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博客园《【秒懂音视频开发】02_重识声音》,
https://www.cnblogs.com/mjios/p/14466418.html#5035688#!comments
声音的产生
声音(Sound),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我们说话的时候,是声带在振动。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捂住喉咙,就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蜜蜂飞过时发出嗡嗡嗡的声音,是翅膀在快速振动
声波
本质
关于声音的本质,推荐一份不错的参考资料:可汗学院的《Introduction to sound》。
以扬声器为例子,扬声器发声时是振膜在振动。下图是放了块小纸片到振膜上,振膜的振动导致小纸片“跳起了街舞”。
振膜的振动会导致振膜旁边的空气振动,然后导致更大范围的空气跟着一起振动,最后耳朵旁边的空气也开始振动。
空气的振动带来了动能(Kinetic Energy),能量传入了耳朵中,最后就听到了声音。
所以,扬声器可以通过空气来传播能量,而不是传播空气本身。
如果传播的是空气,那么表现出来的形式就不是声音,而是风(Wind)。
声音与波有着相同的关键特征:可以通过介质传播能量,而不是传播介质本身。
因此,我们也把声音称为声波
声音的传播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比如:2个人面对面交流时,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对方耳中
疑惑
学到这里,就可以解开一个很多人长期以来的疑惑了:为什么自己录下来的声音和平时说话的声音,听起来会不太一样?
当自己说话的时候,实际上自己听到了2个声音,分别来自2种不同的传播介质
图①:声波 → 空气 → 耳朵
图②:声波 → 血肉、骨骼等介质 → 耳朵
录制声音时
图③:声波 → 空气 → 录音设备
当听自己录下来的声音时,自己只听到了1个声音
图④:声波 → 空气 → 耳朵
所以,平时别人耳中听到的你说话的声音,就是你录音中的声音
人耳
另外,人耳又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大概过程是:声源 → 耳廓(收集声波) → 外耳道(传递声波) → 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 → 听小骨(放大振动) → 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电信号) → 听觉神经(传递电信号) → 大脑(形成听觉)
振幅
如果只关注单个空气分子,可以发现:它来回振动的轨迹,就是一个正弦或余弦函数的曲线图。
横轴:代表时间。
纵轴:代表空气分子来回振动时产生的位移。
蓝色的中心线:代表该空气分子的未受振动干扰时的位置(平衡位置,Equilibrium Position)。
从平衡位置到最大位移位置之间的距离,叫做振幅(Amplitude)。
周期
空气分子完全来回振动一次所花费的时间,叫做周期(Period),单位是秒(s)。
频率
物体每秒来回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也就是周期分之一。
单位是秒分之一(1/s),也称为赫兹(Hz)
比如440Hz代表物体每秒来回振动440次
因此,频率用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理论上,人类的发声频率是85Hz ~ 1100Hz,人类只能听见20Hz ~ 20000Hz之间的声音。
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Infrasound)
高于20000Hz的称为:超声波(Ultrasound)
音调
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
通常女生讲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就比较高,因此我们听到的音调就高,有时会有点刺耳,而男生讲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就比较低,因此我们听到的音调就低,显得比较低沉。
响度
当提高声音的响度(音量,大小)时,振动的幅度会变大。
我们常用dB(分贝)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分贝 | 情景 |
---|---|
0 | 刚能听到的声音 |
15以下 | 感觉安静 |
30 | 耳语的音量大小 |
40 | 冰箱的嗡嗡声 |
60 | 正常交谈的声音 |
70 | 相当于走在闹市区 |
85 | 汽车穿梭的马路上 |
95 | 摩托车启动声音 |
100 | 装修电钻的声音 |
110 | 卡拉OK、大声播放MP3的声音 |
120 | 飞机起飞时的声音 |
150 | 燃放烟花爆竹的声音 |
音色
概念
音色(Timbre)是指声音的特色。
不同的声源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我们之所以能够根据声音区分出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都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不同音色的声音,即使在同一响度和同一音调的情况下,也能让人区分开来
微信的声音登录功能,就是基于不同人不同音色的原理,为每一个人私人定制一把声音锁。
原理
通常声源的振动产生的并不是单一频率的声波,而是由基音和不同频率的泛音组成的复合声音。
当声源的主体振动时会发出一个基音(基本频率,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
同时其余各部分也有复合的声源,这些声源组合产生泛音
泛音(Overtone)其实就是物理学上的谐波(Harmonic)
音调是由基音决定的,而音色主要取决于泛音。
从下图可以看得出来,音色不同,波形也就不同。
下图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声音的最终波形是由多个不同的波形组合而成的。
噪音
物理学角度
从物理学角度上讲,噪音(噪声,Noise),是指声源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频率、强弱变化无规律)。
环境保护角度
从环境保护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可以称之为噪音。
影响
长期的噪音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噪音可能导致各种不同程度的听力丧失
长时间处于85分贝以上的噪音可以影响人的听力
高于120分贝的噪音可以使人耳聋
噪音还会提高人体内皮质醇的分泌,进而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和胃溃疡
噪音影响心血管的健康、睡眠的品质、甚至胎儿的发育
噪音所引起的听力损伤、心血管伤害,也会造成生殖能力、睡眠、心理的影响
讨厌的声音
大多数人都无法忍受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甚至一想到都会觉得烦躁。
研究
研究表明:
这种让人讨厌的噪音和婴儿啼哭及人类尖叫的声音有着相同的频率
人耳对2000Hz ~ 4000Hz范围内的声音是难以接受的
而指甲刮黑板声音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频率,正好处于2000Hz ~ 4000Hz频段内
大脑中的杏仁核(Amygdala)在听到指甲刮黑板的声音时,会异常兴奋,于是霸道地接管了大脑听觉的任务,向听觉皮层(Auditory Cortex)发出痛苦的信息。听觉皮层是属于大脑皮层(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的一部分。
人类讨厌的五大声音
第一:刀子刮玻璃瓶声。
第二:叉子刮玻璃声。
第三:粉笔刮黑板声。
第四:尺子刮玻璃瓶声。
第五:指甲刮黑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