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山体滑坡、坍塌建筑等突发灾害中,会严重摧毁建筑物,造成倒塌和人员被困;在瓦砾堆、混凝土板层中,受困人员的生命安全常常面临严峻威胁。传统救援手段通常存在响应时间长、监测精度有限等不足。
救援现场往往环境复杂,要求设备在短时间内准确识别人体生命信号。在复杂的灾害现场,传统红外或视觉设备难以发挥作用,而雷达波具备较强穿透能力,能够检测到被覆盖区域中的生命体征。避免直接接触患者,有利于在危险环境下安全评估现场情况。
雷达生命探测向目标区域发射超宽带的微功率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在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当电磁波遇到活动的目标,如人体的呼吸、心跳或肢体运动等产生的微动时,会产生时域多普勒回波。通过对回波信号的接收、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出与生命活动相关的信息,从而判断废墟内是否存在生命体以及生命体的具体位置。
2010年海地地震后,雷达生命探测仪首次大规模应用于国际救援。面对震后建筑密集坍塌、废墟掩埋深度大的复杂环境,该设备通过超宽带雷达波穿透混凝土、瓦砾等介质,精准定位被困人员的呼吸和心跳信号。救援队利用其快速扫描功能,在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成功定位数十名幸存者,显著提升了救援效率。
雷达生命探测仪能够在短时间内探测较大范围内的生命迹象,帮助救援人员快速定位被困人员位置,显著减少搜索时间,从而提高救援效率。设备无需救援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即可完成探测,有效降低了救援人员在复杂环境中的风险。此外,其精准的探测结果为救援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帮助救援人员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被困人员的生存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