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基本原理
- 2 代码实现
- 3 图像压缩
1 基本原理
参考博客:https://www.cnblogs.com/zxporz/p/16072580.html
D C T \mathsf{DCT} DCT 全称为 D i s c r e t e C o s i n e T r a n s f o r m \mathsf{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即离散余弦变换。 D C T \mathsf{DCT} DCT 变换属于傅里叶变换的一种,常用于对信号和图像(包括图片和视频)进行数据压缩。 D C T \mathsf{DCT} DCT 是视频压缩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对于 H . 26 X \mathsf{H.26X} H.26X 和 J P E G \mathsf{JPEG} JPEG 等压缩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
虽然 D C T \mathsf{DCT} DCT 具有比较复杂的数学公式,但是我们这里仅做简单理解。
对一幅图像执行离散余弦变换 ( D C T ) \mathsf{(DCT)} (DCT) 相当于将图像的能量集中在变换系数的左上角,这部分系数被称为直流 ( D C ) \mathsf{(DC)} (DC) 系数。直流系数是 D C T \mathsf{DCT} DCT 最重要的输出之一,因为它携带了原始图像的大部分信息。其余的系数,分布在左上角之外的区域,被称为交流 ( A C ) \mathsf{(AC)} (AC) 系数。这些系数包含了图像的细节信息,反映了图像的纹理和边缘。
只要对这些 D C T \mathsf{DCT} DCT 系数做逆离散余弦变换 ( I D C T ) \mathsf{(IDCT)} (IDCT),理论上就可以重建出原始图像的像素矩阵。需要注意的是, D C T \mathsf{DCT} DCT 本身并不直接压缩数据。它起到的是一个准备作用,为后续的量化、编码等压缩步骤提供了有力的数学基础。量化过程会根据需要压缩的强度,减少 A C \mathsf{AC} AC 系数中的某些值,从而实现数据压缩。
假设一张图片由 3 × 3 3\times3 3×3 个像素块构成,如下图所示:
原文说的是,取一个图像中的一部分,且这个部分只包含 3 × 3 3\times3 3×3 个像素。
如上图所示,相当于是把其余格的部分信息(特征)都抽取到了第一个格。第一个格的像素值就是这个图像的低频信息,其余格的就是这个图像的高频信息。低频信息主要表示的是一张图的总体样貌,一般低频系数的值也比较大。而高频信息主要表示的是图像中人物或物体的细节,一般高频系数的数量较多。做完 D C T \mathsf{DCT} DCT 变换后,低频信息和高频信息就分离开来了。
2 代码实现
参考博客:https://blog.csdn.net/qq_41821067/article/details/114113677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处理原始图像
img = cv2.imread('logo.jpg', 0) # 读取图像为灰度图像
print("img.shape:", img.shape)
img1 = img.astype('float32') # 将unit8类型转换为float类型# 进行离散余弦变换
img_dct = cv2.dct(img1)
print("img_dct:", img_dct)
print("img_dct.shape:", img_dct.shape)# 进行对数处理
img_dct_log = np.log(abs(img_dct))
print("img_dct_log:", img_dct_log)# 进行逆离散余弦变换
img_recor = cv2.idct(img_dct)
print("img_recor:", img_recor)
print("img_recor.shape:", img_recor.shape)# 判断是否相同
print("img:", img)
print("img_recor:", img_recor)
print(abs(img - img_recor) < 1)# 画图
plt.subplot(1, 4, 1)
plt.title("Original Image", fontsize=12, loc="center")
plt.axis('off')
plt.imshow(img, cmap="gray")plt.subplot(1, 4, 2)
plt.title("Coefficients", fontsize=12, loc="center")
plt.axis('off')
plt.imshow(img_dct, cmap="gray")plt.subplot(1, 4, 3)
plt.title("Log", fontsize=12, loc="center")
plt.axis('off')
plt.imshow(img_dct_log, cmap="gray")plt.subplot(1, 4, 4)
plt.title("Recovered Image", fontsize=12, loc="center")
plt.axis('off')
plt.imshow(img_recor, cmap="gray")plt.savefig('test.jpg', dpi=400, bbox_inches='tight')
plt.show()
代码说明:
- 根据
img.shape
和img_dct.shape
的结果可知 D C T \mathsf{DCT} DCT 并不会改变图像的大小。 - 根据
img_dct
可知 D C T \mathsf{DCT} DCT 系数非常小,以至于在视觉上难以区分。为了更好地可视化这些系数,我们对其进行对数变换,以拉伸坐标轴的刻度,使得小的系数在图像中也能显示出来。 - 根据
img
和img_recor
可知原始图像和还原后的图像并不完全相等,但是根据print(abs(img - img_recor) < 1)
可知二者之间的像素差值不会超过 1 1 1。
效果如下:
3 图像压缩
import cv2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处理原始图像
img = cv2.imread('logo.jpg', 0) # 读取图像为灰度图像
img1 = img.astype('float32') # 将unit8类型转换为float类型# 进行离散余弦变换
img_dct = cv2.dct(img1)# 压缩图像
zip_len = [10, 20, 50, 100, 200, 300, 500, 800] # 压缩后的图像大小for i in range(len(zip_len)):# 进行逆离散余弦变换:仅保留左上角的部分数据img_recor = cv2.idct(img_dct[0:zip_len[i], 0:zip_len[i]])print("img_recor.shape:", img_recor.shape)# 画图plt.subplot(2, int(len(zip_len) / 2), i + 1)plt.title("zip_len={zip_len}".format(zip_len=zip_len[i]), fontsize=12, loc="center")plt.axis('off')plt.imshow(img_recor, cmap="gray")plt.savefig('compress.jpg', dpi=400, bbox_inches='tight')
plt.show()
核心代码:
cv2.idct(img_dct[0:zip_len[i], 0:zip_len[i]])
使用 D C T \mathsf{DCT} DCT 进行图片压缩的本质,就是仅保留部分左上角的 D C T \mathsf{DCT} DCT 系数,通过逆变换构建被压缩了的图像。
效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