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写入请求
当一个写入请求(如 Index
、Update
或 Delete
请求)通过REST API发送到Elasticsearch时,通常包含一个文档的内容,以及该文档的索引和ID。
2. 请求路由
- 协调节点:首先,请求会到达一个协调节点(coordinating node)。该节点负责将请求路由到适当的数据节点(data node)。
- 路由:基于文档的ID和索引的分片配置,Elasticsearch计算该文档应该存储在哪个主分片上,以确保数据均匀分布。根据路由算法,该文档在哈希表中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存储位置。
默认路由:使用文档的ID进行哈希计算,与索引的主分片数量进行取模运算,以确定文档存储的具体分片。
自定义路由:使用 routing
参数,在写入文档时,可以使用routing
参数指定自定义路由。这将覆盖默认的基于文档ID的路由逻辑。
3. 主分片和副本分片
- 主分片:协调节点将写入请求发送到负责存储文档的主分片(primary shard)数据节点。
- 副本分片:在写入操作完成后,Elasticsearch将数据复制到配置的副本分片(replica shard)以确保高可用性。副本用于提供冗余和负载均衡。
4. 内存写入
-
事务日志(Translog):在写入操作到达主分片后,Elasticsearch会首先将文档写入到一个称为“事务日志”的文件中。这一过程在内存中进行,以便在意外失败时能够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事务日志记录了所有的写入操作,包括新增、更新和删除。
-
内存缓冲:在确认写入事务日志后,Elasticsearch会将文档的内容写入到内存中,并缓冲起来。内存中的数据结构称为“索引缓冲区”(index buffer)。
5. 刷新(Refresh)
-
刷新操作:每隔一段时间,Elasticsearch会进行一次“刷新”操作,它会将内存中的索引缓冲区的数据刷新到磁盘上,使这些数据变得可搜索。默认情况下,Elasticsearch每1秒进行一次刷新。
-
刷新过程:在刷新过程中,Elasticsearch会为当前的文档创建新的段(segment),并把它们写入到磁盘。在此期间,新的写入操作仍可以在不影响正在进行的搜索的情况下进行。
6. 索引(Index)过程
-
分词:对于文本类型的字段,Elasticsearch还会对文本进行分词处理,以便在创建索引时使用其关键词(tokens)进行搜索。
-
倒排索引:Elasticsearch通过倒排索引将文档中的每个词映射到包含该词的文档。这一过程是在分片内部完成的,从而提高了搜索速度。
7. 合并(Merge)
- 段合并:随着时间的推移,Elasticsearch会将多个小段合并成较大的段,以提升存储效率和搜索性能。这一过程是自动进行的,通常在写入和获取请求的低峰期执行。
8. 返回响应
所有操作完成后,Elasticsearch返回写入请求的响应,包括操作是否成功及相应的元数据(如文档ID和版本号等)。
9. 容错和重试
-
失败处理:如果写入请求失败,Elasticsearch会记录错误,并可以配置重试机制。
-
副本确认:对于高可用性要求的场景,Elasticsearch支持在确认写入完所有副本分片后再返回成功响应,可以通过设置
wait_for_active_shards
来控制这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