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咨询公司首先提出的国际上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之一,也是企业信息化集成的最佳解决方案。
ERP到底是什么?
ERP的概念
先打个比方。
把ERP理解成手机。
使用通讯类APP和同事、朋友、亲人交流。
使用购物类APP购买生活工作中需要的商品。
使用影音类APP看影视剧、听音乐、放松娱乐。
手机通过APP将通讯、办公、娱乐、学习、生活等资源整合到一起,让“你”轻松触达,以“高质量生活和工作”为目标,做出最理想的选择。
把“你”换成“企业”,“APP”换成人员、财产、设备、数据等资源,“高质量生活工作”的目标换成“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就可以把“ERP”当成“手机”。
简单理解为,在企业运行过程中,“ERP”承担了“手机”的职责,聚合并管理企业现有资源,帮助企业利益最大化。
ERP,全称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翻译为中文,“企业资源计划”。
其中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企业的硬件资源有:自盖的厂房、办公楼、生产线、生产设备、加工设备、检测设备、运输工具等。
企业的软件资源有:人力、管理、信誉、融资能力、组织结构、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
对企业来说,ERP对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平衡和优化管理,以市场导向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协调企业各部门开展业务,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ERP的历史
要深入理解ERP,我们需要了解ERP的历史。我们先从ERP发展的第一个主要阶段,六十年代时段式MRP讲起。
60年代的时段式MRP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
60年代,大家更关心内部资源问题。MRP由美国库存协会在60年代初提出。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短时间内大量数据的复杂运算成为可能。即可预测市场需求和顾客订单制定生产计划,根据物料清单、库存情况和生产计划制定出物资的相关需求时间表,从而确定物料采购需求,大大降低库存。
70年代的闭环MRP(Closed-loop MRP)
60年代,求大于供,到了70年代,基本供求平衡,企业的生产计划显然需要预测得更加准确,才能反向推导要多少原料和零配件,什么时候要。
因此,MRP的理论范畴进一步发展,增加对投入与产出的控制,也就是闭环MRP(Closed-loop MRP)。闭环MRP把物料与生产联系在一起,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也纳入MRP,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80年代的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得到充分共享,物料管理有关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库存等各环节的活动可以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经营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这也就是MRPⅡ阶段。
90年代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到了90年代,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做好原先的内部资源管理远远不够。90年代初,ERP应运而生。ERP的核心目的是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也就是打通联动采购、生产、销售三个部门,把企业的各种资源信息整合在一起,以便采取更好的决策。
是时候总结一下啦:
60年代,时段式MRP是内部物料管理。
70年代,闭环MRP是把物料与生产联系在一起。
80年代,MRPⅡ是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
90年代及以后,ERP范围更大,将各种企业资源都纳入进行管理。
ERP的基本模块
一般的企业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ERP将企业资源综合管理,除以上三方面外,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
因此ERP可包含以下几大管理模块:
生产管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工艺路线管理、班组管理、设备管理
物流管理:发货计划管理、发货单管理、承运商管理、车队管理、费用管理
销售管理(CRM属于其中):客户管理、销售合同管理、销售订单管理、需求计划、价格管理、渠道管理
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采购计划管理、采购订单、采购合同管理、到货计划等
仓储管理:库存控制、出库管理、入库管理、调拨和移库管理、退换货管理、库存报表、仓库管理
质量管理:检测方案管理、检测过程管理、检测异常处理、检测报告管理、质量分析(SPC、8D等)
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资金管理、发票管理(销项、进项、税务申报)、固定资产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管理、薪酬管理、工时管理、差旅核算、绩效管理、组织管理、培训管理
ERP系统的核心是什么?
ERP的核心宗旨就是充分调配和平衡企业各方面的资源,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自身潜能,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ERP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有助于实现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是指企业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员),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用户需求,实现制造的敏捷性。企业仅靠自身资源不可能打赢市场竞争,还必须通过ERP系统将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ERP打通企业内部,帮助企业与企业间紧密联结,能灵活地将资源集中在一起,及时响应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需求。
有助于实现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由美国麻省理工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简单来说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过程的协调度,杜绝企业中一切浪费现象,即用越来越少的投入获取越来越多的产出。精益生产的关键在于生产计划和控制以及库存管理,ERP就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公司要上ERP,如何成功?
企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资金少、业务单一、管理水平低、组织制度建设滞后、生产经营粗放等等,不少企业甚至还停留在手工管理、EXCEL管理的阶段,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和国际市场的挑战,也迫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开始寻求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自身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引入ERP系统,能够全面集成企业内部的生产资源,协调生产流程,实现企业管理的规范化、便捷化和智能化,以推动企业快速、高效发展。但是,使用ERP并不简单,从选型、引入、到长期使用,过程中有种种“陷阱”。这也是不少用户吐槽ERP不好用,企业在ERP上栽跟头的根本原因。
ERP选型:没有好的系统,只有对的系统
企业在选择ERP系统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ERP功能是否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
企业需要考虑ERP系统是否适合自己企业的生产类型。大型ERP软件,适合环境多,但实施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适合大型企业和集团;中端ERP产品,一般具有行业对口性,专业性强,实施较容易,费用也比较适中,适合大部分中小企业;低端ERP产品,虽然功能不够完善,适用面窄,但对业务单一型的小型企业来说十分合适。
此外,不同的生产模式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业务软件选型也不宜贪多求全。企业应该厘清自身痛点,行业特性和业务需求,科学考察、科学选型。
ERP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ERP系统与企业的长期规划密不可分。对于ERP系统,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
第一是ERP系统的成熟度、稳定性和安全性。产品发布多久了,是否有bug,系统架构及技术是否稳定,系统是否安全,如何保证不会被入侵和破坏等。
第二是ERP系统功能的全面性,是否能满足企业需求。
第三是ERP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企业自身需求一定是会不断变化的,相应的ERP系统也会不定期二次开发,如果系统设计得太死,开发就会特别麻烦,后期使用成本也会很高。所以选择ERP的时候要看看流程、界面、报表等是否能够自定义,能自行配置的就不要开发。系统也要为企业留出足够的升级空间。
此外,随着企业业务发展,规模扩大,对系统的功能需求也会不断扩大。软件功能的扩容性是长期规划的要点之一,EPR系统未来能否支持企业OA、财务一体化系统,厂商若能提供CRM、SCM、WMS等系统,且与ERP系统集成,也能为企业业务发展提供支持。
服务提供商的实施经验和能力
购买ERP系统的时候,购买的也是厂商的服务。对企业来说,性价比高、服务周到的ERP系统厂商总是他们的首选。而厂商的行业经验、管理规范、团队规模、售后体系等都是他们的考量因素。
ERP专业人才数量稀少,厂商应当具有ERP咨询和实施服务的能力。项目人员应对企业情况、行业情况和ERP项目有深入了解,且有很强的协调与组织能力,能及时解决突发问题。
购买ERP系统是一项长期服务,ERP系统搭建完成后厂商要及时交接项目管理文档、产品手册和用户手册,并继续提供ERP系统的应用进行指导、维护和优化服务。
ERP引入:准备工作任重而道远
不同企业在引入ERP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规划不清晰,导致系统方向不对或流于表面;业务部门想法不周全,建模调整耗费大量时间;IT部门人员储备不足,难以按时按质完成开发或维护任务;企业现有内部流程效率低下,引入过程推进慢;新系统体验差,使用效率低……
针对以上问题,以下三个解决方向非常关键:
专业人才储备
-
熟练掌握操作模块的各部门人员。企业各个部门和岗位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是借助ERP软件,把自己的管理和要处理的业务流解决好。熟练操作ERP一般需要基础培训,并积累经验。
-
会后台操作和维护的IT人员。ERP系统需要不断地升级优化,并根据企业的业务现状进行调整,因此配备负责维护IT人员是必须的。
-
熟悉ERP流程和企业管理流程,并能将两者结合的管理人员。这类人员能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与IT技术的融合问题,提升系统和业务处理效率。
长期使用规划
系统是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载体。企业想借助好的工具改变管理落后的局面,但万万不可抱着上一套系统就能“万事大吉”的心态。企业应当从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作业方式等方位梳理自身面临的问题,对ERP有明确的预估和定位。企业上层应系统化推进ERP引入过程,各部门通力协作,及时听取业务部门的意见,调整自身根本性的机制和流程,从业务形态、组织结构、技术管理、企业文化全方位支持引入。
IT和数据基础
企业还有一个常见误区,就算完成了ERP的建设,公司数据往往来源于多个系统,数据难以共享,研发、生产、品控、运营等环节无法打通,导致ERP系统繁杂低效,这种情况下轻则导致经营数据利用效率低下,重则产生”数据孤岛“的情况,引入ERP白费力气。因此基础数据的管理和应用打通也是不不可缺的。
ERP使用:注重业务变化和后续升级维护
“制度的变化赶不上业务的变化”。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内部管理模式变化,企业内部要时刻准备在业务流程、业务范围等方面做出调整。因此,ERP系统会变“老”,变“旧”,它绝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如ERP保持不变,企业只能不得不嵌入更多Excel或自开发应用,以满足不断增长变化的业务需求,系统越来越庞杂,功能越来越“无效”,用户体验自然越来越差。
虽然软件升级成本很高,耗费人力很多,但ERP的升级在所难免。企业也可以考虑引入低代码等新兴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减少ERP的压力,拓展ERP的能力。助力企业内部更好地使用ERP。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ERP的心得分享,如果对你有用,欢迎点赞分享,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后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