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账介绍
物料分类账(Material Ledger)是SAP财务模块的重要功能之一,用于对标准价计价的物料进行差异处理。激活ML后,系统会在"工厂+物料"层(或更细的层次)为每个物料建立子账簿,记录该物料在各个期间的数量、价值变化情况。月底运行完物料分类账之后,系统自动对差异进行处理。物料分类账满足大多数企业对差异的处理需求,一般生产型企业均会启用ML功能,极少有企业通过自开发的程序进行差异处理。
在SAP中半成品、产成品使都用标准价(价格控制S)计价,材料可以使用标准价(价格控制S),也可使用移动平均价(价格控制V)。对于以S价计价的物料,月中物料收发以标准价生成会计凭证,同时会在物料分类账中记录每一物料的差异归集情况,月末ML将归集的所有差异按期末库存和当期消耗的比例进行分摊。因此,对S价计价的物料,ML进行"全月加权平均"处理,这样更符合实际。
例如物料A的标准价为10.00,期初库存为10个,总金额为100.00。本月第一次采购10个的价格为13.00,第二次采购20个的价格为14.00,生产消耗18个,成本中心领用2个,月末库存为20个。 这样,物料A的平均成本为( 100 + 10*13 + 20*14 )/ 40 = 12.75。因此,月末库存金额为255.00,计入生产成本的金额为229.50,成本中心消耗的金额为25.50。
差异分摊原理
上例演示了对物料A进行全月加权平均处理的逻辑,但实际上SAP是月中收集差异,月底处理差异。差异处理遵循如下三大逻辑:
1) 差异层层上卷:根据订单的投入产出顺序,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ML将上一环节的差异逐层按相关的数量比例进行结转;
2) 差异随库存走:应该由期末库存承担的部分,ML将对应的差异金额还原到存货科目,将期末存货还原成实际成本;
3) 谁消耗,谁承担:当期消耗的存货,ML对差异进行重估,将差异调整到原始消耗中。例如:物料投入到成本中心,差异重估到成本中心;物料销售出库了,差异重估到主营业务成本。
对于上例,SAP实际的处理逻辑为: 采购30个物料A时,计入材料科目的成本为300.00,同时ML记录差异10*3 + 20*4 = 110.00;生产消耗18个时计入成本的金额为180.00,成本中心消耗2个时计入成本的金额为20.00;月底ML计算出每个物料的差异为110.00 / (10 + 10 + 20) = 2.75。运行ML之后,将18*2.75的差异调整至上级产品(差异层层上卷),将2*2.75的差异调整到成本中心(谁消耗,谁承担),剩余差异调整到物料A(差异随库存走)。
经过ML处理后,正常情况下,月末差异科目余额为0。因此,一般运行完ML之后需要检查差异科目余额是否为0,不为0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
WIP重估功能
一般情况下,企业进行SAP功能设计时会尽量避免出现在制品,这样可以简化处理逻辑。但在有的情况下,WIP是无法避免的。根据逻辑,物料成本计入WIP后,其差异也应该计入WIP。ML可以激活WIP重估功能,实现WIP也承担差异。
如果没有启用WIP重估功能。ML处理差异的逻辑是"完工产品承担价差,WIP承担量差"。 例如,半成品A投入产成品B,产出一个B需要一个A,当月订单投入10个A,产出1个B。运行ML月结时,1个B会带走10个A的差异,这不是很合理。所以,尽量避免出现在制品,如果避免不了需要评估是否启用WIP重估功能。
物料计价方式
启用ML之后,物料会计视图中出现"价格确定",如下图,
如果物料采用V价,则价格确定维护2;如果物料采用S,则价格确定维护3。"V+2"和"S+3"是固定的组合,否则可能出现差异无法分摊的情况,如错误地维护为"S+2"。
一般情况下,建议原材料采用V价,半成品及产成品采用S价。如果企业原材料种类不多,价格波动大,需要对差异原因进行分析,建议原材料也采用S价。如果企业原材料种类繁多,使用S价计价时需要谨慎,因为采用S价的物料过多时,可能会降低ML运行的效率。
启用ML之后,物料标准价格在一个期间只能发布一次,因为月底处理差异时需要以标准价为参照,如果有多个标准价,该以哪一个价格为准呢? 启用ML之后,物料标准价格发布也有限制,发布前不能有物料移动。
物料账的不足
物料分类账是SAP财务模块的重要功能,解决了企业差异分摊的困扰。在国内,许多企业选择启用该功能,以实现实际成本核算。然而,ML还是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例如:
1) 如果没有启用WIP重估功能,完工产品承担价差,WIP承担量差;
2) 发料到固定资产,ML无法将差异重估到原始的资产科目;
3) 如果启用发出商品科目,货物发出但未开票,ML将差异重估到主营业务成本,需要将这部分差异还原到发出商品。
针对以上问题,启用ML后,需要设计相应的方案进行处理,尽量避免手工调整。常用的方法是开发程序进行自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