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AI)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制造,从智慧医疗到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迭代,人工智能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把握机遇,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背景与动因:新技术迭代下的标准化需求
1.1 新技术群体突破,产业生态加速重构
近年来,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推动了算法模型的持续优化,还促进了数据处理、算力支撑等上下游技术的协同发展。这种技术群体的突破,不仅提升了人工智能的智能化水平,也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场景。然而,技术的快速迭代也带来了标准缺失、兼容性差等问题,影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效果。因此,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行业应用深度融合,标准化需求迫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场景也从最初的单一领域向多个行业深度渗透。无论是智能制造、智慧医疗还是智慧城市等领域,都迫切需要标准化来规范技术应用、保障数据安全、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打破行业壁垒,促进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形成统一的技术生态体系。
1.3 国际合作深度协同,标准化成为关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国界。各国之间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市场拓展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然而,由于各国在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国际合作面临诸多障碍。因此,加强国际标准化合作,共同制定和推广国际标准,成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关键。
二、目标设定: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2.1 提升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
《指南》明确提出,到2026年,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将持续提升。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将加强标准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推动标准制定与技术创新同步进行。通过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有效引导产业方向,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同时,标准的不断完善也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规范、有序的环境,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2 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
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等方面,《指南》提出了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的目标。这些标准将覆盖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生命周期和各个环节,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型训练与优化、算法评估与验证、系统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通过制定这些标准,可以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生产、测试和应用等环节,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3 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
为了确保标准得到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指南》还提出了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的目标。这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标准的宣贯和实施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企业对标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服务活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确保标准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实施。
2.4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指南》提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的目标,旨在推动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进程;同时,积极推广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标准和技术成果,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实施路径:系统谋划,分步推进
3.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体系框架
为了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指南》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体系框架。这包括明确标准制定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制定详细的标准制定计划和时间表;建立健全标准复审机制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确保标准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3.2 强化标准制定,提升标准质量
标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其实施效果和应用价值。《指南》要求加强标准制定工作,提升标准质量。这包括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力量组建标准制定团队;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调研和论证工作;注重与国际接轨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确保标准的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同时,《指南》还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支持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开展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
3.3 推动标准实施,发挥标准作用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指南》要求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励等多种方式推动标准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实施。这包括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加强标准与认证、检测等工作的衔接和配合;支持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等开展标准宣贯和培训活动;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服务活动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确保标准在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指南》要求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与合作。这包括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广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标准和技术成果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促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四、挑战与机遇:共筑人工智能标准化新生态
4.1 面临的挑战
在推进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更新速度快、应用场景复杂多样等特点,使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其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存在差异,给国际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最后,部分企业对标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影响了标准的实施效果和应用价值。
4.2 把握的机遇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带来的巨大机遇。首先,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可以规范市场秩序、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与发展。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促进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形成统一的技术生态体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五、结语:标准化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的出台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制定、提升标准质量;推动标准实施、发挥标准作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进程;为我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