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Lane和Kevin Kinser/文)最近,与教育有关的种种问题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首先巨额的学生贷款问题:根据美联储纽约分行在2012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全美学生贷款总额已经达到420亿美元,其中新增学生贷款230亿美元,原有贷款违约达到190亿美元。这样巨大的债务给学校和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另外,随着大学学费不断上涨和失业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人开始认为读大学并不是一个划算的选择;而针对美国高校近年纷纷在海外开设分校的现象,有研究认为这也会制造一场教育泡沫。
以上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然而还有一个教育问题并不像这些问题那样受人关注,但如果这个教育问题不得到缓解,美国教育可能会遭受巨大影响。
这个问题的在于美国高校对国际学生的依赖越来越高,而赴美国留学的海外留学生人数却出现减少的迹象,导致“人才泡沫”面临破裂的危险(这里“泡沫”的概念和经济泡沫的概念并不相同)。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发布的最新数据,目前美国高校招收的研究生中有10%来自海外(本科生中留学生的比例是3%)。而研究生院理事会(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表示,美国高校中来自海外的生源可能会渐渐减少。今年的美国大学研究生申请者中,来自海外的申请者人数只增长了1%,而过去连续三年这一增长速度都是在10%左右。
鉴于连续几年的两位数增长,也许今年的1%只是个意外,也许我们应该有信心增长速度又会反弹?但这1%背后的问题却不容忽视:海外研究生申请人数增长速度的严重下滑可能预示未来美国在工程、科技、数学等领域会面临麻烦。
首先,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汇聚美国,为美国科技和工程等领域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并推动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在2001-2011年间获得博士学位的海外留学生中,有84%从事于社会急需的科技、工程等领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一份报告指出,在科学和工程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人数比例在2007年达到最高峰,为41%;有35%的博士后持有海外护照。最后,根据“新美国经济合作组织”(Partnership for a New American Economy)提供的一份报告,美国大学2011年的新增专利申请有54%来自于留学生、博士后和其他非教学研究员。以上数据表明,如果海外留学生数量减少,可能造成美国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人才枯竭。
第二,大约一半的海外研究生申请者来自中国。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2001-2011年间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中有约40%来自中国。但根据研究生理事会提供的数据,今年来自中国的研究生申请人数却下降了5%,与此前中国的研究生申请人数连续7年两位数的增长相比,这是一个急剧的转折。
在理想情况下,留学生的最好由来自很多不同国家的学生组成,这样一来如果某个国家的申请人数出现下降,可以由其他国家的新增申请者得到补充。例如印度今年申请赴美读研究生的人数增长了20%,这便弥补了中国申请者减少而留下的空缺。但这只是将部分留学生来源从一个留学生输出大国(中国)转移到另一个留学生输出大国(印度),并没有提升留学生的国籍多样性。根据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所有持外国护照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来自中国、韩国和印度的学生占了一半。如果美国大学过分依赖来自某几个国家的留学生生源,一旦这些国家的留学生不再将美国作为自己的首选目的地,这造成的人才短缺对美国教育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与以上相关的,还有另一个数据:即美国的研究生入学总人数连续两年出现下降。同时,其他国家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开始逐步降低留学门槛,这些国家的学校也推出各种政策不断增加留学生招收人数。与之相比,美国大学表现的则有点自满。而最近的数据则揭示了一个过去从未被意识到的问题:即美国教育对留学生的需求未来是不会衰减的,一旦留学美国的学生人数减少,这会造成美国“人才泡沫”的破灭。事实上,随着世界各国高校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美国在与全球其他高校在人才上的竞争日趋激烈,正如著名学者本•维尔达夫斯基(Ben Wildavsky)所言,这是一场“智力大竞赛”。NBA球星聚集的美国梦之队在奥运会都不能确保金牌,“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最优秀人才储备”的这种观念也早已不再绝对了。
金融泡沫的破裂导致经济危机,而“人才泡沫”的破裂,将会严重影响美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实力。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金融问题,但这可不是通过政府救市,量化宽松货币就能解决的。
来源: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原标题:Is the International-Education ‘Bubble’ About to Pop?
作者:Jason Lane and Kevin Kinser
本文转自:http://mooc.guokr.com/opinion/436978/?page=2#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