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类不是很好理解,但说白了其实也就是一个类中还包含着另外一个类
如同一个人是由大脑、肢体、器官等身体结果组成,而内部类相当于其中的某个器官之一,例如心脏:它也有自己的属性和行为(血液、跳动)
显然,此处不能单方面用属性或者方法表示一个心脏,而需要一个类
而心脏又在人体当中,正如同是内部类在外部内当中
实例1:内部类的基本结构
//外部类 class Out {private int age = 12;//内部类class In {public void print() {System.out.println(age);}} }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Out.In in = new Out().new In();in.print();//或者采用下种方式访问/*Out out = new Out();Out.In in = out.new In();in.print();*/} }
运行结果:12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内部类其实严重破坏了良好的代码结构,但为什么还要使用内部类呢?
因为内部类可以随意使用外部类的成员变量(包括私有)而不用生成外部类的对象,这也是内部类的唯一优点
如同心脏可以直接访问身体的血液,而不是通过医生来抽血
程序编译过后会产生两个.class文件,分别是Out.class和Out$In.class
其中$代表了上面程序中Out.In中的那个 .
Out.In in = new Out().new In()可以用来生成内部类的对象,这种方法存在两个小知识点需要注意
1.开头的Out是为了标明需要生成的内部类对象在哪个外部类当中
2.必须先有外部类的对象才能生成内部类的对象,因为内部类的作用就是为了访问外部类中的成员变
实例2:内部类中的变量访问形式
class Out {private int age = 12;class In {private int age = 13;public void print() {int age = 14;System.out.println("局部变量:" + age);System.out.println("内部类变量:" + this.age);System.out.println("外部类变量:" + Out.this.age);}} }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Out.In in = new Out().new In();in.print();} }
运行结果:
局部变量:14
内部类变量:13
外部类变量:12
从实例1中可以发现,内部类在没有同名成员变量和局部变量的情况下,内部类会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变量,而无需指定Out.this.属性名
否则,内部类中的局部变量会覆盖外部类的成员变量
而访问内部类本身的成员变量可用this.属性名,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变量需要使用Out.this.属性名
实例3:静态内部类
class Out {private static int age = 12;static class In {public void print() {System.out.println(age);}} }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Out.In in = new Out.In();in.print();} }
运行结果:12
可以看到,如果用static 将内部内静态化,那么内部类就只能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变量,具有局限性
其次,因为内部类被静态化,因此Out.In可以当做一个整体看,可以直接new 出内部类的对象(通过类名访问static,生不生成外部类对象都没关系)
实例4:私有内部类
class Out {private int age = 12;private class In {public void print() {System.out.println(age);}}public void outPrint() {new In().print();} }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此方法无效/*Out.In in = new Out().new In();in.print();*/Out out = new Out();out.outPrint();} }
运行结果:12
如果一个内部类只希望被外部类中的方法操作,那么可以使用private声明内部类
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必须在Out类里面生成In类的对象进行操作,而无法再使用Out.In in = new Out().new In() 生成内部类的对象
也就是说,此时的内部类只有外部类可控制
如同是,我的心脏只能由我的身体控制,其他人无法直接访问它
实例5:方法内部类
class Out {private int age = 12;public void Print(final int x) {class In {public void inPrint() {System.out.println(x);System.out.println(age);}}new In().inPrint();} }public class Demo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Out out = new Out();out.Print(3);} }
运行结果:
3
12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将内部类移到了外部类的方法中,然后在外部类的方法中再生成一个内部类对象去调用内部类方法
如果此时我们需要往外部类的方法中传入参数,那么外部类的方法形参必须使用final定义
至于final在这里并没有特殊含义,只是一种表示形式而已
6、匿名内部类
首先回顾下之前的匿名内部类:
匿名内部类的格式:
new 接口或者接口名(){
重写方法
};
本质:是该类或者接口的子类对象
匿名内部类方式使用多线程
1、new Thread(){代码…}.start();
2、new Thread(new Runnable(){代码…}).start();
注意://在jdk 1.8以前匿名内部类调用外部类对象的属性或者方法时外部类需要使用final修饰 如下面代码所示:
public class Test1 {public void studay(){System.out.println("进入外部类的方法");}//定义一个内部类class Main {public int i = 10;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operationSup(){System.out.println("进入内部类的方法");try {i--;System.out.println("Main print i = " + i);Thread.sleep(100);}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nal SyncException se=new SyncException();final Test1 a=new Test1();//在jdk 1.8以前匿名内部类调用外部类对象的属性或者方法时外部类需要使用final修饰//定义一个匿名内部类Thread t1 = new Thread(new Runnable() {@Overridepublic void run() {a.studay();}},"t1");t1.start();} }
当:jdk版本换成1.8以下 final Test1 a=new Test1(); 没有使用final修饰及 Test1 a=new Test();
此时调用外部类方法a.studay();就会报错 所以此时一个内部类中用外部类中的对象,该对象必须要final修饰才能通过;
就那这个代码来说,内部类thread在main方法执行完后不会随着方法被GC回收,而方法中的a(Test1)对象可以看做是一个局部变量,在方法执行完后就会被回收,
而在内部类中却还有继续用这个a对象,所以要用final修饰该对象,使其会在内部类中复制一份副本给内部类使用。当然它的值是不会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