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分析方法(二)

目录

    • 三、层次聚类方法
      • (一)层次聚类策略
      • (二)AGNES算法
      • (三)DIANA算法
    • 四、密度聚类方法
      • (一)基本概念
      • (二)算法描述
      • (三)计算实例
      • (四)算法的性能分析


三、层次聚类方法

(一)层次聚类策略

  层次聚类方法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层次的分解,直到某种条件满足为止。具体又有凝聚的 (agglomerative) 和分裂的 (divisive) 两种策略。

1、凝聚的层次聚类

  这是一种自底向上的策略,首先将每个对象作为一个簇,然后合并这些原子簇为越来越大的簇,直到所有的对象都在一个簇中,或者某个终结条件被满足,绝大多数层次聚类方法属于这一类,其区别仅在于簇间相似度的选择上有所不同。

2、分裂的层次聚类

  这个策略与凝聚的层次聚类相反的,为自顶向下的策略,它首先将所有对象放置在同一个簇中,然后逐渐细分为越来越小的簇,直到每个对象自成一簇,或者达到了某个终止条件。
  层次凝聚的代表是AGNES (AGglomerative NESting) 算法,层次分裂的代表是DIANA (DIvisive ANAlysis) 算法。图10-15描述了对5个数据对象进行层次聚类计算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初, AGNES将每个对象作为一个簇,然后根据某种准则 (簇间距离最近或簇间相似度最大),将这些簇一步一步地合并成较大的簇。例如,如果簇 C 1 C_1 C1与簇 C 2 C_2 C2之间的距离,比其他任意两个簇的距离都小,则将 C 1 C_1 C1 C 2 C_2 C2合并为一个簇。合并后的簇与其他簇同等看待,继续寻找簇间距离最小的两个簇,并将其合并,直到所有的对象最终都在一个簇中。
  在DIANA算法的处理过程中,所有的对象开始都放在一个簇中,然后根据某种原则将该簇分裂,其分裂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每个新的簇只包含一个对象为止。

(二)AGNES算法

1、算法描述

  AGNES算法是一个典型的凝聚层次聚类方法:最初将每个对象作为一个簇,再根据某种准则 (簇间距离或相似度),将这些簇逐渐合并成较大的簇,直到所有数据对象都在同一个簇或簇数达到用户指定数目。
  簇的凝聚准则可以选择簇间最短距离、最长距离、中心距离和平均距离等。以下算法采用簇间中心距离为目标函数。

算法10-5 AGNES算法 (凝聚层次算法)
输入:数据集 S = { X 1 , X 2 , ⋯ , X n } S=\{X_1,X_2,\cdots,X_n\} S={X1,X2,,Xn}和正整数 k k k (簇的数目)
输出:含 k k k个簇的一个聚类 C = { C 1 , C 2 , ⋯ , C k } C=\{C_1,C_2,\cdots,C_k\} C={C1,C2,,Ck}
(1)将 S S S的每个对象当成一个初始簇,形成初始聚类 C C C
(2)REPEAT
(3) 找出中心距离最近的两个簇
(4) 合并这两个簇,并生成新的聚类 C C C
(5)UNTIL簇的数目等于 k k k

2、计算实例

例10-5 S S S为有8个数据对象的数据集 S S S (表10-5),用户需要的簇数 k = 2 k=2 k=2。试用AGNES算法对其进行划分聚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将表10-15各个点的位置在二维平面给出。如下图10-17。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算法10-5,因为 S S S有8个数据对象,因此,刚开始每个对象为一个簇,详见下表10-6。

计算步骤最近距离最近的两个簇合并后的簇簇的个数
0 { X 1 } , { X 2 } , { X 3 } , { X 4 } , { X 5 } , { X 6 } , { X 7 } ,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8
11 { X 1 } , { X 2 } \{X_1\},\{X_2\} {X1},{X2} { X 1 , X 2 } , { X 3 } , { X 4 } , { X 5 } , { X 6 } , { X 7 } ,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7
21 { X 3 } , { X 4 } \{X_3\},\{X_4\} {X3},{X4} { X 1 , X 2 } , { X 3 , X 4 } , { X 5 } , { X 6 } , { X 7 } ,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6
3 { X 1 , X 2 } , { X 3 , X 4 } \{X_1,X_2\},\{X_3,X_4\} {X1,X2},{X3,X4} { X 1 , X 2 , X 3 , X 4 } , { X 5 } , { X 6 } , { X 7 } ,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5
41 { X 5 } , { X 6 } \{X_5\},\{X_6\} {X5},{X6} { X 1 , X 2 , X 3 , X 4 } , { X 5 , X 6 } , { X 7 } ,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4
51 { X 7 } , { X 8 } \{X_7\},\{X_8\} {X7},{X8} { X 1 , X 2 , X 3 , X 4 } , { X 5 , X 6 } , { X 7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3
61 { X 5 , X 6 } , { X 7 , X 8 } \{X_5,X_6\},\{X_7,X_8\} {X5,X6},{X7,X8} { X 1 , X 2 , X 3 , X 4 } , { X 5 , X 6 , X 7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2

初始步,每个对象为一个簇 { X 1 } , { X 2 } , { X 3 } , { X 4 } , { X 5 } , { X 6 } , { X 7 } ,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

第1步、为方便使用簇间中心距离平方。此例开始时有8个簇,共需计算28个簇间距离平方。但仅有
d ( X 1 , X 2 ) 2 = d ( X 1 , X 3 ) 2 = d ( X 2 , X 4 ) 2 = d ( X 3 , X 4 ) 2 = 1 d ( X 5 , X 6 ) 2 = d ( X 5 , X 7 ) 2 = d ( X 6 , X 8 ) 2 = d ( X 7 , X 8 ) 2 = 1 d(X_1,X_2)^2= d(X_1,X_3)^2= d(X_2,X_4)^2= d(X_3,X_4)^2= 1\\[2ex]d(X_5,X_6)^2= d(X_5,X_7)^2= d(X_6,X_8)^2= d(X_7,X_8)^2= 1 d(X1,X2)2=d(X1,X3)2=d(X2,X4)2=d(X3,X4)2=1d(X5,X6)2=d(X5,X7)2=d(X6,X8)2=d(X7,X8)2=1 而其它对象之间的中心距离平方,如 d ( X 1 , X 4 ) 2 、 d ( X 5 , X 8 ) 2 d(X_1,X_4)^2、d(X_5,X_8)^2 d(X1,X4)2d(X5,X8)2 等都大于1。
由于有多个簇间中心距离最小且相等。因此,按照数据对象坐标编号小者顺序优先合并,即选择 { X 1 } , { X 2 } \{X_1\},\{X_2\} {X1},{X2} 合并为 { X 1 , X 2 } \{X_1,X_2\} {X1,X2}
即得7个簇 { X 1 , X 2 } , { X 3 } , { X 4 } , { X 5 } , { X 6 } , { X 7 } ,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

第2步、重新计算簇 { X 1 , X 2 } \{X_1,X_2\} {X1,X2} 的中心点为 C ( 1 ) = ( 1 , 1.5 ) C^{(1)}=(1, 1.5) C(1)=(1,1.5),并增加计算 C ( 1 ) C^{(1)} C(1) { X 3 } , … , { X 8 } \{X_3\},…,\{X_8\} {X3},,{X8} 的距离平方。
d ( C ( 1 ) , X 3 ) 2 = 1.25 , d ( C ( 1 ) , X 4 ) 2 = 1.25 d(C^{(1)},X_3)^2=1.25, d(C^{(1)},X_4)^2=1.25 d(C(1),X3)2=1.25,d(C(1),X4)2=1.25,其它 d ( C ( 1 ) , X 5 ) 2 , … , d ( C ( 1 ) , X 8 ) 2 d(C^{(1)},X_5)^2, …, d(C^{(1)},X_8)^2 d(C(1),X5)2,,d(C(1),X8)2 等都大于1.25。因 d ( X 3 , X 4 ) 2 = 1 d(X_3,X_4)^2=1 d(X3,X4)2=1,故簇 { X 3 } \{X_3\} {X3} { X 4 } \{X_4\} {X4} 合并为 { X 3 , X 4 } \{X_3,X_4\} {X3,X4},见表10-6计算步骤2所在的行。

第3步、重新计算簇 { X 3 , X 4 } \{X_3,X_4\} {X3,X4} 的中心点为 C ( 2 ) = ( 2 , 1.5 ) C^{(2)}=(2, 1.5) C(2)=(2,1.5),并增加计算 C ( 2 ) C^{(2)} C(2) C ( 1 ) , { X 5 } , { X 6 } , { X 7 } , { X 8 } C^{(1)},\{X_5\},\{X_6\},\{X_7\},\{X_8\} C(1),{X5},{X6},{X7},{X8} 的距离平方。
d ( C ( 1 ) , C ( 2 ) ) 2 = 1 , d ( C ( 2 ) , X 5 ) 2 = 7.25 d(C^{(1)},C^{(2)})^2=1, d(C^{(2)},X_5)^2=7.25 d(C(1),C(2))2=1,d(C(2),X5)2=7.25,且 d ( C ( 2 ) , X 6 ) 2 , d ( C ( 2 ) , X 7 ) 2 , d ( C ( 2 ) , X 8 ) 2 d(C^{(2)},X_6)^2,d(C^{(2)},X_7)^2,d(C^{(2)},X_8)^2 d(C(2),X6)2,d(C(2),X7)2,d(C(2),X8)2 更大。因此簇 { X 1 , X 2 } \{X_1,X_2\} {X1,X2} { X 3 , X 4 } \{X_3,X_4\} {X3,X4} 合并为 { X 1 , X 2 , X 3 , X 4 } \{X_1,X_2,X_3,X_4\} {X1,X2,X3,X4},见表10-6计算步骤3所在的行。

第4步、重新计算簇 { X 1 , X 2 , X 3 , X 4 } \{X_1,X_2,X_3,X_4\} {X1,X2,X3,X4} 的中心点为 C ( 3 ) = ( 1.5 , 1.5 ) C^{(3)}=(1.5, 1.5) C(3)=(1.5,1.5),并增加计算 C ( 3 ) C^{(3)} C(3) { X 5 } , { X 6 } , { X 7 } , { X 8 } \{X_5\},\{X_6\},\{X_7\},\{X_8\} {X5},{X6},{X7},{X8} 的距离平方。
d ( C ( 3 ) , X 5 ) 2 = 8.5 d(C^{(3)},X_5)^2=8.5 d(C(3),X5)2=8.5,且 d ( C ( 3 ) , X 6 ) 2 , d ( C ( 3 ) , X 7 ) 2 , d ( C ( 3 ) , X 8 ) 2 d(C^{(3)},X_6)^2,d(C^{(3)},X_7)^2,d(C^{(3)},X_8)^2 d(C(3),X6)2,d(C(3),X7)2,d(C(3),X8)2 更大。而 d ( X 5 , X 6 ) = 1 d(X_5,X_6)=1 d(X5,X6)=1,因此簇 { X 5 } \{X_5\} {X5} { X 6 } \{X_6\} {X6} 合并为 { X 5 , X 6 } \{X_5,X_6\} {X5,X6},见表10-6计算步骤4所在的行。

第5步、重新计算簇 { X 5 , X 6 } \{X_5,X_6\} {X5,X6} 的中心点为 C ( 4 ) = ( 3 , 4.5 ) C^{(4)}=(3, 4.5) C(4)=(3,4.5),并增加计算 C ( 4 ) C^{(4)} C(4) C ( 3 ) , { X 7 } , { X 8 } C^{(3)},\{X_7\},\{X_8\} C(3),{X7},{X8} 的距离平方。
d ( C ( 4 ) , C ( 3 ) ) 2 = 11.25 d(C^{(4)},C^{(3)})^2=11.25 d(C(4),C(3))2=11.25 d ( C ( 4 ) , X 7 ) 2 = 1.25 , d ( C ( 4 ) , X 8 ) 2 = 1.25 , d(C^{(4)},X_7)^2=1.25,d(C^{(4)},X_8)^2=1.25, d(C(4),X7)2=1.25,d(C(4),X8)2=1.25, d ( X 7 , X 8 ) 2 = 1 d(X_7,X_8)^2=1 d(X7,X8)2=1。因此簇 { X 7 } \{X_7\} {X7} { X 8 } \{X_8\} {X8} 合并为 { X 7 , X 8 } \{X_7,X_8\} {X7,X8},见表10-6计算步骤5所在的行。

第6步、重新计算簇 { X 7 , X 8 } \{X_7,X_8\} {X7,X8} 的中心点为 C ( 5 ) = ( 4 , 4.5 ) C^{(5)}=(4, 4.5) C(5)=(4,4.5),并增加计算 C ( 5 ) C^{(5)} C(5) C ( 3 ) , C ( 4 ) , C ( 1 ) C^{(3)},C^{(4)},C^{(1)} C(3),C(4),C(1) 的距离平方。
d ( C ( 5 ) , C ( 3 ) ) 2 = 11.25 , d ( C ( 5 ) , C ( 4 ) ) 2 = 1 d(C^{(5)},C^{(3)})^2=11.25, d(C^{(5)},C^{(4)})^2=1 d(C(5),C(3))2=11.25,d(C(5),C(4))2=1 d ( C ( 5 ) , C ( 1 ) ) 2 = 15.25 d(C^{(5)},C^{(1)})^2=15.25 d(C(5),C(1))2=15.25。因此簇 { X 5 , X 6 } \{X_5,X_6\} {X5,X6} { X 7 , X 8 } \{X_7,X_8\} {X7,X8} 合并为 { X 5 , X 6 , X 7 , X 8 } \{X_5,X_6,X_7,X_8\} {X5,X6,X7,X8},见表10-6计算步骤6所在的行。

由于合并后的簇的数目 k = 2 k=2 k=2 已经达到用户输入的终止条件,程序结束。

3、算法的性能分析

  AGNES算法思想比较简单,但经常会因为出现多个簇间距离相等的情况,这时究竟选择哪两个簇优先合并是非常关键的,但又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两个簇合并的决定一经做出,以后的处理只能在新生成的簇上进行,即使后来发现聚类效果不好,但前面已经做过的合并处理却不能撤销,而每个簇之间又不能交换对象。即如果在某一步对簇进行合并时没有选择恰当,最终可能导致低质量的聚类结果。
  AGNES算法的时间复杂性为 O ( n 2 ) O(n^2) O(n2),因为对 n n n个对象的数据集,算法必须计算所有对象两两之间的距离,其乘法计算量就达到 n ( n − 1 ) / 2 n(n-1)/2 n(n1)/2。此外,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就有 n n n个簇,如果最后以1个簇结束,则主循环中有 n n n次迭代,在第 i i i次迭代中,我们必须在 n − i + 1 n-i+1 ni+1 个簇中找到最靠近的两个簇进行合并。因此,这种聚类方法不具有很好的可伸缩性,即该算法在 n n n很大的情况就不是很适用。

(三)DIANA算法

1、算法描述

  DIANA算法属于分裂的层次聚类。它的计算思路与凝聚的层次聚类方法相反,采用一种自顶向下的分裂策略。它首先将所有对象置于一个簇中,然后逐渐将其细分为越来越小的簇,直到每个对象自成一簇,或者达到了某个终结条件,例如达到了用户希望的簇数目,或者是两个最近簇之间的距离超过了指定的某个阈值等。
  在DIANA算法的处理过程中,刚开始将所有的对象都放在一个簇中,然后根据一定的评价函数将其分裂为两个子簇,其中一个叫原始 (original) 簇,简记为 C s C_s Cs,另一个叫分裂 (split或divisive) 的子簇,记作 C s C_s Cs,再从中找出最应该被分裂 (比如,直径最大) 的子簇将其分裂为两个子簇,重复进行这个分裂过程,直到每个子簇中仅包含一个对象,或者已经达到用户指定的终止条件。
  与AGNES算法类似,用户可以在DIANA聚类算法中指定簇的数目 k k k作为算法的一个结束条件。因此,根据算法10-2 (划分聚类算法框架),我们可以得到DIANA算法的详细计算步骤。

算法10-6 DIANA算法 (分裂层次算法)
输人:数据对象集 S = { X 1 , X 2 , ⋯ , X n } S=\{X_1,X_2,\cdots,X_n\} S={X1,X2,,Xn}和正整数 k k k (簇的数目)
输出:含 k k k个簇的聚类 C = { C 1 , C 2 , ⋯ , C k } C=\{C_1,C_2,\cdots,C_k\} C={C1,C2,,Ck}
(1)将 S S S作为聚类的唯一初始簇,即聚类 C = { S } C=\{S\} C={S}
(2)FOR h = 1 , 2 , . . . , k − 1 h=1,2,...,k-1 h=1,2,...,k1
(3)在聚类 C C C中挑出具有最大直径的簇记作 C o C_o Co。且令 C s = ∅ C_s=\varnothing Cs=
(4)计算簇 C o C_o Co中每个点到其余点的平均距离,找出具有最大平均距离的一个点 X X X,并令 C o = C o − { X } , C s = C s ∪ { X } C_o=C_o-\{X\},C_s=C_s\cup \{X\} Co=Co{X},Cs=Cs{X}
(5)REPEAT
(6)从 C o C_o Co中任取一点 X o X_o Xo,计算 X o X_o Xo C s C_s Cs的最小距离 d s ( X o , C s ) d_s(X_o,C_s) ds(Xo,Cs)
(7)计算 C o − { X o } C_o-\{X_o\} Co{Xo} X o X_o Xo的最小距离,并记 X r ∈ C o − { x o } X_r\in C_o-\{x_o\} XrCo{xo}是取得最小距离的点
(8)若 d s ( X o , C s ) ≤ d ( X o , X r ) d_s(X_o,C_s)≤d(X_o,X_r) ds(Xo,Cs)d(Xo,Xr),则将 X o X_o Xo C o C_o Co分裂出去,并分配给 C s C_s Cs,即令 C o = C o − { X o } , C s = C s ∪ { X o } C_o=C_o-\{X_o\},C_s=C_s\cup\{X_o\} Co=Co{Xo},Cs=Cs{Xo}
(9)UNTIL集合 C o C_o Co中没有新的点可以分配给 C s C_s Cs
(10)将簇 C o C_o Co、簇 C s C_s Cs C C C中未被分裂的簇共同组成新的聚类 C C C
(11)END FOR

2、计算实例

例10-6 S S S为有8个数据对象的数据集 (例10-5的表10-5),用户需要的簇数 k = 2 k=2 k=2。试用DIANA算法对其进行划分聚类。

:根据算法10-6,因为 S S S有8个数据对象,因此,刚开始所有对象作为一个簇 C o =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C_o=\{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Co={X1,X2,X3,X4,X5,X6,X7,X8}。详见下表10-7计算步骤0对应的行。

计算步骤最大直径的簇 C o C_o Co C s C_s Cs簇个数k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1
1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X_2,X_3,X_4,X_5,X_6,X_7,X_8\} {X2,X3,X4,X5,X6,X7,X8} { X 1 } \{X_1\} {X1}1
2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X_3,X_4,X_5,X_6,X_7,X_8\} {X3,X4,X5,X6,X7,X8} { X 1 , X 2 } \{X_1,X_2\} {X1,X2}1
3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X_4,X_5,X_6,X_7,X_8\} {X4,X5,X6,X7,X8} { X 1 , X 2 , X 3 } \{X_1,X_2,X_3\} {X1,X2,X3}1
4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 { X 5 , X 6 , X 7 , X 8 } \{X_5,X_6,X_7,X_8\} {X5,X6,X7,X8} { X 1 , X 2 , X 3 , X 4 } \{X_1,X_2,X_3,X_4\} {X1,X2,X3,X4}1
5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X_1,X_2,X_3,X_4,X_5,X_6,X_7,X_8\} {X1,X2,X3,X4,X5,X6,X7,X8} { X 5 , X 6 , X 7 , X 8 } \{X_5,X_6,X_7,X_8\} {X5,X6,X7,X8} { X 1 , X 2 , X 3 , X 4 } \{X_1,X_2,X_3,X_4\} {X1,X2,X3,X4}2

初始步:为将 C o C_o Co中分裂成两个簇,要计算每个对象 X i X_i Xi到其它对象 X j ( j = 1 , 2 , … , 8 ; i ≠ j ) X_j (j=1, 2, …, 8; i≠j) Xj(j=1,2,,8;i=j)的平均相异度。

第一轮循环 (FOR h=1) 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 d a ( { X 1 } , { ⋅ } ) = d a ( { X 8 } , { ⋅ } ) = 2.96 d_a(\{X_1\},\{\cdot\})=d_a(\{X_8\},\{\cdot\})=2.96 da({X1},{})=da({X8},{})=2.96 取得最大平均距离,按照对象下标编号小者优先的原则,将 X 1 X_1 X1 C o C_o Co 中分裂出去,并分配给 C s C_s Cs,即得 C s = { X 1 } C_s=\{X_1\} Cs={X1} C o =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C_o=\{X_2,X_3,X_4,X_5,X_6,X_7,X_8\} Co={X2,X3,X4,X5,X6,X7,X8}

内循环REPEAT 包括以下4个步骤:
第1步(1)从 C o =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C_o=\{X_2,X_3,X_4,X_5,X_6,X_7,X_8\} Co={X2,X3,X4,X5,X6,X7,X8} 中取一点 X 2 X_2 X2,计算它到 C s C_s Cs 最小距离,经计算可得 d s ( X 2 , C s ) = 1 d_s(X_2,C_s)=1 ds(X2,Cs)=1;
(2)计算点 X 2 X_2 X2 C o C_o Co 中其它点的最小距离,即有 d ( X 2 , X 4 ) = 1 d(X_2,X_4)=1 d(X2,X4)=1;
(3)因 d ( X 2 , C s ) ≤ d ( X 2 , X 4 ) d(X_2,C_s)≤d(X_2,X_4) d(X2,Cs)d(X2,X4),所以将 X 2 X_2 X2 C o C_o Co 中分裂出去,并分配给 C s C_s Cs,即得 C o = { X 3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C_o=\{X_3,X_4,X_5,X_6,X_7,X_8\} Co={X3,X4,X5,X6,X7,X8} C s = { X 1 , X 2 } C_s=\{X_1 , X_2\} Cs={X1,X2}
第2步 X 3 X_3 X3 C o C_o Co 中分裂出去,并分配给 C s C_s Cs,即得 C o =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C_o=\{X_4,X_5,X_6,X_7,X_8\} Co={X4,X5,X6,X7,X8} C s = { X 1 , X 2 , X 3 } C_s=\{X_1,X_2, X_3\} Cs={X1,X2,X3}
第3步(1)从 C o = { X 4 , X 5 , X 6 , X 7 , X 8 } C_o=\{X_4,X_5,X_6,X_7,X_8\} Co={X4,X5,X6,X7,X8} 取一点 X 4 X_4 X4,计算它到 C s C_s Cs 最小距离,经计算可得 d s ( X 4 , C s ) = 1 d_s(X_4,C_s)=1 ds(X4,Cs)=1
(2)计算点 X 4 X_4 X4 C o C_o Co 中其它点的最小距离,即有 d ( X 4 , X 5 ) = 2.24 d(X_4,X_5)=2.24 d(X4,X5)=2.24
(3)因 d ( X 4 , X 2 ) ≤ d ( X 4 , X 5 ) d(X_4,X_2)≤d(X_4,X_5) d(X4,X2)d(X4,X5),因此把 X 4 X_4 X4 C o C_o Co 中分裂出去,并分配给 C s C_s Cs,即得 C o = { X 5 , X 6 , X 7 , X 8 } C_o=\{X_5,X_6,X_7,X_8\} Co={X5,X6,X7,X8} C s = { X 1 , X 2 , X 3 , X 4 } C_s=\{X_1, X_2, X_3, X_4\} Cs={X1,X2,X3,X4}
第4步 按照上面方法,分别计算 X 5 , X 6 , X 7 , X 8 X_5,X_6,X_7,X_8 X5,X6,X7,X8 C s C_s Cs 的最小距离 d s ( X i , C s ) ( i = 5 , 6 , 7 , 8 ) d_s(X_i,C_s) (i=5,6,7,8) ds(Xi,Cs)(i=5,6,7,8),但有 d s ( X i , C s ) > d ( X i , X j ) ( i = 5 , 6 , 7 , 8 ; i ≠ j ) d_s(X_i,C_s)>d(X_i,X_j) (i=5,6,7,8;i≠j) ds(Xi,Cs)>d(Xi,Xj)(i=5,6,7,8;i=j),即 C o C_o Co 中没有点需要分裂出去分配给 C s C_s Cs;至此,得到聚类 C = { { X 1 , X 2 , X 3 , X 4 } , { X 5 , X 6 , X 7 , X 8 } } = { C 1 , C 2 } C=\{\{X_1,X_2,X_3,X_4\},\{X_5,X_6,X_7,X_8\}\}=\{C_1,C_2\} C={{X1,X2,X3,X4},{X5,X6,X7,X8}}={C1,C2}

由于 k = 2 k=2 k=2,因此算法结束并输出聚类 C C C,将其与图10-17比较可以发现,这个聚类结果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但是,如果在例10-6中指定 k = 4 k=4 k=4,则算法需要进入第二轮和第三轮循环。

第二轮循环 (FOR h=2),得聚类 C = { { X 1 , X 2 , X 3 } , { X 4 } , { X 5 , X 6 , X 7 , X 8 } } = { C 1 , C 2 , C 3 } C=\{\{X_1,X_2,X_3\},\{X_4\},\{X_5,X_6,X_7,X_8\}\}=\{C_1,C_2,C_3\} C={{X1,X2,X3},{X4},{X5,X6,X7,X8}}={C1,C2,C3}

第三轮循环 (FOR h=3),得聚类 C = { { X 1 , X 2 } , { X 3 } , { X 4 } , { X 5 , X 6 , X 7 , X 8 } } = { C 1 , C 2 , C 3 , C 4 } C=\{\{X_1,X_2\},\{X_3\},\{X_4\},\{X_5,X_6,X_7,X_8\}\}=\{C_1,C_2,C_3,C_4\} C={{X1,X2},{X3},{X4},{X5,X6,X7,X8}}={C1,C2,C3,C4}

即DIANA算法得到了包括4个簇的聚类,算法结束。将以上结果与图10-17比较发现,虽然DIANA算法得到了包括4个簇的聚类,但这个聚类 C = { { X 1 , X 2 } , { X 3 } , { X 4 } , { X 5 , X 6 , X 7 , X 8 } } = { C 1 , C 2 , C 3 , C 4 } C=\{\{X_1,X_2\},\{X_3\},\{X_4\},\{X_5,X_6,X_7,X_8\}\}=\{C_1,C_2,C_3,C_4\} C={{X1,X2},{X3},{X4},{X5,X6,X7,X8}}={C1,C2,C3,C4} 显得很不靠谱,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DIANA算法对k值的选取也是敏感的。

3、算法的性能分析

  DIANA算法与AGNES算法一样,其时间复杂性为 O ( n 2 ) O(n^2) O(n2),因为对有 n n n个数据对象的数据集,算法也必须计算所有对象两两之间的距离,其乘法计算量就达到 n ( n − 1 ) / 2 n(n-1)/2 n(n1)/2。因此,这种聚类方法同样不具有很好的可伸缩性,即该算法在 n n n很大的情况就不是很适用。

四、密度聚类方法

  密度聚类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只要一个区域中对象的密度大于某个域值,就把它加到与之相近的簇中去。这种算法可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对噪声数据也不敏感。
  DBSCAN (Density 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是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代表,且是一种部分聚类算法,即聚类 C C C中所有簇的并集不能覆盖数据集 S S S本身。

(一)基本概念

定义10-2 给定一个对象集 S S S 和实数 ε > 0 \varepsilon>0 ε>0,则对于任意 X ∈ S X\in S XS,称 ε ( X ) = { Y ∣ Y ∈ S , d ( Y , X ) ≤ ε } \varepsilon(X)=\{Y | Y\in S, d(Y,X)≤\varepsilon\} ε(X)={YYS,d(Y,X)ε} X X X S S S 中的 ε \varepsilon ε-邻域,简称 X X X ε \varepsilon ε-邻域。

  显然,如果 S S S为在平面上有20个对象的集合,且距离函数采用欧几里距离,则 X X X ε \varepsilon ε-邻域是以 X X X为中心, ε \varepsilon ε为半径的圆内所有对象构成。对于图10-19所示的数据集 S S S,其 X X X ε \varepsilon ε-邻域就由圆内 (含圆周上) 的8个深色点构成。另外,如果在定义10-2中采用的距离函数 d ( Y , X ) d(Y,X) d(Y,X) 不同,则 X X X S S S中的 ε \varepsilon ε-邻域 ε ( X ) \varepsilon(X) ε(X) 也会不同。比如,当 d ( Y , X ) d(Y,X) d(Y,X) 选用切比雪夫距离时, ε ( X ) \varepsilon(X) ε(X) 确定的区域就是一个矩形而不是圆形。因此,我们一般应该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距离函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定义10-3 对于给定的实数 ε > 0 \varepsilon>0 ε>0 和正整数 MinPts \text{MinPts} MinPts,称 ( ε \varepsilon ε, MinPts \text{MinPts} MinPts) 是为 S S S指定的一个密度,简称 ( ε \varepsilon ε, MinPts \text{MinPts} MinPts) 为密度。

在DBSCAN算法中,密度 ( ε \varepsilon ε, MinPts \text{MinPts} MinPts) 专门用于刻画一个簇中对象的密集程度,为此引入核心对象的概念。

定义10-4 对给定的密度 ( ε \varepsilon ε, MinPts \text{MinPts} MinPts) 和任意 X ∈ S X\in S XS,若 ε ∣ ( X ) ∣ ≥ MinPts \varepsilon|(X)|≥\text{MinPts} ε(X)MinPts,则称 X X X S S S关于密度 ( ε \varepsilon ε, MinPts \text{MinPts} MinPts) 的一个核心点,简称 X X X为核心点 (对象)。

例10-7 假设给定 ε = 2.5 c m \varepsilon=2.5cm ε=2.5cm MinPts = 8 \text{MinPts}=8 MinPts=8,则图10-19中的点 X X X就是 S S S的一个核心对象。但如果指定 MinPts = 10 \text{MinPts}=10 MinPts=10,即使 ε \varepsilon ε 取值不变, X X X也不再是 S S S的核心点了。

定义10-5 ∀ Y , X ∈ S \forall Y, X\in S Y,XS,若 X X X是一个核心点且 Y ∈ ε ( X ) Y\in\varepsilon(X) Yε(X),则称点 Y Y Y X X X出发关于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是直接密度可达的,简称从 X X X Y Y Y是直接密度可达的。

例10-8 根据定义10-5,下图10-20中的对象 Y Y Y X X X出发关于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是直接密度可达的,即从 X X X Y Y Y是直接密度可达的。然而,从 X X X Z i ( i = 1 , 2 , 3 ) Z_i (i=1,2,3) Zi(i=1,2,3) 就不是直接密度可达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定义10-6 如果 S S S存在一个对象链 X 1 , X 2 , … , X n , X 1 = X , X n = Y X_1,X_2, …, X_n,X_1=X,X_n=Y X1,X2,,Xn,X1=X,Xn=Y,且从 X i ( 1 ≤ i ≤ n − 1 ) X_i (1≤i≤n-1) Xi(1in1) X i + 1 X_{i+1} Xi+1 是直接密度可达的,则称从 X X X Y Y Y是密度可达的。

例10-9 对包含21个点的平面数据集 S S S (图10-21),如果密度参数 ε = 2.5 c m \varepsilon=2.5cm ε=2.5cm MinPts = 8 \text{MinPts}=8 MinPts=8,请说明从 X X X Y Y Y关于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是密度可达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定义10-7 对于任意 Y , Z ∈ S Y,Z\in S Y,ZS,如果存在 X ∈ S X\in S XS,使从 X X X Y Y Y,从 X X X Z Z Z都是关于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密度可达的,则称 Y Y Y Z Z Z关于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是密度相连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定义10-8 设有对象集 S S S,若它的非空子集 C o C_o Co满足以下条件:
(1)对于任意 X , Y ∈ S X,Y\in S X,YS,如果 X ∈ C o X\in C_o XCo,且从 X X X Y Y Y关于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是密度可达的,则 Y ∈ C o Y\in C_o YCo
(2)对于任意 X , Y ∈ C o X,Y\in C_o X,YCo,则 X X X Y Y Y关于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是密度相连的,则称 C o C_o Co是一个关于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的簇,简称 C o C_o Co是基于密度的簇。

从定义10-8可知,一个基于密度的簇是基于密度可达性的最大的密度相连对象的集合。

定义10-9 对于任意 Y ∈ S Y\in S YS,若 Y Y Y不是关于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的核心点,但存在核心点 X X X,使 Y ∈ ε ( X ) Y\in \varepsilon(X) Yε(X),则称 Y Y Y S S S边界点。

定义10-10 对于意 Y ∈ S Y\in S YS,如果 Y Y Y既不是关于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核心点,也不是边界点,则称 Y Y Y S S S关于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噪声”点,简称 Y Y Y S S S的噪声点。

从定义10-10可知, S S S的一个对象 Y Y Y是否为噪声点,完全与给定的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相关。一般地说,若 Y Y Y关于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为噪声点,则只要让 ε \varepsilon ε足够大,或适当减小 MinPts \text{MinPts} MinPts,就可以使 Y Y Y不再是噪声点。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有用的定理。

定理10-1 对于任意 X ∈ S X\in S XS,如果 X X X是一个核心点,即 ∣ ε ( X ) ∣ ≥ MinPts |\varepsilon(X)|≥\text{MinPts} ε(X)MinPts,则集合
C X = { Y ∣ Y ∈ S 且从 X 到 Y 关于 ( ε , MinPts ) 是密度可达的 } C_X=\{Y | Y\in S且从X到Y关于(\varepsilon,\text{MinPts})是密度可达的\} CX={YYS且从XY关于(ε,MinPts)是密度可达的} 称为 S S S上一个关于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的簇。

此定理其实是一个关于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的簇的生成方法,即由核心对象 X X X及其所有从 X X X密度可达对象 Y Y Y所构成的集合,就是一个关于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的簇,我们将其称为由核心对象 X X X生成的簇。

定理10-2 C o C_o Co为一个关于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的簇, X ∈ C o 且 ε ∣ ( X ) ∣ ≥ MinPts X\in C_o且\varepsilon|(X)|≥\text{MinPts} XCoε(X)MinPts,则
C o = { Y ∣ Y ∈ S 且从 X 到 Y 关于 ( ε , MinPts ) 是密度可达的 } C_o=\{Y | Y\in S且从X到Y关于(\varepsilon,\text{MinPts})是密度可达的\} Co={YYS且从XY关于(ε,MinPts)是密度可达的} 此定理进一步说明,一个关于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的簇 C o C_o Co,都等同于它的任一核心对象 X X X生成的簇。

(二)算法描述

  DBSCAN算法通过检查数据集 S S S中每个点 X X X ε \varepsilon ε-邻域 ε ( X ) \varepsilon(X) ε(X) 来寻找一个由 X X X生成的簇。对于每一个 X ∈ S X\in S XS,如果有 ε ( X ) ≥ MinPts \varepsilon(X)≥\text{MinPts} ε(X)MinPts,则创建一个以 X X X为核心点的新簇,并将从 X X X密度可达的所有对象并入这个新簇,直到没有任何新的点可以添加到这个簇时,才开始检查 S S S中下一个点,直到 S S S中的每个点都已经检查完毕。

算法10-7 DBSCAN算法
输入:数据对象集 S = { X 1 , X 2 , … , X n } S=\{X_1,X_2,…,X_n\} S={X1,X2,,Xn}和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输出:达到密度要求的聚类 C = { C 1 , C 2 , . . . , C k } C=\{C_1,C_2,...,C_k\} C={C1,C2,...,Ck}
(1) C = ∅ C=\varnothing C=
(2)REPEAT
(3)从数据集 S S S中抽取一个未处理过的对象 X u X_u Xu
(4)如果 X u X_u Xu是核心对象且名,不在 C C C的任何簇中,则将 X u X_u Xu连同从它出发密度可达的所有对象形成簇 C u C_u Cu,并令 C = C ∪ { C u } C=C\cup\{C_u\} C=C{Cu}
(5)否则转第 (2) 步
(6)UNTIL所有对象都被处理

(三)计算实例

例10-10 设数据集 S S S共有12个对象,密度 ( ε = 1 , MinPts = 4 ) (\varepsilon=1, \text{MinPts}=4) (ε=1,MinPts=4)。试用DBSCAN算法对其进行聚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将12个对象及其相对位置展示在平面上 (图10-25)。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照算法步骤,依次选择 S S S中的点 X i X_i Xi,并检查它是否为关于密度 ( ε = 1 , MinPts = 4 ) (\varepsilon=1, \text{MinPts}=4) (ε=1,MinPts=4) 的核心点,如果是则将 X i ( i = 1 , 2 , … , 12 ) X_i (i=1,2,…,12) Xi(i=1,2,,12) 以及所有从它密度可达的点形成一个新簇。其详细计算过程描述如下。
第1步,在 S S S中选择一点 X 1 X_1 X1,由于以 X 1 X_1 X1为中心, ε = 1 \varepsilon=1 ε=1半径的圆内仅包含2个点 { X 1 , X 4 } \{X_1,X_4\} {X1,X4},即 ε ( X 1 ) = 2 < MinPts \varepsilon(X_1)=2<\text{MinPts} ε(X1)=2<MinPts,因此它不是核心点,继续选择下一个点。
第2步,在 S S S中选择一点 X 2 X_2 X2,它也不是核心点,继续选下一个点。
第3步,在 S S S中选择一点 X 3 X_3 X3,它也不是核心点,继续选下一个点。
第4步,在 S S S中选择一点 X 4 X_4 X4,由于以 X 4 X_4 X4为中心, ε = 1 \varepsilon=1 ε=1为半径的圆内仅包含5个点 { X 1 , X 3 , X 4 , X 5 , X 10 } \{X_1, X_3, X_4, X_5, X_{10}\} {X1,X3,X4,X5,X10},即 ε ( X 4 ) = 5 ≥ MinPts \varepsilon(X_4)=5≥\text{MinPts} ε(X4)=5MinPts,因此它是关于密度 ( ε = 1 , MinPts = 4 ) (\varepsilon=1, \text{MinPts}=4) (ε=1,MinPts=4) 的一个核心点,寻找从它出发密度可达的点,其中直接密度可达4个,密度可达3个,因此,得到以核心点 X 4 X_4 X4出发密度可达的所有对象形成的簇,记作 C 1 = { X 1 , X 3 , X 4 , X 5 , X 9 , X 10 , X 12 } C_1=\{X_1, X_3, X_4, X_5, X_9, X_{10}, X_{12}\} C1={X1,X3,X4,X5,X9,X10,X12}。按算法步骤继续选择下一个点。
第5步,在 S S S中选择一点 X 5 X_5 X5,由于 X 5 X_5 X5已在簇 C 1 C_1 C1中,因此无需判断是否为核心点,继续选择下一个点。
类似地,依次选择一点 X 6 , X 7 , X 8 , X 9 , X 10 , X 11 , X 12 X_6, X_7, X_8, X_9, X_{10}, X_{11}, X_{12} X6,X7,X8,X9,X10,X11,X12,其计算结果汇总于下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算法的性能分析

  DBSCAN需要对数据集中的每个点进行考察,通过检查每个点的 ε \varepsilon ε-邻域来寻找聚类。如果某个点 X X X为核心对象,则创建一个以该点 X X X为核心对象的新簇,该簇包括核心对象 X X X以及从 X X X出发密度可达的所有点。如果 S S S中有 n n n对象,则其时间复杂性是 O ( n 2 ) O(n^2) O(n2)
  DBSCAN算法将达到或超过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生成的区域划分为簇,并可以在带有“噪声”的数据集中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形成 S S S的一个部分聚类。
  说明:DBSCAN算法对用户定义的密度 ( ε , MinPts ) (\varepsilon,\text{MinPts}) (ε,MinPts) 参数是敏感的,即 ε \varepsilon ε MinPts \text{MinPts} MinPts 的设置将直接影响聚类的效果。如果两个参数的设置稍有不同,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聚类结果。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diannao/43921.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Google账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提醒要到手机通知点是,还要点击数字,但是我手机收不到

有一些朋友换了一个新的电脑后手机登录谷歌账号时&#xff0c;用户名和密码都正确输入以后&#xff0c;第三步弹出一个提示&#xff0c;要在手机上的通知栏点击是&#xff0c;并且点击手机上相应的数字才能继续登录。 但是自己的手机上下拉通知栏却没有来自谷歌的通知&#xf…

符号同步、定时同步和载波同步

符号同步、定时同步和载波同步是通信系统中重要的同步技术&#xff0c;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以下是对这三种同步技术的详细解释&#xff1a; 符号同步 定义&#xff1a; 符号同步&#xff0c;也称为定时恢复或时钟恢复&#xff0c;是指在数字通信系统中&#xff…

继承关系中的访问控制

继承关系中的访问控制 类中成员的访问权限类继承中的访问权限派生类向基类转换的权限问题&#xff08;向上转型&#xff09;友元在继承中的访问权限 类中成员的访问权限 public&#xff1a;类的对象&#xff08;外部&#xff09;可以访问&#xff0c;派生类也可以访问protecte…

LeNet原理及代码实现

目录 1.原理及介绍 2.代码实现 2.1model.py 2.2model_train.py 2.3model.test.py 1.原理及介绍 2.代码实现 2.1model.py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torchsummary import summaryclass LeNet(nn.Module):def __init__(self):super(LeNet, self).__init__…

nuxt、vue树形图d3.js

直接上代码 //安装 npm i d3 --save<template><div class"d3"><div :id"id" class"d3-content"></div></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as d3 from "d3";export default {props: {d…

Github Actions 构建Vue3 + Vite项目

本篇文章以自己创建的项目为例&#xff0c;用Github Actions构建。 Github地址&#xff1a;https://github.com/ling08140814/myCarousel 访问地址&#xff1a;https://ling08140814.github.io/myCarousel/ 具体步骤&#xff1a; 1、创建一个Vue3的项目&#xff0c;并完成代…

接口基础知识1:认识接口

课程大纲 一、定义 接口&#xff1a;外部与系统之间、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点。 比如日常使用的电脑&#xff0c;有电源接口、usb接口、耳机接口、显示器接口等&#xff0c;分别可以实现&#xff1a;与外部的充电、文件数据传输、声音输入输出、图像输入输出等功能。 接口的本…

262个地级市-市场潜力指数(do文件+原始文件)

全国262个地级市-市场潜力指数&#xff08;市场潜力计算方法代码数据&#xff09;_市场潜力数据分析资源-CSDN文库 市场潜力指数&#xff1a;洞察未来发展的指南针 市场潜力指数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工具&#xff0c;它通过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等多个…

(2)滑动窗口算法练习: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

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 题目链接&#xff1a;3. 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 - 力扣&#xff08;LeetCode&#xff09; 给定一个字符串 s &#xff0c;请你找出其中不含有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的长度。 输入: s "abcabcbb" 输出: 3 解释: 因为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是"a…

mov视频怎么改成mp4?把mov改成MP4的四个方法

mov视频怎么改成mp4&#xff1f;选择合适的视频格式对于确保内容质量和流通性至关重要。尽管苹果公司的mov格式因其出色的视频表现备受赞誉&#xff0c;但在某些情况下&#xff0c;它并非最佳选择&#xff0c;因为使用mov格式可能面临一些挑战。MP4格式在各种设备&#xff08;如…

构造二进制字符串

目录 LeetCode3221 生成不含相邻零的二进制字符串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void dfs(string s,int n,vector<string>& res){if(s.size()n){res.push_back(s);return;}dfs(s"0",n,res);dfs(s"1"…

使用redis进行短信登录验证(验证码打印在控制台)

使用redis进行短信登录验证 一、流程1. 总体流程图2. 流程文字讲解&#xff1a;3.代码3.1 UserServiceImpl&#xff1a;&#xff08;难点&#xff09;3.2 拦截器LoginInterceptor&#xff1a;3.3 拦截器配置类&#xff1a; 4 功能实现&#xff0c;成功存入redis &#xff08;黑…

java中 使用数组实现需求小案例

Date: 2024.04.08 18:32:57 author: lijianzhan 需求实现&#xff1a; 设计一个java类&#xff0c;java方法&#xff0c;根据用户手动输入的绩点&#xff0c;从而获取到绩点最高的成绩。 实现业务逻辑的代码块 import java.util.Scanner;public class PointDemo {/*** 需求&…

Spring相关面试题(四)

49 JavaConfig方式如何启用AOP?如何强制使用cglib&#xff1f; 在JavaConfig类&#xff0c;加上EnableAspectJAutoProxy 如果要强制使用CGLIB动态代理 &#xff0c;加上(proxyTargetClass true) 加上(exposeProxy true) 就是将对象暴露到线程池中。 50 介绍AOP在Spring中…

详解TCP和UDP通信协议

目录 OSI的七层模型的主要功能 tcp是什么 TCP三次握手 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xff0c;两次握手不行吗 TCP四次挥手 挥手会什么需要四次 什么是TCP粘包问题&#xff1f;发生的原因 原因 解决方案 UDP是什么 TCP和UDP的区别 网络层常见协议 利用socket进行tcp传输代…

KIVY Button¶

Button — Kivy 2.3.0 documentation Button Jump to API ⇓ Module: kivy.uix.button Added in 1.0.0 The Button is a Label with associated actions that are triggered when the button is pressed (or released after a click/touch). To configure the button, the s…

【论文速读】| 用于安全漏洞防范的人工智能技术

本次分享论文&#xff1a;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 for Security Vulnerability Prevention 基本信息 原文作者&#xff1a;Steve Kommrusch 作者单位&#xff1a;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Fort Collins, CO, 80525 USA 关键…

ISO/OSI七层模型

ISO:国际标准化/ OSI:开放系统互联 七层协议必背图 1.注意事项&#xff1a; 1.上三层是为用户服务的&#xff0c;下四层负责实际数据传输。 2.下四层的传输单位&#xff1a; 传输层&#xff1b; 数据段&#xff08;报文&#xff09; 网络层&#xff1a; 数据包&#xff08;报…

Vue项目openlayers中使用jsts处理wkt和geojson的交集-(geojson来源zpi解析)

Vue项目openlayers中使用jsts处理wkt和geojson的交集-(geojson来源zpi解析) 读取压缩包中的shape看上一篇笔记&#xff1a;Vue项目读取zip中的ShapeFile文件&#xff0c;并解析为GeoJson openlayers使用jsts官方示例&#xff1a;https://openlayers.org/en/latest/examples/j…

科技创新引领水利行业升级:深入分析智慧水利解决方案的核心价值,展望其在未来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目录 引言 一、智慧水利的概念与内涵 二、智慧水利解决方案的核心价值 1. 精准监测与预警 2. 优化资源配置 3. 智能运维管理 4. 公众参与与决策支持 三、智慧水利在未来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1. 推动水利行业转型升级 2. 保障国家水安全 3.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