何通向“广义人工智能”?LSTM 提出者之一Sepp Hochreiter:将符号 AI 与神经 AI 相结合...

来源:AI科技评论作者:Sepp Hochreiter解读:Antonio编辑:陈彩娴人类包含意识、认知、决策等等在内的智慧能力,似乎从人类有记录的那一刻起,就吸引着无数哲学家的思索。与之类似,从AI诞生的那一刻…

德勤预判:2022技术七大趋势

来源:综合德勤公开平台公开发布信息整理编辑:邱峰、罗兵,张钦煜审核:张祥、吴斌、数字理政研究院、中通协大数据分会1、数据跨界共享更便捷:诸多新技术致力于在保护隐私的同时,简化组织内和组织间的数据共享…

7 操作系统第二章 进程管理 进程同步与互斥

文章目录1 进程同步与互斥1.1 进程同步1.2 进程互斥1.3 进程同步机制遵循的原则1.3 进程同步、互斥小结2 进程互斥实现方法2.1 互斥的软件实现方法2.1.1 单标志法2.1.2 双标志法先检查2.1.3 双标志法后检查2.1.4 Peterson算法2.1.5 互斥的软件实现方法小结2.2 互斥的硬件实现方…

8 操作系统第二章 进程管理 信号量 PV操作 用信号量机制实现 进程互斥、同 步、前驱关系

文章目录1 信号量机制1.1 整形信号量1.2 记录形信号量1.3 信号量机制小结2 用信号量机制实现进程互斥、同 步、前驱关系2.1 信号量机制实现进程互斥2.2 信号量机制实现进程同步2.3 信号量机制实现前驱关系2.4 信号量机制实现进程互斥、同 步、前驱关系小结1 信号量机制 用户进程…

一文掌握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学习过程的历史

来源:算法与数学之美本质上,深度学习是一个新兴的时髦名称,衍生于一个已经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主题——神经网络。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深度学习发展迅速,直到现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深度学习广泛…

2022年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八大应用方向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前端科技之一。这三者其实是子-子集的关系。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深入,深度学习越来越重要,成为AI的金字塔。本文总结了人工智能领域在2022年及以后数年内最热门的八大应…

多生产者-多消费者问题

文章目录1 问题描述2 问题分析3 代码实现4 分析总结1 问题描述 桌子上有一只盘子,每次只能向其中放入一个水果。爸爸专向盘子中放苹果,妈妈专向盘子中放橘子,儿子专等着吃盘子中的橘子,女儿专等着吃盘子中的苹果。只有盘子空时&am…

​Nat. Commun.速递:深度学习在计算生物学中的应用综述

来源:集智俱乐部作者:郭瑞东 审校:梁金 编辑:邓一雪摘要蛋白质结构预测是计算生物学中一个长达半个世纪的重大挑战,最近,深度学习在这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4月1日,一项发表在 Nature Comm…

吸烟者问题

文章目录1 问题描述2 问题分析3 代码实现:1 问题描述 假设一个系统有三个抽烟者进程和一个供应者进程。每个抽烟者不停地卷烟并抽掉它,但是要卷起并抽掉一支烟,抽烟者需要有三种材料:烟草、纸和胶水。三个抽烟者中,第一…

无人驾驶出租车遭警察拦截后欲“潜逃”,AI 是原罪?

整理:苏宓出品:CSDN(ID:CSDNnews)所谓开车在路上,最讨厌的有几种人,一是插自己队和不让自己插队的,二想必就是晚上开远光灯和不开灯的。在交通交规下且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xff0…

人工智能,装在罐子里

来源:学术头条作者:Rich Heimann“装在罐子里的大脑”(brain in a jar)是一项对脱离身体、生活在一罐食物中的人类大脑进行的思想实验。这个思维实验探索了人类对现实、心灵和意识的概念。本文将探讨一个反对人工智能(…

10 操作系统第二章 进程管理 死锁、死锁的处理策略 银行家算法

文章目录1 死锁1.1 死锁定义1.2 死锁、饥饿、死循环的区别1.3 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1.4 什么时候会发生死锁1.5 死锁的处理策略1.6 死锁的概念小结2 死锁预防2.1 破坏互斥条件2.2 破坏不剥夺条件2.3 破坏请求和保持条件2.4 破坏循环等待条件2.5 预防死锁小结3 死锁避免3.1 安全序…

短期记忆容量必需有限

来源:CreateAMind介绍一篇论文:预测性大脑的短期记忆能力肯定是有限的短期保持信息的能力可能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标志, 因为它是许多领域所需要的,如感知、行动计划和语言。没有大脑的这一核心功能,人类无法思考、推理或计算,甚至可能无法感知。尽管短期记…

读者-写者问题

文章目录1 问题描述2 问题分析3 代码实现1 问题描述 有读者和写者两组并发进程,共享一个文件,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进程同时访问共享数据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若某个写进程和其他进程(读进程或写进程)同时访问共享数据时…

9 操作系统第二章 进程管理 管程

文章目录1 管程1.1 为什么引入管程1.2 管程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3 管程小结1 管程 1.1 为什么引入管程 产生原因:信号量机制存在的问题:编写程序困难、易出错 能不能设计一种机制,让程序员写程序是不需要再关注复杂的PV操作,使得代…

2021年世界科技进展100项

来源:三思派 作者:李万,钱娅妮1生命、生物、医药健康01新冠疫情1. 首次看清新冠患者体内蛋白质变化中国科学家分析出新冠肺炎死亡患者体内多器官组织样本中蛋白质分子病理全景图,相当于将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