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 CPU、制作原型机、最终成品到软件编程,19 岁极客小伙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RISC-V 是一个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ISA),它是对应开源软件运动的一种「开源硬件」。该项目于 2010 年始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项目贡献者是该大学以外的志愿者和行业工作者。
RISC-V 指令集的设计考虑了小型、快速、低功耗的现实情况来实做,但并没有对特定的微架构做过度的设计。与大多数指令集相比,RISC-V 指令集可以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允许任何人设计、制造和销售 RISC-V 芯片和软件。
2021 年 4 月初,一位热衷于自制 CPU 的 19 岁极客小伙 Filip Szkandera自己设计和制造出了 32 位功能性 RISC-V CPU,并构建了与其他自制计算机不同的个人计算机「菠萝一号(Pineapple ONE)」。从设计、调试和安装 CPU 和所有硬件,Filip 整整花了两年时间。Filip 还受邀在东京举办的 RISC-V Days Tokyo 2021 Spring 上做了演示,他也成为了该会议自 2017 年举办以来最年轻的演示者。
创建者 Filip Szkandera。
整体来看,「菠萝一号」是由 8 块正方形打印电路板垂直堆叠组成,每块边侧高度约为 10 厘米,外加一个 VGA 显示接口卡。一共使用了 230 多个集成电路,大多数是 74HCT 系列逻辑芯片。示意图如下:
32 位 RISC-V CPU 的规格如下:
最大时钟速度:500kHz
程序内存:512kB
内存 512kB
闪存 512kB
VGA 输出:200×150px(黑白)
2 个 8 位输入端口
2 个 8 位输出端口
目前,「菠萝一号」计算机支持的命令包括:HELLO、HI、PEEK <ADDRESS>、POKE <ADDRESS> <DATA>、SYSTEM INFORMATION、CLEAR 等。
此外虽然 CPU 的运行速度仅有 500kHz,但玩个贪吃蛇游戏还是绰绰有余的:
Filip 在一篇博客中介绍了他从设计 CPU、制作原型机、输入 / 输出端口、最终成品到软件编程的技术细节(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设计自己的 RISC-V CPU
此前,我在 Youtube 上发现了电子爱好者 Ben Eater 自制 CPU(构建著名的 8 位计算机和经典的 6502 微处理器)的相关教程,所以非常着迷,也就有了自制 CPU 的想法。然而,我觉得对于 CPU 基础知识了解的还不够,因此又观看了 Google Robotics 软件工程师 Robert Baruch 的教程视频,他只使用了基本逻辑元件构建了 32 位 RISC-V CPU。
之后,我便开始在一个名为「Logisim-Evolution」的项目中制造自己的 RISC-V CPU。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不使用任何微控制器或 FPGA,只使用基本的分立逻辑元件。编译器支持的最基础 RISC-V CPU 必须包含扩展「整数(I)」且至少为 32 位。此外,我还需要安装一个 VGA(视频图形阵列)输出卡。
我花了整整 6 个月的时间在 Logisim 项目上,终于得到一个可运行的程序模拟。下一步绘制所有模块的原理图、从 JLCPCB 网站上购买所有的 PCB(印制电路板)并重新设计。由于这是我首次购买 PCB,担心搞砸一切,于是决定在设计过程中分模块处理,一次选购几个,以免自己应接不暇。
Logisim-Evolution 项目中的模拟原理图如下:
经过了两轮设计,最后只剩下几个模块需要处理,其中一个是直接生成器(immediate generator)。当我绞尽脑汁想将它从模拟转化为合适的原理图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完全不清楚模拟是如何运行的。幸运的是,修复起来也没有那么困难,于是对已经制作完成的 PCB 做了改进。
原型机
接下来,我将开源电子原型平台 Arduino 连接到每个 PCB 的输入端、同时监控输出端并与预测端(prediction)做对比,从而对这些 PCB 进行测试。设置好之后,一切就可以自动运行了。每次测试都至少持续数个小时。
当我准备好将所有 PCB 整合到一块时,模块也已经间隔地安装在了木头上,并使用 3D 打印垫片(spacer)来固定。接着上传了一个测试程序并开始测试。
原型机示意图如下:
Arduino 平台仅用来调试,没有在最终成品中使用。
尽管我单独测试了每个 PCB,但首次尝试还是失败了,这不足为奇。我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找失败的原因,找出了一些错误,如很难发现的时序问题。
输入 / 输出端口
我构建的 RISC-V CPU 拥有两个 8 位输入端口和两个 8 位输出端口,你可以通过 RJ50 连接器在前板上访问。此外,顶部模块上有一个 7 段式显示器(7-segment display),它与一个可以通过程序访问的寄存器相连。
至于与 VGA 显示器的连接,我受 Ben Eater 的启发构建了一个 VGA 卡。VGA 的输出分辨率是 200×150 像素,黑白显示。虽然我想实现彩色显示,但需要使用大型 V-RAM,太贵了,也就放弃了。
下板(board)将显示存储在 EEPROM(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型号 39SF010A)中的静态图像。我在最终成品中使用到了双端口 S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我还构建了一些演示用的 I/O 模块,它们在末端都有 RJ50 连接器。
PS/2 解码器是买的现成的,我没有时间自己制作。
最终成品
让原型机运行不太容易,在大约 5 个月的时间后,我终于成功了。
我又重新设计了所有的 PCB,修复错误,并将这些 PCB 以塔状结构堆叠,所以每个模块仅用针座(pinheader)相连接。重新设计 PCB 大约花了 3 个月的时间,然后对最终的 PCB 进行有序排列。
此外,我还设计并使用 Prusa i3 3D 打印机打印了一个圆柱体外壳,足以容纳所有的 PCB 和 I/O 连接器,这样也可以将键盘和 VGA 显示器直接连接到计算机。
最终成品,左:无圆柱体外壳,右:安装圆柱体外壳。
最终成品的组件拆卸:
方框图:
编程
最后,在经过了数百小时的设计、焊接和调试,我终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在好友 Jan Vykydal 的帮助下,我设置了一个兼容 RISC-V 且运行良好的编译器,使用 C 语言编写了一些系统软件和 demo 程序。这个编译器可以生成机器代码,我使用一个 Python 脚本来接收代码并 flash 入 CPU 内存。
我还创建了一个具有一些有用函数的库,代码如下:
Pineshell:
利用这个库,我创建了一个简单的 shell 程序,这样可以通过「与其中一个输入端口相连的 PS/2 键盘」来实现与该程序的交互。我使用带有模块的 PS/2 键盘将输入信号解码为 8 位。
大功告成!
来源:机器之心
参考链接:
https://riscv-association.jp/en/2021/04/filip-szkandera/
https://hackaday.io/project/178826-pineapple-one/detail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UAVKNVrPh0&t=16s
https://spectrum.ieee.org/geek-life/hands-on/build-a-riscv-cpu-from-scratch
#推荐阅读#
专辑|Linux文章汇总
专辑|程序人生
专辑|C语言
我的知识小密圈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1024」获取学习资料网盘链接。
欢迎点赞,关注,转发,在看,您的每一次鼓励,我都将铭记于心~
嵌入式Linux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点点在看,让我知道你喜欢今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