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之 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

目标检测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重要的进展,主流的算法主要分为两个类型:

(1)two-stage方法,如R-CNN系算法,其主要思路是先通过启发式方法(selective search)或者CNN网络(RPN)产生一系列稀疏的候选框,然后对这些候选框进行分类与回归,two-stage方法的优势是准确度高;
(2)one-stage方法,如Yolo和SSD,其主要思路是均匀地在图片的不同位置进行密集抽样,抽样时可以采用不同尺度和长宽比,然后利用CNN提取特征后直接进行分类与回归,整个过程只需要一步,所以其优势是速度快,但是均匀的密集采样的一个重要缺点是训练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正样本与负样本(背景)极其不均衡(参见 Focal Loss),导致模型准确度稍低。不同算法的性能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两类方法在准确度和速度上的差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 不同检测算法的性能对比

本文讲解的是SSD算法,英文名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Single shot指明了SSD算法属于one-stage方法,MultiBox指明了SSD是多框预测。从图1也可以看到,SSD算法在准确度和速度(除了SSD512)上都比Yolo要好很多。图2给出了不同算法的基本框架图,对于Faster R-CNN,其先通过CNN得到候选框,然后再进行分类与回归,而Yolo与SSD可以一步到位完成检测。相比Yolo,SSD采用CNN来直接进行检测,而不是像Yolo那样在全连接层之后做检测。其实采用卷积直接做检测只是SSD相比Yolo的其中一个不同点,另外还有两个重要的改变,一是SSD提取了不同尺度的特征图来做检测,大尺度特征图(较靠前的特征图)可以用来检测小物体,而小尺度特征图(较靠后的特征图)用来检测大物体;二是SSD采用了不同尺度和长宽比的先验框(Prior boxes, Default boxes,在Faster R-CNN中叫做锚,Anchors)。Yolo算法缺点是难以检测小目标,而且定位不准,但是这几点重要改进使得SSD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缺点。下面我们详细讲解SDD算法的原理,并最后给出如何用TensorFlow实现SSD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2 不同算法的基本框架图

设计理念

SSD 和 Yolo 一样都是采用一个CNN网络来进行检测,但是却采用了多尺度的特征图,其基本架构如图3所示。下面将SSD核心设计理念总结为以下三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3 SSD基本框架

(1)采用多尺度特征图用于检测

所谓多尺度大小不同的特征图指,CNN网络一般前面的特征图比较大,后面会逐渐采用stride=2的卷积或者pool来降低特征图大小,这正如图3所示,一个比较大的特征图和一个比较小的特征图,它们都用来做检测。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大的特征图来用来检测相对较小的目标,而小的特征图负责检测大目标,如图4所示,8x8的特征图可以划分更多的单元,但是其每个单元的先验框尺度比较小。

图4 不同尺度的特征图

(2)采用卷积进行检测

与Yolo最后采用全连接层不同,SSD 直接采用卷积对不同的特征图来进行提取检测结果。对于形状为 m∗n∗pm*n*pmnp 的特征图,只需要采用 3∗3∗p3*3*p33p 的特征图,这样比较小的卷积核得到检测值。

(3)设置先验框

在Yolo中,每个单元预测多个边界框,但是其都是相对这个单元本身(正方块),但是真实目标的形状是多变的,Yolo需要在训练过程中自适应目标的形状。而SSD借鉴了Faster R-CNN中anchor的理念,每个单元设置尺度或者长宽比不同的先验框,预测的边界框(bounding boxes)是以这些先验框为基准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训练难度。一般情况下,每个单元会设置多个先验框,其尺度和长宽比存在差异,如图5所示,可以看到每个单元使用了4个不同的先验框,图片中猫和狗分别采用最适合它们形状的先验框来进行训练,后面会详细讲解训练过程中的先验框匹配原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5 SSD的先验框

SSD的检测值也与Yolo不太一样。对于每个单元的每个先验框,其都输出一套独立的检测值,对应一个边界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各个类别的置信度或者评分,值得注意的是SSD将背景也当做了一个特殊的类别,如果检测目标共有C个类别,SSD其实需要预测C+1个置信度值,其中第一个置信度指的是不含目标或者属于背景的评分。后面当我们说C个个类别置信度时,请记住里面包含背景那个特殊的类别,即真实的检测类别只有C-1个。在预测过程中,置信度最高的那个类别就是边界框所属的类别,特别地,当第一个置信度值最高时,表示边界框中并不包含目标。

第二部分就是边界框的location,包含4个值(cx,cy,w,h),分别表示边界框的中心坐标以及宽高。但是真实预测值其实只是边界框(grand truth 框)相对于先验框的转换值(paper里面说是offset,但是觉得transformation更合适,参见 R-CNN论文)。先验框位置用 d=(dcx,dcy,dw,dh)d=(d^{cx}, d^{cy}, d^{w},d^{h})d=(dcx,dcy,dw,dh),表示,其对应边界框用 b=(bcx,bcy,bw,bh)b=(b^{cx}, b^{cy}, b^{w},b^{h})b=(bcx,bcy,bw,bh) 表示,那么边界框的预测值l,其实是b相对于d的转换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习惯上,我们称上面这个过程为边界框的编码(encode),预测时,你需要反向这个过程,即进行解码(decode),从预测值l中得到边界框的真实位置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而,在SSD的Caffe源码(https://github.com/weiliu89/caffe/tree/ssd)实现中还有trick,那就是设置variance超参数来调整检测值,通过bool参数variance_encoded_in_target来控制两种模式,当其为True时,表示variance被包含在预测值中,就是上面那种情况。但是如果是Fasle(大部分采用这种方式,训练更容易?),就需要手动设置超参数variance,用来对l的4个值进行放缩,此时边界框需要这样解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大小 m∗nm*nmn 的特征图,共有mn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的先验框数目记为k,那么每个单元共需要(c+4)k个预测值,所有的单元共需要(c+4)kmn个预测值,由于SSD采用卷积做检测,所以就需要(c+4)k个卷积核完成这个特征图的检测过程。

网络结构

SSD采用VGG16作为基础模型,然后在VGG16的基础上新增了卷积层来获得更多的特征图以用于检测。SSD的网络结构如图6所示。上面是SSD模型,下面是Yolo模型,可以明显看到SSD利用了多尺度的特征图做检测。模型的输入图片大小是 300∗300300*300300300 (还可以是 512∗512512*512512512,其与前者网络结构没有差别,只是最后新增一个卷积层,本文不再讨论)。

图6 SSD网络结构

SSD 采用VGG16做基础模型,首先VGG16是在 ILSVRC CLS-LOC 数据集预训练。然后借鉴了DeepLab-LargeFOV,(链接https://export.arxiv.org/pdf/1606.00915),分别将VGG16的全连接层fc6和fc7转换成 3∗33*333 卷积层 conv6 和 1∗11*111 卷积层 conv7,同时将池化层 pool 5由原来的 2∗2−s22*2-s222s2 变成 3∗3−s13*3-s133s1 (猜想是不想reduce特征图大小),为了配合这种变化,采用了一种Atrous Algorithm,其实就是conv6采用扩展卷积或带孔卷积(Dilation Conv,https://arxiv.org/abs/1511.07122),其在不增加参数与模型复杂度的条件下指数级扩大卷积的视野,其使用扩张率(dilation rate)参数,来表示扩张的大小,如下图6所示,(a)是普通的 3∗33*333 卷积,其视野就是 3∗33*333,(b)是扩张率为2,此时视野变成 7∗77*777,©扩张率为4时,视野扩大为 15∗1515*151515,但是视野的特征更稀疏了。Conv6采用3∗33*333 大小但 dilation rate=6 的扩展卷积。然后移除dropout层和fc8层,并新增一系列卷积层,在检测数据集上做finetuing。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7 扩展卷积(膨胀卷积)

其中VGG16中的Conv4_3层将作为用于检测的第一个特征图。conv4_3层特征图大小是 38∗3838*383838,但是该层比较靠前,其norm较大,所以在其后面增加了一个L2 Normalization层(参见ParseNet,https://arxiv.org/abs/1506.04579),以保证和后面的检测层差异不是很大,这个和Batch Normalization层不太一样,其仅仅是对每个像素点在channle维度做归一化,而Batch Normalization层是在[batch_size, width, height]三个维度上做归一化。归一化后一般设置一个可训练的放缩变量gamma,使用TF可以这样简单实现:

# l2norm (not bacth norm, spatial normalization)
def l2norm(x, scale, trainable=True, scope="L2Normalization"):n_channels = x.get_shape().as_list()[-1]l2_norm = tf.nn.l2_normalize(x, [3], epsilon=1e-12)with tf.variable_scope(scope):gamma = tf.get_variable("gamma", shape=[n_channels, ], dtype=tf.float32,initializer=tf.constant_initializer(scale),trainable=trainable)return l2_norm * gamma

从后面新增的卷积层中提取Conv7,Conv8_2,Conv9_2,Conv10_2,Conv11_2作为检测所用的特征图,加上Conv4_3层,共提取了6个特征图,其大小分别是(38,38),(19,19),(10,10),(5,5),(3,3,),(1,1), 但是不同特征图设置的先验框数目不同(同一个特征图上每个单元设置的先验框是相同的,这里的数目指的是一个单元的先验框数目)。先验框的设置,包括尺度(或者说大小)和长宽比两个方面。对于先验框的尺度,其遵守一个线性递增规则:随着特征图大小降低,先验框尺度线性增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m指的特征图个数,但却是5,因为第一层(Conv4_3层)是单独设置的,SkS_kSk是先验框大小相对于图片的比例,而SminS_{min}SminSmaxS_{max}Smax表示比例的最小值与最大值,paper里面取0.2和0.9。对于第一个特征图,其先验框的尺度比例一般设置为Smin/2=0.1S_{min}/2=0.1Smin/2=0.1,那么尺度为300*0.1=30。对于后面的特征图,先验框尺度按照上面公式线性增加,但是先将尺度比例先扩大100倍,此时增长步长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各个特征图的SkS_kSk为20,37,54,71,88,将这些比例除以100,然后再乘以图片大小,可以得到各个特征图的尺度为60,111,162,213,264,这种计算方式是参考SSD的Caffe源码。综上,可以得到各个特征图的先验框尺度30,60,111,162,213,264。对于长宽比,一般选取 ar∈{1,2,3,12,13}a_r \in\{1,2,3,\frac{1}{2},\frac{1}{3}\}ar{1,2,3,21,31},对于特定的长宽比,按如下公式计算先验框的宽度与高度(后面的Sk均指的是先验框实际尺度,而不是尺度比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默认情况下,每个特征图会有一个 ar=1a_r=1ar=1 且尺度为 SkS_kSk 的先验框,除此之外,还会设置一个尺度为 sk′=SkSk+1{s}'_k=\sqrt{S_kS_{k+1}}sk=SkSk+1ar=1a_r=1ar=1 的先验框,这样每个特征图都设置了两个长宽比为1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先验框。注意最后一个特征图需要参考一个虚拟 Sm+1=300+105/100=315S_{m+1} = 300+105/100=315Sm+1=300+105/100=315来计算。因此,每个特征图一共有6个先验框{1,2,3,12,13,1′}\{1,2,3,\frac{1}{2},\frac{1}{3},{1}'\}{1,2,3,21,31,1},但是在实现时,Conv4_3,Conv10_2和Conv11_2层仅使用4个先验框,它们不使用长宽比为3,1/3的先验框。每个单元的先验框的中心点分布在各个单元的中心,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 ∣fk∣|f_k|fk为特征图的大小。

得到了特征图之后,需要对特征图进行卷积得到检测结果,图7给出了一个5*5大小的特征图的检测过程。其中Priorbox是得到先验框,前面已经介绍了生成规则。检测值包含两个部分:类别置信度和边界框位置,各采用一次3*3卷积来进行完成。令 nkn_knk为该特征图所采用的先验框数目,那么类别置信度需要的卷积核数量为nk∗cn_k * cnkc,而边界框位置需要的卷积核数量为nk∗4n_k * 4nk4。由于每个先验框都会预测一个边界框,所以SSD300一共可以预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个边界框,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所以说SSD本质上是密集采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7 基于卷积得到检测结果

训练过程

(1)先验框匹配

在训练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训练图片中的ground truth(真实目标)与哪个先验框来进行匹配,与之匹配的先验框所对应的边界框将负责预测它。在Yolo中,ground truth的中心落在哪个单元格,该单元格中与其IOU最大的边界框负责预测它。但是在SSD中却完全不一样,SSD的先验框与ground truth的匹配原则主要有两点。

  • 第一个原则:对于图片中每个ground truth,找到与其IOU最大的先验框,该先验框与其匹配,这样,可以保证每个ground truth一定与某个先验框匹配。通常称与ground truth匹配的先验框为正样本,反之,若一个先验框没有与任何ground truth进行匹配,那么该先验框只能与背景匹配,就是负样本。一个图片中ground truth是非常少的, 而先验框却很多,如果仅按第一个原则匹配,很多先验框会是负样本,正负样本极其不平衡,所以需要第二个原则。

  • 第二个原则:对于剩余的未匹配先验框,若某个ground truth的IOU大于某个阈值(一般是0.5),那么该先验框也与这个ground truth进行匹配。这意味着某个ground truth可能与多个先验框匹配,这是可以的。但是反过来却不可以,因为一个先验框只能匹配一个ground truth,如果多个ground truth与某个先验框IOU大于阈值,那么先验框只与IOU最大的那个先验框进行匹配。第二个原则一定在第一个原则之后进行,仔细考虑一下这种情况,如果某个ground truth所对应最大IOU小于阈值,并且所匹配的先验框却与另外一个ground truth的IOU大于阈值,那么该先验框应该匹配谁,答案应该是前者,首先要确保某个ground truth一定有一个先验框与之匹配。但是,这种情况我觉得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由于先验框很多,某个ground truth的最大IOU肯定大于阈值,所以可能只实施第二个原则就可以了,这里的TensorFlow(https://github.com/xiaohu2015/SSD-Tensorflow/blob/master/nets/ssd_common.py)版本就是只实施了第二个原则,但是这里的Pytorch(https://github.com/amdegroot/ssd.pytorch/blob/master/layers/box_utils.py)两个原则都实施了。图8为一个匹配示意图,其中绿色的GT是ground truth,红色为先验框,FP表示负样本,TP表示正样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8 先验框匹配示意图

尽管一个ground truth可以与多个先验框匹配,但是ground truth相对先验框还是太少了,所以负样本相对正样本会很多。为了保证正负样本尽量平衡,SSD采用了hard negative mining,就是对负样本进行抽样,抽样时按照置信度误差(预测背景的置信度越小,误差越大)进行降序排列,选取误差的较大的top-k作为训练的负样本,以保证正负样本比例接近1:3。

(2)损失函数

训练样本确定了,然后就是损失函数了。损失函数定义为位置误差(locatization loss, loc)与置信度误差(confidence loss, conf)的加权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N是先验框的正样本数量。这里 xijp∈{1,0}x^p_{ij} \in \{1,0\}xijp{1,0}为一个指示参数,xijpx^p_{ij}xijp
表示第i个先验框与第j个ground truth匹配,并且ground truth的类别为p。c为类别置信度预测值。l为先验框的所对应边界框的位置预测值,而g是ground truth的位置参数。对于位置误差,其采用Smooth L1 loss,定义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的 xijpx^p_{ij}xijp存在,所以位置误差仅针对正样本进行计算。值得注意的是,要先对ground truth的g进行编码得到 g^\hat{g}g^,因为预测值l也是编码值,若设置variance_encoded_in_target=True,编码时要加上varianc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置信度误差,其采用softmax los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权重系数a通过交叉验证设置为1。

(3)数据扩增

数据扩增(Data Augmentation)可以提升SSD的性能,主要采用的技术有水平翻转(horizontal flip),随机裁剪加颜色扭曲(random crop & color distortion),随机采集块域(Randomly sample a patch)(获取小目标训练样本),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9 数据扩增方案

其它的训练细节如学习速率的选择详见论文,这里不再赘述。

预测过程

预测过程比较简单,对于每个预测框,首先根据类别置信度确定其类别(置信度最大者)与置信度值,并过滤掉属于背景的预测框。然后根据置信度阈值(如0.5)过滤掉阈值较低的预测框。对于留下的预测框进行解码,根据先验框得到其真实的位置参数(解码后一般还需要做clip,防止预测框位置超出图片)。解码之后,一般需要根据置信度进行降序排列,然后仅保留top-k(如400)个预测框。最后就是进行NMS算法,过滤掉那些重叠度较大的预测框。最后剩余的预测框就是检测结果了。

性能评估

首先整体看一下SSD在VOC2007,VOC2012及COCO数据集上的性能,如表1所示。相比之下,SSD512的性能会更好一些。加*的表示使用了image expansion data augmentation(通过zoom out来创造小的训练样本)技巧来提升SSD在小目标上的检测效果,所以性能会有所提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表1 SSD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性能

SSD与其它检测算法的对比结果(在VOC2007数据集)如表2所示,基本可以看到,SSD与Faster R-CNN有同样的准确度,并且与Yolo具有同样较快地检测速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表2 SSD与其它检测算法的对比结果(在VOC2007数据集)

文章还对SSD的各个trick做了更为细致的分析,表3为不同的trick组合对SSD的性能影响,从表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数据扩增技术很重要,对于mAP的提升很大;
  • 使用不同长宽比的先验框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表3 不同的trick组合对SSD的性能影响

同样的,采用多尺度的特征图用于检测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从表4中看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表4 多尺度特征图对SSD的影响

TensorFlow上的实现

SSD在很多框架上都有了开源的实现,这里基于balancap的TensorFlow版本(https://github.com/balancap/SSD-Tensorflow)来实现SSD的Inference过程。这里实现的是SSD300,与paper里面不同的是,这里采用 smin=0.15,smax=0.9s_{min}=0.15, s_{max}=0.9smin=0.15,smax=0.9 。首先定义SSD的参数:

self.ssd_params = SSDParams(img_shape=(300, 300),   # 输入图片大小num_classes=21,     # 类别数+背景no_annotation_label=21,feat_layers=["block4", "block7", "block8", "block9", "block10", "block11"],   # 要进行检测的特征图namefeat_shapes=[(38, 38), (19, 19), (10, 10), (5, 5), (3, 3), (1, 1)],  # 特征图大小anchor_size_bounds=[0.15, 0.90],  # 特征图尺度范围anchor_sizes=[(21., 45.),(45., 99.),(99., 153.),(153., 207.),(207., 261.),(261., 315.)],  # 不同特征图的先验框尺度(第一个值是s_k,第2个值是s_k+1)anchor_ratios=[[2, .5],[2, .5, 3, 1. / 3],[2, .5, 3, 1. / 3],[2, .5, 3, 1. / 3],[2, .5],[2, .5]], # 特征图先验框所采用的长宽比(每个特征图都有2个正方形先验框)anchor_steps=[8, 16, 32, 64, 100, 300],  # 特征图的单元大小anchor_offset=0.5,                       # 偏移值,确定先验框中心normalizations=[20, -1, -1, -1, -1, -1],  # l2 normprior_scaling=[0.1, 0.1, 0.2, 0.2]       # variance)

然后构建整个网络,注意对于stride=2的conv不要使用TF自带的padding=“same”,而是手动pad,这是为了与Caffe一致:

def _built_net(self):"""Construct the SSD net"""self.end_points = {}  # record the detection layers outputself._images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shape=[None, self.ssd_params.img_shape[0],self.ssd_params.img_shape[1], 3])with tf.variable_scope("ssd_300_vgg"):# original vgg layers# block 1net = conv2d(self._images, 64, 3, scope="conv1_1")net = conv2d(net, 64, 3, scope="conv1_2")self.end_points["block1"] = netnet = max_pool2d(net, 2, scope="pool1")# block 2net = conv2d(net, 128, 3, scope="conv2_1")net = conv2d(net, 128, 3, scope="conv2_2")self.end_points["block2"] = netnet = max_pool2d(net, 2, scope="pool2")# block 3net = conv2d(net, 256, 3, scope="conv3_1")net = conv2d(net, 256, 3, scope="conv3_2")net = conv2d(net, 256, 3, scope="conv3_3")self.end_points["block3"] = netnet = max_pool2d(net, 2, scope="pool3")# block 4net = conv2d(net, 512, 3, scope="conv4_1")net = conv2d(net, 512, 3, scope="conv4_2")net = conv2d(net, 512, 3, scope="conv4_3")self.end_points["block4"] = netnet = max_pool2d(net, 2, scope="pool4")# block 5net = conv2d(net, 512, 3, scope="conv5_1")net = conv2d(net, 512, 3, scope="conv5_2")net = conv2d(net, 512, 3, scope="conv5_3")self.end_points["block5"] = netprint(net)net = max_pool2d(net, 3, stride=1, scope="pool5")print(net)# additional SSD layers# block 6: use dilate convnet = conv2d(net, 1024, 3, dilation_rate=6, scope="conv6")self.end_points["block6"] = net#net = dropout(net, is_training=self.is_training)# block 7net = conv2d(net, 1024, 1, scope="conv7")self.end_points["block7"] = net# block 8net = conv2d(net, 256, 1, scope="conv8_1x1")net = conv2d(pad2d(net, 1), 512, 3, stride=2, scope="conv8_3x3",padding="valid")self.end_points["block8"] = net# block 9net = conv2d(net, 128, 1, scope="conv9_1x1")net = conv2d(pad2d(net, 1), 256, 3, stride=2, scope="conv9_3x3",padding="valid")self.end_points["block9"] = net# block 10net = conv2d(net, 128, 1, scope="conv10_1x1")net = conv2d(net, 256, 3, scope="conv10_3x3", padding="valid")self.end_points["block10"] = net# block 11net = conv2d(net, 128, 1, scope="conv11_1x1")net = conv2d(net, 256, 3, scope="conv11_3x3", padding="valid")self.end_points["block11"] = net# class and location predictionspredictions = []logits = []locations = []for i, layer in enumerate(self.ssd_params.feat_layers):cls, loc = ssd_multibox_layer(self.end_points[layer], self.ssd_params.num_classes,self.ssd_params.anchor_sizes[i],self.ssd_params.anchor_ratios[i],self.ssd_params.normalizations[i], scope=layer+"_box")predictions.append(tf.nn.softmax(cls))logits.append(cls)locations.append(loc)return predictions, logits, locations

对于特征图的检测,这里单独定义了一个组合层ssd_multibox_layer,其主要是对特征图进行两次卷积,分别得到类别置信度与边界框位置:

# multibox layer: get class and location predicitions from detection layer
def ssd_multibox_layer(x, num_classes, sizes, ratios, normalization=-1, scope="multibox"):pre_shape = x.get_shape().as_list()[1:-1]pre_shape = [-1] + pre_shapewith tf.variable_scope(scope):# l2 normif normalization > 0:x = l2norm(x, normalization)print(x)# numbers of anchorsn_anchors = len(sizes) + len(ratios)# location predictionsloc_pred = conv2d(x, n_anchors*4, 3, activation=None, scope="conv_loc")loc_pred = tf.reshape(loc_pred, pre_shape + [n_anchors, 4])# class predictioncls_pred = conv2d(x, n_anchors*num_classes, 3, activation=None, scope="conv_cls")cls_pred = tf.reshape(cls_pred, pre_shape + [n_anchors, num_classes])return cls_pred, loc_pred

对于先验框,可以基于numpy生成,定义在ssd_anchors.py文件中,链接为https://github.com/xiaohu2015/DeepLearning_tutorials/blob/master/ObjectDetections/SSD/ssd_anchors.py。结合先验框与检测值,对边界框进行过滤与解码:

classes, scores, bboxes = self._bboxes_select(predictions, locations)

这里将得到过滤得到的边界框,其中classes, scores, bboxes分别表示类别,置信度值以及边界框位置。

基于训练好的权重文件在这里下载https://pan.baidu.com/s/1snhuTsT,这里对SSD进行测试:

ssd_net = SSD()
classes, scores, bboxes = ssd_net.detections()
images = ssd_net.images()sess = tf.Session()
# Restore SSD model.
ckpt_filename = './ssd_checkpoints/ssd_vgg_300_weights.ckpt'
sess.run(tf.global_variables_initializer())
saver = tf.train.Saver()
saver.restore(sess, ckpt_filename)img = cv2.imread('./demo/dog.jpg')
img = 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RGB)
img_prepocessed = preprocess_image(img)   # 预处理图片,主要是归一化和resize
rclasses, rscores, rbboxes = sess.run([classes, scores, bboxes],feed_dict={images: img_prepocessed})
rclasses, rscores, rbboxes = process_bboxes(rclasses, rscores, rbboxes)  # 处理预测框,包括clip,sort,nmsplt_bboxes(img, rclasses, rscores, rbboxes)  # 绘制检测结果

详细代码在GitHub上了,链接为https://github.com/xiaohu2015/DeepLearning_tutorials/tree/master/ObjectDetections/SSD,然后看一下一个自然图片的检测效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你想实现SSD的train过程,你可以参考附录里面的Caffe,TensorFlow以及Pytorch实现。

小结

SSD在Yolo的基础上主要改进了三点:多尺度特征图,利用卷积进行检测,设置先验框。这使得SSD在准确度上比Yolo更好,而且对于小目标检测效果也相对好一点。由于很多实现细节都包含在源码里面,文中有描述不准或者错误的地方在所难免,欢迎交流指正。

参考文献

  1. SSD: 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
  2. SSD Slide
  3. SSD Caffe
  4. SSD TensorFlow
  5. SSD Pytorch
  6. leonardoaraujosantos Artificial Inteligence online book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453794.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短时程突触可塑性(short-term synaptic plasticity)

介绍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一般被认为是大脑学习与记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它是指突触传递效率增强或减弱的变化现象。若这种变化只持续数十毫秒到几分,便称之为短时程突触可塑性,其中效率增强与减弱分别叫做短时程增强(short-term enh…

windows平台下vlc编译

转自:http://jeremiah.blog.51cto.com/539865/114190Jeremiah刚刚工作几个月,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与视频监控有关,分配给我的任务就是用开源的vlc做一个自己的播放器。对于开源项目来说,搭建起编译环境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Jeremiah在历…

深度学习之卷积神经网络 AlexNet

AlexNet 是 2012年ILSVRC 比赛冠军,远超第二名的CNN,比LeNet更深,用多层小卷积叠加来替换单个的大卷积,结构如下图所示。 ​​ 结构 预处理 原始图片:256∗256∗3256*256*3256∗256∗3 图像处理: 1.随机…

jstl处理栏目与子栏目_芬顿氧化法废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日前,生态环境部印发《芬顿氧化法废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详情如下:各有关单位: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a…

深度学习之卷积神经网络 ZF Net

ZFNet出自论文《 Visualizing and Understanding Convolutional Networks》,作者Matthew D. Zeiler和Rob Fergus——显然ZFNet是以两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命名的。ZFNet通常被认为是ILSVRC 2013的冠军方法,但实际上ZFNet排在第3名,前两名分别是…

vb整合多个excel表格到一张_[Excel]同一工作簿中多个工作表保存成独立的表格

一个工作簿中有多个表格,如何将其表格单独保存成一个独立的文档呢?如果表格少,操作如下:选中要导出表格的标签名--鼠标邮件--移动或复制表格--新建工作簿。当如果表格太多呢,以上方法就太罗嗦了。简单方法用VBA,步骤如…

OpenCore 的代码结构

OpenCore的代码结构 以开源Android 的代码为例,Open Core 的代码在Android 代码的External/Opencore 目录 中。这个目录是OpenCore 的根目录,其中包含的子目录如下所示: android:这里面是一个上层的库,它基于PVPlaye…

深度学习之卷积神经网络 GoogleNet

GoogLeNet Incepetion V1 这是GoogLeNet的最早版本,出现在2014年的《Going deeper with convolutions》。之所以名为“GoogLeNet”而非“GoogleNet”,文章说是为了向早期的LeNet致敬。 深度学习以及神经网络快速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更给力的硬件、更大…

Jzoj4348 打击目标

又是被水题坑了。。。 一直想不出来看题解说要什么主席树,于是开始打离线算法 结果打到一半发现要强制在线。。No!!! 发现直接AC自动机似乎可做?树剖之后在AC自动机上跑的时候判断一下不就好了吗!连线段树都不要 让后快乐切掉,速度还可以&…

深度学习之卷积神经网络 VGGNet

2014年,牛津大学计算机视觉组(Visual Geometry Group)和Google DeepMind公司的研究员一起研发出了新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VGGNet,并取得了ILSVRC2014比赛分类项目的第二名(第一名是GoogLeNet,也是…

SpringMVC 返回json的两种方式

前后台数据交互使用json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本文主要探讨SpringMVC框架使用json传输的技术. 请注意,本文所提到的项目使用Spring 版本是4.1.7,其他版本在具体使用上可能有不一样的情况. 一、最常见——使用RequestBody的注解返回一个实体对象; 使用方式如下: 1:引入jar包&#…

深度学习之卷积神经网络 ResNet

论文 Identity Mappings in Deep Residual Networks 2015年,ResNet(Residual Neural Network)由微软研究院的Kaiming He等四名华人提出,并在ILSVRC2015比赛中取得冠军,在top5上的错误率为3.57%,同时参数量…

搭建SSM框架之Spring

作为一枚大四准备毕业的学生,最重要的事便是毕业设计,前些日子刚刚拿到毕设题目:“3D网络图:面向网络结构数据的可视化软件设计”,(⊙o⊙)…,怎么说哪,看到题目就是一头雾水(前几届不…

单列表_使用Excel中的quot;记录单quot;功能快速录入数据

在Excel中进行数据录入的时候,平常都是一行一行地录入数据,但是有时候在单元格之间,行与行,列与列之间频繁地切换去录入数据,费事费力还容易出错。今天给你推荐一个既好用又有效率的Excel中的隐藏功能——“记录单”。…

CentOS 6.9下的Setup工具(用于管理服务/防火墙/网络配置/验证服务)

说明:Setup工具套件好像是CentOS下特有的用于管理服务/防火墙/网络配置等,其实就是基于命令行模式界面的GUI工具。唯一特点就是方便。 安装: #安装Setup命令工具 yum -y install setuptool #安装Setup工具配套的系统服务组件 yum -y insta…

深度学习之非极大值抑制(Non-maximum suppression,NMS)

非极大值抑制(Non-maximum suppression,NMS)是一种去除非极大值的算法,常用于计算机视觉中的边缘检测、物体识别等。 算法流程 给出一张图片和上面许多物体检测的候选框(即每个框可能都代表某种物体)&…

vue项目token放在哪里_关于vue动态菜单的那点事

vue-element-admin4.0国内节点访问地址:https://panjiachen.gitee.io/vue-element-admin-site/zh/本此使用的是https://github.com/PanJiaChen/vue-element-admin/tree/i18n 国际化分支的版本。说是除了国际化其他都一样。本文主要介绍前台动态的使用资源权限。后台…

深度学习之 ROI Pooling

什么是ROI? ROI是 Region of interest 的简写,指的是 Faster R-CNN 结构中,经过 RPN 层后,产生的 proposal 对应的 box 框。 ROI Pooling 顾名思义,是 pooling 层的一种,而且是针对 ROIs 的 pooling。整个…

KD树小结

很久之前我就想过怎么快速在二维平面上查找一个区域的信息,思考许久无果,只能想到几种优秀一点的暴力。 KD树就是干上面那件事的。 别的不多说,赶紧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免得凉了。 KD树的组成 以维护k维空间(x,y,……)内的KD树为例…

深度学习之 RPN(RegionProposal Network)- 区域候选网络

anchor boxes基本概念与作用: feature map 上的一个点可以映射回输入图片上的一个点,以特征图上这个点为中心,预先人为设定 k 个 boxes,这些 boxes 就称为在这个点上生成的 k 个 anchor boxes(所有anchor boxes的中心点坐标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