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或称《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并书于大历六年(771)四月。
此碑有大、中、小三种刻本,且原石均佚,原拓佳本亦难得。大字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藏上海博物馆)。中字本,字径近2厘米。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小字本,字径1厘米左右。凡46行,901字。明刻《停云馆帖》始收入,世传以南城刻本为贵。最早拓本为上海郭若愚藏本,石完整,字清晰,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代所称《麻姑仙坛记》,多指小字本。此碑为颜真卿63岁所书,是他于大历六年在抚州(今江西临川市)刺史任上游览南城县(今江西南城县)麻姑山时,有感于麻姑事迹而写的。
《麻姑仙坛记》苍劲古朴,线条厚重,多有篆籀笔意,是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为学习楷书的优秀范本之一。
一、《麻姑仙坛记》碑文的主要内容及葛洪、麻姑其人
此碑属于记事碑,碑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摘录了葛洪《神仙传》中关于麻姑的传说,第二部分叙述了麻姑山仙坛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其他的神迹传闻,第三部分记述了麻姑山中有道行的修行者。此文文法质朴,层次分明,具有唐代古文的作风。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道家名士、医学家、炼丹术家。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
《晋书》卷二七载:“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其余所著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
葛洪所著《神仙传》记录了古代传说中的八十四位仙人的故事。麻姑,是其中的一位女仙人,“年十八九,顶中作髻,余发垂之至要(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无有也。”“麻姑自言:‘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沧海桑田”一词即源于此。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第一部分主要是摘录了葛洪《神仙传》中麻姑的记载。
碑文第二部分,除记录了麻姑山的自然环境外,还记述了唐开元年间麻姑山道士邓紫阳的事迹。清代《江西通志》卷四十“建昌府”记载:“邓紫阳,《石槨府志》:‘紫阳隐麻姑山,赴唐元(玄)宗招,奄忽而化,遣中使葬麻姑山’”。《全唐诗》收有唐玄宗李隆其的《赐道士邓紫阳》诗:“太乙三门诀,元君六甲符。下传金版术,上刻玉清书。有美探真士,囊中得秘书。自知三醮后,翊我灭残胡。”
二、《麻姑仙坛记》的书法艺术特色
颜真卿中年以后,突破“初唐四家”瘦硬书风的窠臼,集众家之长,出绳墨之外,创造出一种筋肉丰满、骨骼雄健的新书体,后人称之为“颜体”。其书点画厚重饱满,结体宽博端正,章法茂密丰实,体现出豪迈雄强、庄重挺拔的艺术风格。
《麻姑仙坛记》一碑是颜真卿楷书书风变化的一个标志。欧阳修《集古录》云:“此记遒峻紧结,尤为精悍。”
此碑起收笔不作明显顿按与隆起,用逆锋回笔使之变得含蓄不突兀,其字线条粗细较一致,并无较大对比,横画、竖画都较统一。字体结构、体态用相向的形式代替了相背的态势,致使字变得饱满厚重、雄浑丰满。
1、点画苍劲挺拔,古朴舒展。起笔方收笔圆,有篆籀之意、古隶的笔法。字形饱满,庄严厚重。
2、结体开张,朴拙严谨。此碑字体重心居中,但结构下压,动静结合,四角布局既舒展又饱满,体态沉雄,气象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