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概况
课例点晴
你的课堂是碎片化的知识教学,还是结构化的问题探究?如何把碎片化的知识教学变成结构化的问题探究?实施路径就是问题串,用问题串统整知识点;围绕问题串,从问题引发、问题探究,直到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回放
一、问题引发
你了解哪些关于线的知识?(屏幕出示图片,停顿,给学生思考、交流时间)
生1:线很长,很细,很直。
生2:三角形有3条线段。
生3:他说得对,我听说过,三角形就是三条线段,不是直线,直线很长。
生4:手电筒的光也很长,我觉得它应该是射线吧?
师:究竟什么是线段、射线、直线?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这两个问题。
二、问题探究
1.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特点?
2.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学生看书,作图,填写表格,有的同学小声跟同伴讨论。
学习观察冉同学的学习情况如下:
看书,填表,未看清表格顺序,射线与直线填反了,同桌正确。被邀请上台板书,表格第二行,把同桌画的射线延长,画成一条直线,同伴反对:“射线是从一个点射出去的,只有一个端点,你这是直线了。”同伴擦掉延长的部分,改为射线,冉同学回座位拿学习单看了一下,未更改。
探究后汇报
生1:线段有2个端点,可以用尺子量长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就像手电筒的光一样的,端点那里是固定的,另一边可以延长,量不到长度。
生2:可是你画的射线也是有两个点的,为什么?
生3:我知道,我看到他画的,他是先画了两个点,这两个点是定位的,然后把一边延长就是变成射线了。
师:这条射线上有无数个点,他标注出来的这两个点,是其中的两个点,点A是射线的端点,点B不是端点。
生4:书上说,射线可以叫做AB,这里的两个点也可以是射线的名字。
......
师:线段、射线、直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5:擦掉直线的A、B左右两边的线,就变成了线段,同样的,把线段两端都延长,就是一条直线了。
生6:射线也是可以这样变的,比如一条光线照到墙上,那就是线段了。
生7:在直线上画一个点,就变成了两条射线吗?
生8:好像是可以的,往左边射1条,往右边射1条.
.......
三、问题解决
1.课本第39面做一做
2.过一点A,能画几条直线?
3.经过两点A、B,能画几条直线
学生独立思考、同伴协同学习之后交流:
生1:过一点,我画了一条直线,但是我同桌画的跟我不一样。
生2:我可以画两条,就是一个叉。
生3:其实过一点可以画很多条,一直可以画满。
生4:我明白他的说法,他的意思就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画一条的话,就可以画很多、画满。
师:根据同学们的说法,想一想,过一点A,能画几条直线?
生:可以画无数条。
生5:过1点可以画无数条,第3题过两点就只能画1条直线了,因为两个点把直线的方向固定了,就不能动了。
生6:我同意他的说法,过一点的时候,可以转一圈,每个方向都可以画,但是过两点,就不能转,所以只有1条直线。(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边指给同学看)
......
课后说法
化零为整——变“知识”为“问题”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第88页,有如下的参考教学片断:
1.认识线段
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教师:老师画的图形你们认识吗?线段有什么特点?我们想知道这条线段的的长度,怎么办?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要点: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
教师:你们在生活中找得到线段吗?
学生举例,如黑板边、书本边等。教师请学生描述具体位置,并指出端点。
练习: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反馈比较,纠错。指出端点,标上字母,说明表示方法,如线段AB。
认识射线
教师:同学们注意了,老师现在将这条线段右边的端点去掉,让它向右边延长,再延长,无限延长。现在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它叫什么名字?......
像这样,以知识点为序,逐一引导落实知识点的教学,暂且叫做“知识主线”教学,这样的学习比较零散,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居多,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微改造,即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用问题来统领,怎样设计问题呢?本课采用的方法是“化零为整”。如第一个问题“线段、射线、直线各有什么特点?”,它包含了“线段、射线、直线、举例、图形、端点、测量”等零散的知识点,第二个问题“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指向它们各自特征以及互相转化,提升思维能力。“化零为整”后的“问题主线”教学是大问题、大板块的结构化探究,不再叨叨讲、碎碎问,探究时给孩子们自主学习时间、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借助“端点、延长、测量”这些知识点磕磕绊绊的朝着“会学”的方向前进。数学概念的认识,一般都可以用“化零为整”的方法来设计问题,即把诸多特征用一个问题统领,归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让孩子们有探究的机会。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可以类似的设置如下问题:“1.长方形、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怎样验证?2.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与联系?”除此之外,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图形的认识,均可同理操作。用“化零为整”的方法来设计“问题教学”,减少了盲人摸象的尴尬,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在问题引领下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关联性认知。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文源: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高艳丽
编辑:梁璋仪审核:高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