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女士说,“邓普顿猎取便宜股的时候,总是运用证券分析师的‘一百种价值衡量尺度’中的好几种。
原因之一呢,就是因为任何一种衡量方法都是万能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总会有它自己的局限性。就像有朋友在我的《什么是全网搜寻“冷门股”的灯塔?市盈率!?》下留言说的,“市盈率是选股的指南针,但别忘了,有时候它也会失灵,毕竟股市里总是充满了意外和惊喜”。此外,任何一个单一的指标,如果被证明是有效的,立马就会被买爆,比如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中提高的“市场价值低于其净营运资本”或者是“市场价值低于其净存货额”。
原因之二,当多个指标来衡量的时候,更能证明结果的有效性。这就好比算法里的随机森林或者是Adaboost等,通过多个准确率不是很高的基本模型,加权后就可以得到准确率很高的模型。
劳伦在《逆向投资 邓普顿的长赢投资法》的这一章中比介绍了邓普顿采用的多个尺度,包括市净率、收购、场外资金。
市净率已经是一个挺常用的指标,我这里就不抄书了。但劳伦在这里提高到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当我们在使用市净率指标的时候一般直接使用了股东权益。但是,股东权益等于总资产减去总负债,邓普顿认为这里必须重视资产的重置价值,而不是账面价值。比如5年前修建工厂花了100万,由于通货膨胀,现在想要修建一个同样的工厂显然不是100万。当然,这个例子毕竟是很多年之前提出的,现在的会计制度是不是已经不上了这个漏洞,所有的资产都已经是当前的市场重置价值?我不是学会计的,我不知道,准备有时间再去学习研究一下。如果有朋友知道的话还请不吝留言。
另一个尺度是收购。当市场上出现比较多的并购案例的时候,说明这个行业的市值处于相对比较低的位置。具体的衡量指标是企业价值/EBITDA,其中企业价值=市值+债务总额-现金总额(说实话,这个公式我没看懂,欢迎指教)。除了并购外,股票回购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后一个尺度是场外资金,当场外聚集了大量资金准备入市的时候……
总的来说,相比林奇的选股方法,邓普顿的方法更加量化一些,很多不容易量化的点,他也提出了比较明确的量化的边界,难怪他会说自己“从不喜欢公司,只喜欢股票”。而林奇则说不应该关注股票,而应该关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