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模型1》[数据库][计算机]教案
一、复习旧知识点
1、数据库概念设计的意义是什么?
2、概念设计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二、明确学习目标
1、E-R模型的基本元素
2、属性的分类
三、重点、难点
E-R模型的基本元素
基本属性和复合性
四、讲授知识点,指导自学
什么是E-R 模型?
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是广泛被采用的概念模型设计方法。它是由 Peter Chen于1976年在题为“实体联系模型:将来的数据视图”的论文中提出的。此后Chen和其他许多人对它又进行了扩展和修改,出现了E-R模型的许多变种,且表达的方法无一定的标准。但是,绝大多数E-R模型的基本构件相同,只是表示的方法有所差别。这里采用的是一些典型的和流行的符号,所介绍的内容也是一些较普遍和实用的方法。
本节先介绍 E-R 模型基本要素、属性的设计、联系的设计。然后在以后再讨论扩充 E-R 模型的一些表示方法,以及采用 E-R 方法的概念设计步骤与技术。
一、 E-R模型的基本元素
E-R 模型的基本元素是:实体、联系和属性,下面分别介绍。
1.实体
实体是一个数据对象,指应用中可以区别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如人、部门、表格、物体、项目等。同一类实体构成实体集 Entity Set 。实体的内涵用实体类型(Entity Type)来表示。实体类型是对实体集中实体的定义。由于实体、实体集、实体类型等概念的区分在转换成数据库的逻辑设计时才要考虑,因此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我们一般将实体、实体集、实体类型等概念统称为实体。由此可见,E-R 模型中提到的实体往往是指实体集。
在E-R模型中,实体用方框表示,方框内注明实体的命名。实体名常用大写字母开头的有具体意义的英文名词表示(但我们建议实体名在需求分析阶段用中文表示,在设计阶段再根据需要转成英文形式,这样有利于软件工作人员和用户之间交流)。下面的联系名和属性名也采用这种方式。
2.属性
实体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如人有姓名、性别、年龄、性别等属性。在一个实体中,能够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称为实体标识符或称为码。一个实体只有一个标识符,但没有候选标识符的概念。实体标识符有时也称为实体的主键。在 E-R 图中,属性用椭圆形框表示,加下划线的属性是码。
属性域是属性的可能取值范围,也称为属性的值域。
抽象地说:属性将实体集合中每个实体和该属性的值域的一个值联系起来。实体属性的一组特定值,确定了一个特定的实体,实体的属性值是数据库中存储的主要数据。
3.联系
现实世界中,实体不是孤立的,实体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职工在某部门工作”是实体“职工”和“部门”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某个教室听某位老师讲的课程”说明“学生”、“教室”、“老师”和“课程”等四个实体之间有联系;而“零件之间有组合联系”表示“零件”实体之间有联系。
联系表示一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同一类联系构成“联系集(RelationshiPSet)”。联系的内涵用联系类型(RelationshiP Type)来表示。联系类型是对联系集中联系的定义。同实体一样,我们一般将联系、联系集、联系类型等统称为联系。
联系是实体之间的一种行为,所以在英语国家中,一般用动名词来命名联系,我们则用汉语动词,譬如“工作”、“参加”、“属于”、“入库”、“进库”等。
在 E-R 图中,联系用菱形框表示,并用线段将其与相关的实体连接起来(由于一个实体可能涉及多个联系,在每个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会不同,如实体“职工”,在管理联系中可能扮演经理的角色,在保健联系中扮演病人的角色,在储蓄联系中扮演客户的角色。实体的角色为实体在该联系中所起的作用)。
联系也会有属性,用于描述联系的特征,如参加工作时间、入库数量等。但联系本身没有标识符。
二、属性的分类
为了在 E-R 图中准确设计实体或联系的属性,需要把属性的种类、取值特点等优先了解清楚。
1.基本属性和复合性
根据属性类别可分为基本属性和复合属性。基本属性是不可再分割的属性。譬如,性别和年龄都是基本属性。复合属性是可再分为解为其他属性的属性(即属性可嵌套)。譬如:地址属性可分解为邮政编码、省(市)名、区名、街道四个子属性,街道子属性又可分解为街道名和门牌号码两个子属性。复合属性形成了一个属性的层次结构。图5-5表示了地址这个复合属性的层次结构图。
图5-5 地址属性的层次结构
五、课堂检测、练习。
1、什么是实体?
2、什么是属性?
3、什么是联系?
六、课堂小结、作业。
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E-R模型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属性、复合性,学生们要掌握其基本概念。
作业:
对基本属性和复合性深入了解,画图。
省(市)名
地 址
街 道
门牌号码
街道名
区 名
邮政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