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不少故事,人物出场了,说了几句话,然后离开,读者知道他是某人的爸爸,学校的老师,某个企业的老板,除了这些定为之外,他自己是怎样的性格?怎样的形象呢?没有讲清楚。翻过几页,读者就对他没印象了,这是很糟糕的。在小说世界里,最糟糕的人物形象就是泯然众人。
高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植物的向光性,上面这幅图就是植物向光性的一个实验示意图。
而我发现,这幅图里的东西,恰好可以用来讲解我们写作课里的内容。
阳光,代表一篇小说的主题,主题引导着整个故事要向主题发展。
架子,代表故事的框架和结构,对读者来说,它往往是“隐形的”,不易被感知,但对创作者来说,它是故事的骨架,没有骨架,故事就会坍塌,读者对于故事的结构和框架往往并不注意,但对创作者来说,它至关重要,就像透视之于绘画一样重要。
种子,代表人物和环境。一朵花长成什么样子,是由种子决定的。环境包括时间和空间,比如一个民国时期北平城里的故事,或者当代一所高中里发生的故事,都属于环境。
这些内容展开来讲,非常丰富,够写上一本书的。今天我们先从人物来入手。
今天来讲一讲人物的出场时刻。在现实世界里,第一印象给人的作用是很关键的,在小说的世界里,人物的第一次出场,也是这个道理,在这个时刻,就要把人物的特质写出来。
重要人物第一次出场时,要下笔墨给他一个全面展示自己性格和身份的场景或者故事。让读者知道他是怎样的人,有怎样与众不同之处。
人物第一次出场,要写关于他的什么呢?他的性格?还是写他的身份地位?还是写他的品味?还是写他的善恶观?答案是,他身上的什么特性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就写什么。
如果推动故事发展是因为主人公性格狂放不羁,那在他出场的时候,就安排一个他与周边的人起冲突的故事。
如果推动故事的因为身份地位,那就着力写身份地位。比如雷雨里,男主是个资本家,工地上有工人带头搞罢工,后来故事发展下去,这个带头搞罢工的是资本家的私生子。在《雷雨》里,人物性格并不重要,阶级身份的差异带来故事的冲突和发展。
如果是一个爱情故事呢?《廊桥遗梦》就花了非常长的章节,介绍男主,一个满世界跑的孤独摄影师,有一些自由洒脱的牛仔范儿,还很细心很体贴——完美的婚外恋对象。对他的来历和处境的描写就很有必要。
弄明白了写什么,再追问一个问题:如何写?
一个原则:让人物动起来。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在外投射。
金庸写马夫人,说她嫉妒心很强,小时候看到别人家有新棉袄穿,她很嫉妒,偷偷拿了剪刀把别人的棉袄剪碎,心里比自己穿上新棉袄还开心。
如果仅仅写马夫人心里嫉妒,而没有“偷偷拿剪刀把别人的棉袄剪碎”这个行动,人物形象就不会有那么突出了。
三种技法:形象展示。 事件展示。和非常有意思的——他人评价。
先说第一个,形象展示。最常用,但很多人会写得留于表面,就形象谈形象。其实在小说世界,人物的形象也得高度抽象成性格的外在投射。
鲁迅描写祥林嫂:之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是个活死人,大白天见着也吓人。精神气质和生活状态几笔就写全了。
第二个:事件展示。这是主要人物才能享用的高级待遇。
人物刚出场,就发生一件能展现他性格(或者其他影响剧情发展要素)的事情。
水平一般的小说,写故事,人物随着故事走;好的小说,先用故事捧出人,然后用人物的特质去推动故事。故事就有了逻辑自洽的推动力。
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主角一开场就要被学校开除了,还要到老师那里去接受批评,一个骂脏话看谁都不顺眼的不良少年,整个小说都是这个不良少年的神吐槽。
比如第三个,有意思了,是以他人之口去介绍一个人。
被讲的人物没出场,但是其他人已经绘声绘色地在谈论他了。
《笑傲江湖》把这种人物的写法变着花样玩。
开着武林大会,小尼姑来报告师太说师姐妹们糟了毒手,是华山派一个少侠救了她,然娓娓道来这位少侠虽然武功不如大反派,但仍然冒死相救,还调戏她,还在最危险的时候头脑冷静使用计谋。令狐冲还没正式出场,一个有勇有谋、为人正派、还有一点点轻浮浪荡的少侠形象就展现在个大武林人士的眼中了。
他人介绍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场景。本人不在现场,所以背地里的谈论,一般来说会非常真实,还会伴随听者的评价和各种反应,人是社会动物,一个人是怎样的,重要,他的社会网络里的人认为他是怎样的,更加重要。而且在背后谈论别人,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去讲那些非常突出的特点,或者非常有争议的地方。于是主人公还没登场,形象已经刻画地非常凸显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对于作者来说可以玩花招的地方:讲话的人虽然自认为说得是自己真实的认知,但这个认知很有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你可以在讨论者的口中把人物描写成一个非常正派的人,在后续的发展中,读者发现实际上他是一个伪装好人的大混蛋。给读者一个惊吓。
真假混淆,很意思,有张力。
类型小说,推理小说,惊险小说用这招挺好。
为什么要在第一次出场把人物特质写出来呢?因为这些关键特征是一个基点,之后所以的故事由这些基点为要素驱动发展出来。而由此发展出来的事情,又会回来影响主角身上的这些特质,主角的性格,身份,观念等要素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人物弧线”。好的故事,总是会有人物弧线。
总结一下:
人物第一次出场,就要着力刻画其形象,展现独特性。千万不要一笔带过,留一个模模糊糊的形象。
独特性包括但不限于性格,身份,品味,价值观。具体刻画哪方面,取决于哪个特性推动故事发展。
写作技巧上,一个原则:让人物动起来。
三个技巧:1.外形展示,包括体型神态衣着。2.故事展示,用一个故事去全面展现人物的特性。3.他人口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