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看的学习记录: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由此衍生出了几何光学与衍射光学。在光学设计软件中,最常用的判断标准是查看点列图的RMS半径以及MTF图的曲线,这两者分别代表了两种传播性质的评价方式。
在刚接触光学设计时,我误认为评价标准是,将RMS半径优化到小于像元尺寸的一半即可。认为点列图好了,MTF肯定也好了,其实这是不对的,忽视了艾里斑是最小光斑的衍射理论。
后来才了解到,当点列图小于艾里斑时,RMS半径便不再可靠。用zemax软件优化过程中,主要就是衍射与几何相互对抗的过程,当RMS半径值远大于艾里斑半径时,主要看点列图;当点列图满足要求时,尽量把MTF曲线往衍射极限上优化。
艾里斑半径R=1.22λF,由于λ是设计要求,那么F的选取就很重要,艾里斑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带来问题,一般来说,让艾里斑半径等于所选探测器的像元尺寸。
具体原因在
薇洛的打火机/衍射极限、MTF与相机分辨率(1)这篇博客里有很详细的介绍。
大致如下:
在空间域中,成像系统的光斑是理想图像与点扩散函数h(t)卷积的结果,而调制传递函数MTF就是系统点扩散函数h(t)经过Fourier变换的结果。
MTF是一个频域的概念,代表不同频率成分对比度的衰减,在光学评价方法中,它的单位是lp/mm,即每毫米/线对,代表每mm范围内,有几个明暗相间的正弦条纹。测试一个光学系统的MTF,就是测试对不同疏密(lp/mm为单位)的条纹的对比度衰减。(lp/mm通常是指像平面上的线对数。)
根据Shannon采样定理,对于频率为f 的信号,我们至少要用2f的频率来采样,才能把它恢复出来。从前面的叙述,我们知道,空间频率一般是用探测器上每毫米线对数来表示的,我们至少需要两个像素来采样它,即两个像素尺寸对应一个线对宽度。这也就是光学设计中奎奈斯特截止频率计算公式的由来,即:
截止频率=1/(2*像元尺寸)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艾里斑多大才与我们的像元尺寸相匹配,这决定了我们光学设计中F数的选择。
根据瑞利判据,当两个相邻的艾里斑距离为其半径时,这两个艾里斑勉强能够分辨出来。
即一个线对宽度等于艾里斑的半径,在这个频率往上,系统是衍射受限的。哪怕没有任何像差,MTF都很差,细节几乎不可分辨。
即艾里斑直径最大不能超过两个像元尺寸,否则该系统将无意义。
但是在设计中,没必要做的这么极限,另外还要考虑公差对像质的影响。
所以,一般取线对宽度等于艾里斑的直径,即一个像元尺寸等于艾里斑的半径,此时截止频率处衍射极限的MTF值约为0.5,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艾里斑可以更小,这样截止频率处的MTF值会更高,但是F数太大在光学设计中是件很头疼的事,各种像差带来的影响也很难使MTF接近衍射极限。
毕竟光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件不断取舍的工作。
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常取F数,使得艾里斑半径等于像元尺寸大小即可。
注1:在红外设计中,将点列图优化到艾里斑内并将MTF曲线优化到接近衍射极限即可,不必太关注RMS半径值。
注2:在需求中,F数是有要求的,比如红外常要做到F1.0,反过来即可,即挑选合适的探测器。如果探测器也选定,且像元尺寸很小,那只能BIN了,牺牲分辨率。
注3: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glorydream2015/article/details/44966369
(原文作者的一个例子,懒得打字,直接引用)
对于一个F数为2.8的镜头,假设我们用555nm的黄绿光来成像,像素大小做到多少合适呢?我们取线对宽度等于艾里斑的直径大小作为依据,此时只考虑衍射的话,MTF约有0.5,也还算可以了。一个线对对应两个像素,那么一个像素大小就相当于艾里斑的半径,也就是1.22λF,算出来约为1.9微米。如果固定传感器大小的话,那么它的像素数就是有上限的。到达一个限度,再增加像素数,就会导致像素小于1.9微米,再增加的像素已经提供不了新的信息了。
(批注:即艾里斑半径大于一个像素,像素和像素之间是模糊的,如果BIN的话,其实还是分辨率变少,所以现在市场上的超高像素相机或者手机实在是噱头,以致于只能宣传BIN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