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已加入熊逸《唐诗50讲》学习笔记索引目录。
一、田园篇具体内容
田园牧歌对于在现代社会里打拼的人们来说,距离一万光年,但是身心俱疲的时候,读两首田园诗却是最好的治愈,因为诗里岁月柔软、风物沛然。这一篇里,熊逸老师把名额全部给了王维,因为他觉得唐朝的两位田园诗人(孟浩然和王维)当中,孟浩然写的诗看得出用力的痕迹,而王维则写的极其自然。下面就是这五首诗的具体内容:
PS:王维写田园,写的也是人生的不同境界。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是轻狂,“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是平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潇洒,“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是纠结,最后掸尽一身红尘与风雨,终归“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是宁静阔达。人在田园山水当中获得了修复和安慰。
二、一些学习感想
2.1 对田园的渴望是野性的呼唤
现代人在大都会里打拼,与田园牧歌相隔一亿光年,身心俱疲之时读几首田园诗是最好的治愈,感受山川四季浩浩汤汤,卷走个人的悲喜。为什么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向往田园生活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基因在作怪。熊逸老师说道,我们天生就是小规模的群居动物,几十个人聚居在有山有水之地,打打猎、种种菜、生生娃(好污),围着篝火在原始宗教的仪式下狂欢。无奈文明发展得太快,我们原始的天性被约束起来,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在几百万、上千万人熙来攘往的大都会里,做着各种莫名其妙的工作来维持生计。我们的工作、生活越是和天性相悖,我们对田园的渴望就会越强,从本质上说,我们对于田园的渴望是一种野性的呼唤,我们想从温顺的狗变回自由的狼。
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
2017年,一档名为《向往的生活》的节目开播,几位在城市里生活的主人公来到乡村,靠自己的双手生活和劳作。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节目创意,却受到了观众的喜爱。2018年,节目的第二季又与观众见面,忙碌于乡间的主人公们一起插秧、捕鱼、劈柴、生火……不少观众都说,这样的‘慢’综艺,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感受到真正的心灵放松。人民日报也曾评论指出,简朴闲适的乡土生活只是现代人所向往的生活的一个层面,但它足以说明,人们向往的生活始终都在内涵与外延上发展变迁,这就对各地区发展规划、发展策略和发展智慧提出了挑战。以牺牲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思维早已被时代摒弃,既讲求以奋斗谋发展,又引导人们实现精神上的富足,才是适宜的发展之道。
对于我个人来说,除了对技术上的追求之外,也在向往精神上的富足,我在阅读技术类书籍之外还会看很多文学、历史以及诗歌方面的书,我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也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But,现在我过得不是很开心,因为我跳出了我的舒适区,进入了互联网公司的高强度工作氛围,让我每天都神经紧绷容不得出半点错,也让我在每天的垃圾时间里选择听听熊逸老师的《唐诗50讲》放空一下心灵,在山川四季浩浩汤汤、岁月柔软风物沛然之中寻找一丝慰藉。
2.2 陶渊明与王维:田园生活的富贵真相
陶渊明作为唐朝以前最杰出的田园诗人,在其做官之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吾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说完就辞官去过田园生活了。但是,田园生活并不是我们从诗句里读到的那样自得其乐,而真相却是苦不堪言。陶渊明回归田园,需要自己种田,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真有点勉为其难,所以他种的的确很糟糕,可怜的一点收入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甚至连养活自己都比较困难。好在陶渊明还有一点名气,经常能够得到贵人的接济,且他也不在乎自己的窘迫,反正只要有酒喝,柴米油盐的烦恼就一概留给明天,真是“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
五柳先生—陶渊明,心远地自偏
But,唐朝诗人虽然很羡慕陶渊明,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效法他的生活方式。“采菊东篱下”之时,陶渊明可以“悠然见南山”,但稍微有一点现实感的人都不可能生出这份“悠然”,除非你官位够高,钱足够多。因此,唐朝诗人走上了和五柳先生不同的人生路线,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维了。Because 王维的田园是他自家的私人农家乐别墅(称为“辋川别业”),位于长安四十公里外的终(风)南(景)山(区),长安生活的达官显贵大多都在那里置业(修别墅)。像王维辋川别业这种别墅,更像是一个庄园,不仅可以住的舒服,还可以生产经济作物,帮主人创收(王维甚至还很自觉地给朝廷交税)。
所以,王维诗里的田园诗意比如“柴门”(取自《鹿柴》一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就像今天我们穿的破洞牛仔裤,只是为了情调而存在的。这才是真正潇洒的田园生活啊!粗活有下人打理,主人家尽管享受美景和禅意,谁愿意像陶渊明那样真的披星戴月扛着锄头去种田呢?古往今来的王维们,用荣华富贵做底子,打造一片清朗的小森林,假装自己是个农夫,还长以五柳先生自诩,这算是演员的诞生么?
此外,王维其实并没有对陶渊明有很大的敬意,他觉得陶渊明是在玩潇洒,不为五斗米折腰,结果日子穷得响叮当过都过不下去,因为受不得一时的委屈而换来一生的贫穷,这是何苦?王维身上虽然有各种顶尖的才艺,但却不太有幽默感,从正路来理解陶渊明的歪招,也就能理解他为啥看不惯五柳先生了,因为王维认为“想要田园生活过得潇洒,就先得在名利场上积累资本”。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王维的确有道理!
下图是一个“辋川别业”的园林图,数十个景点为临其中,真乃大富人家别院也!不开农家乐,可惜了。
古代第一别墅—辋川别业
PS:开元十六年,王维欲以辋川谷营建一个供其母亲奉佛修行并能让其隐居归园的时常居住之地。王维出资收购这座庄园别墅时,四下已是一片荒芜衰败的景象,王维根据山川河流的自然形势,宜得者得之、宜屏者屏之、宜借者借之、宜弃者弃之,选美景,造观景,连全景,使得整个别业环回贯通。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修建,并融入其诗、画及园林的审美情趣,王维将绵延二十多里的辋川山谷修建成了一座可耕、可牧、可樵、可渔的综合园林。
2.3 解带与束带: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
记得在陶渊明做官之时,办事员通知他说:领导要来视察工作了,赶紧“束带见之”!陶渊明因此说出了“吾安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说完就解带回归田园了。束带是指把衣带规规矩矩地系好,而解带是指解开衣带(换到今天来说的话,就是把衣服随意披在身上,Feel Free就好),而从文学意象的角度来看,解带和束带则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
解带的生活是田园的、洒脱的、自由自在无约束的,而束带的生活是官场的、拘谨的、循规蹈矩的,感觉马上就要见领导准备拍马屁了。因此,选择解带还是束带也成为了困扰古代君子和读书人的终极难题。对于王维来说,他在回归田园之前是束带的,年少有为,且一路做到了正四品官员(家财万贯),也被称为“王右丞”。职业生涯后期,退归田园,选择在“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情调里过一段貌似逍遥的田园生活。而面对后备询问穷通之理时(也就相当于我们向马云询问成功的方法一样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字面意思大概是渔船渐行渐远,打鱼的歌声渐渐听不清了,而言外之意可能是“好好做事是君子的义务,升不升职随遇而安”。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平和自在
对于在大公司里拼搏的我们来说,好好做事,把事做好是我们的岗位对我们的基本要求,至于升不升职,加不加薪随意而安,有时候太计较得失也不是什么好事。但我一直相信,只要我一直努力把事做好,该来的应该都会来,该有的也应该都会有(如果一直不来,那只能说明公司不给力,领导不给力),至少我过得问心无愧就好。
2.4 田园生活的另一面:寂静和孤寂
虽然王维写出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但私家郊区别墅里的生活并非全是这一类的洒脱,而是夹杂着寂静和孤寂的悲歌。王维经历了“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表示硕大的房间里只有自己一个人,老婆早早死去自己又没再娶。看到和听到的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表示窗外下着雨山里的野果子会被谁打落,独自守着灯火听到了草丛里的虫鸣。突然想到的却是“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这是典型的触景生情,白发无法重新变黑,凡铁也是无法炼成黄金的,因而在孤单中陷入了伤感。
秋夜独坐,悲从中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家财万贯的土豪别墅生活,也有孤独难耐的一面,毕竟人人都逃不过的岁月这把杀猪刀,成住坏空与生老病死是谁都无法抵抗的无奈和悲哀。
三、小结
我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源自群居动物的野性的互换,王维是典型左手抓事业,右手抓田园的代表。但是田园有乐也有苦,就看我们怎么去对待了,而王维选择了学习佛法作为精神保健品。我想起了《红楼梦》,很多名人都评论说道,其很好地表达了中国人的入世与出世的过程(比如甄士隐和贾雨村,一个是入世,一个是出世),也就是儒家哲学和佛家哲学的完美展现。
87版红楼梦最后一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人们大概都经过几个阶段: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入世哲学,儒家那一套,要求功名利禄。到了中年,大概受了些挫折,于是道家来了,点你一下,有所醒悟。到了最后,要超脱人生境界的时候,佛家就来了,于是你放下了所谓的执念得到超脱了。所以过去的中国人,从儒道释,大致都经过这么三个阶段,有意思的是这三个阶段不冲突。在同一个人身上(比如贾宝玉,比如王维),也许这三样哲学都有。或许什么时候,我也去家乡的新农村里和朋友买上一栋小洋房,去过过田园生活,学习佛学,读读诗歌,体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我也就出世了。不过,现在,我仍需奋斗!
作者:周旭龙
出处:http://edisonchou.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