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论我们如何精心地为学习建立一个最佳的物理环境,如果不懂如何利用所有可能的信息来帮助学习,再好的环境也不可能保证手们能够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
2)为了能够对信息的这种损失有所认识,请看这样一个例子
- 在一次测验中,有两名学生正在做一道算术题:25 -16。
学生给出的答案是“19”,而另一位学生给出的是“41”,那么他们都会被判定为“错误”。
然而,尽管他们都没有能够算出正确的答案,但是这两名学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是截然不同的。要是他们所在的班级规模很大,那么他们通常都将被贴上“不懂得减法的学生”的标签。
但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名学生运气好,能够遇到一位好老师的话,这位老师就可能从他们的错误答案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信息,并充分加以利用
3)一位整脚的老师之所以蹩脚,通常并不是由于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不够精通.恰恰相反,蹩脚的教师实际上可能会在备课时花费更多的精力,以确保其讲述过程的连贯和顺利
在课本或其他材料中,这些讲授的内容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堂之外自己去细读
> 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学生们无法看到在老师所举的例子背后,还存在有哪些困难于是他们自然地就会误认为课程的内容很简单
> 而在另一些时候,任课教师又可能会刻意地设计一些简单的例子,以强调某些方面
> 而这种做法同样会导致不利的结果,因为这会给学生们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是这样整齐划一
4) 正规的教育计划必须明确这样一条目标:应该通过培训提高程序员的水平,使之能够应用其已经掌握的工具,不断进行学习
> 但是恰恰相反,我们在实际中常常见到的情况却是,正规的教育只知道一味地反复灌输--这种教育所起的作用,只会让程序员对自己所学的工具感到厌烦。
> 如果一位劳动者讨厌自己所使用的工具,那么他就不可能干得很好;反过来讲,只有我们所使用的工具,才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去成为一名出色的劳动者
5) 关于什么才是学习的最佳环境,人们争论不休。也许,这种争论定不会有任何结论,因为就其本质而言,不存在答案。
> 根据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条件,采用一些更为合理的新方案,就可以更好地鼓励学员们去发现最适于自己的学习习惯
>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告别学校之后保持不断学习的最佳状态,而不是觉得,要是从“某天起,自己能够不用再去学习,那真是谢关谢地"
> 如果正在创建一所学校,我们就很有必要采用一种就“通常的”学生而言是最佳折衷的运转模式
> 即使存学校里人们对效率的追求实际上也会经常超出合理需要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