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幼儿安全教育案例中,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一个试验:记者假扮人贩子,利用棒棒糖、零食去诱惑幼儿园的孩子。在其中一次试验中,21个孩子有20个中招,直接跟着陌生人走了。
这个试验最终引出来的结论就是要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多少年来被奉为真理,但今天闻达君想给家长们提供另一个思路,看完今天的文章,也许你对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句话会有全新的认识。
1、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真的百分百正确吗?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可以避免一些危险,但它也可能给孩子造成思维误区,认为所有陌生人都是坏人。
关于这个思维误区,过去曾发生过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件:
一个来自中国的11岁男孩,在犹他州参加“童子军”野外露营活动时不慎与同伴走失,在第4天,男孩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他才被搜救。期间不是没有救援员经过,但每当他看见前来搜救他的人时,他就故意躲起来,他当然不是在和救援员玩捉迷藏,他只是想起父母反复强调的那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父母的话让这个小男孩误以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坏人,正因为此,他错过了无数次获救的机会。
如果家长一味让孩子避免接触陌生人,很容易导致孩子对陌生人产生无差别恐惧心理,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敢轻易向他人开口。此外,因为与陌生人打交道较少,这类孩子比正常和他人社交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罪犯的攻击对象,因为他们对陌生人的意图好坏不具备分辨能力。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个教育规则看似合理,因为家长毕竟不能时时刻刻守在孩子身边,这个规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孩子被拐卖和绑架,却也容易让孩子在危险时错失最佳的得救机会。
2、教会孩子用行为去辨别好坏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雪莉·汉比博士在《暴力网络》这本书中提到儿童安全教育问题,她说现在的小孩需要学会怎样去识别谁是好人,比如警察和行政人员,如果他们走丢了,他们不用害怕和任何陌生人讲话,而要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美国曾经对一群幼儿园小孩进行过调查,调查人员问孩子们哪些是“不能说话的陌生人”,其中大多数孩子的答案让调查人员大跌眼镜,比如“不好看的人”、“说话声音很大的人”。
好人坏人有很多种评判标准,但外貌绝对不能入选,看着慈眉善目的老奶奶也可能是人贩子,看着凶神恶煞的社会青年也可能是热心肠。孩子们的回答暴露了安全教育的漏洞,那就是很多孩子根本不具备辨别好人坏人的能力。
其次,反复和孩子强调“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无形中也强化了“熟悉的人就是安全的”的错误印象,根据中国公安局统计,历年来的拐卖案,熟人作案的比例也占了将近一半。
所以说,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重点不应该放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个点上,而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分辨做出什么行为的人是需要孩子警惕的,什么样的人又是孩子在危险时可以求助的。
3、强调“感受”的重要性
除了教会孩子分辨行为,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跟着感受走。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孩子随心所欲,而是给孩子传递一个思想:即便是认识的人,只要对方的行为让你感受到不舒服了,你就应该第一时间向父母或可信任的人求助。
这既是在帮助孩子避免一些潜在伤害,也是在教会孩子正视自己的情绪认知。
4、安全教育不能只是口头教育
许多家长的安全教育到了说出口的那一步就没了,如果没有学校组织,很少有家长会特意给孩子来一次安全演练,但事实上这样的演练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当干巴巴的安全理论融进生活场景里,孩子才不会像前文我们说的那样一刀切,认为所有陌生人都是坏人。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闻达君来给大家支支招↓
现在我们假设自己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在排队时身后有个阿姨不停和孩子搭话,家长这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如果阿姨礼貌和你说话,你也可以回一两句,但是只要这个阿姨提出要带你去什么地方,请你吃什么东西时,你应该直接拒绝,并且找到收银的姐姐或者门口的保安,告诉他们有这个情况。
类似这样的情景演练和对话,可以让孩子明白与陌生人交流相处的界限,不至于出现惧怕所有陌生人的现象,也不会影响正常社交。
5、让孩子知道为什么
孩子之所以对很多道理无法全然接受,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比如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骗术:假意求助,伺机拐走。
面对陌生人求助,很多乐于助人的孩子都会忍不住上前帮忙,当家长告诉他们不能这样做时,他们还会觉得家长冷漠无情,这其实就是因为家长只告诉孩子不能怎么做,却没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面对这个情况,家长可以试着这样和孩子说:
妈妈:如果你遇到困难了,面前有个小婴儿,还有一个阿姨,你会找哪个人帮你忙?
孩子:当然是阿姨了,小婴儿比我还弱
妈妈:对啊,连你也知道在遇到困难时要找比自己强壮的人帮忙,那为什么一些大人会找你帮他们忙呢?
孩子:妈妈我懂了,正常情况下,他们应该找大人帮忙,我一个小屁孩能帮什么呢?
妈妈:说得对,所以在大街上找小孩帮忙的人是不是有可能是坏人?
孩子:嗯!妈妈,以后再有大人找我帮忙,我直接掉头就走!
这几招,你学会了吗?今后在给孩子做安全教育时,别只会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了,让孩子明白什么样的环境是危险的,什么样的感受是不舒服的,以及真正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谁求助才是重中之重。希望今天的文章对家长们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