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生涯开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夏元吉因精通《诗经》,由湖广乡荐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虽未中举,但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进入太学(即国子监),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官位: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夏原吉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理财才能,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历任户部主事、户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至户部尚书,主管户部长达29年之久,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当时国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财政困难、水利灾害频繁、徭役繁重等问题,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国理政能力,辅佐朱棣开创永乐盛世。。
冷知识:夏元吉是中国历史上主管户部时间最长的,如果说明太祖朱元璋背后的女人是马皇后,那么背后的男人必有夏元吉一席之地;如果说明明成祖朱棣背后的女人徐皇后,那么背后的男人必有夏元吉一席之地。
夏元吉
夏元吉提出的治国建议,得到广泛实施,有效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并提升了国家财政的稳定性:
- 赋税和徭役制度的改革:简化赋税征收流程,减轻民众纳税的繁琐程序。调整徭役制度,使其更加公平合理,减少民众的不公平感。提出具体的赋税减免措施,对受灾地区和贫困家庭进行税赋减免。
- 财政管理的优化:推行屯田种养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和财政收入。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员,降低行政成本。清理仓库货场,减少财政浪费,提高财政使用效率。
- 国家治理的改善:提出一系列便民措施,如改善交通、加强水利建设等,以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法律体系,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提倡节俭和廉洁,树立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 特定政策和活动的支持:在修建北京城和迁都北京的过程中,提出合理的财政规划和资金使用方案。支持疏通大运河等重大工程,确保国家交通的畅通和经济的繁荣。在对外征战中,提供有效的财政支持和后勤保障,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
是不是感觉如今的很多国家政策,都是依据前人栽树的启发。。
细说夏元吉的历史线:
建文帝时期:夏元吉在建文帝时期任户部右侍郎,政治清明,百姓悦服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夏元吉被提拔为户部尚书,成为财政工作的核心人物。他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明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
永乐初年(1403年):面对苏州、松江地区的严重水患,夏元吉奉命主持治水。他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疏浚工程,成功根治了水患,使得财赋重地重现生机。
永乐元年至永乐中期:朱棣进行大规模建设项目,如北伐、下西洋、迁都北京等,造成巨大财政压力。夏元吉精打细算,保证了每个项目的钱粮到位,并提出了节约和合理调度的建议。
永乐十九年(1421年):夏元吉反对朱棣新一轮北伐,提出“不要出兵”的建议,指出连年出兵已使军马储备损失严重,加上灾荒不断,国家财政内外交困。
仁宗登基后:夏元吉建议赈济饥民,减省赋役,暂停永乐时期的烧钱工程,如下西洋等,以恢复经济和改善“仓储无积”的局面。
仁宣之治:夏元吉在仁宗、宣宗两朝,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的建议对于稳定政局、实现由乱到治起到重大贡献。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逝后,宣宗继位,夏元吉在朱高煦叛乱时,提出迅速平叛的建议,宣宗采纳其建议,成功平定叛乱。
宣德年间:夏元吉提出改革钞法弊端,减少宝钞的发行,拓宽宝钞的流通渠道,使宝钞保值。
宣德五年(1430年):夏元吉病逝,他身为总揽帝国财政大权二十多年的大臣,经手的钱财数不胜数,却过着清廉的生活
历史人物评价:
明太祖朱元璋:“夏某端厚君子。”
明成祖朱棣:“夏某,太祖高皇帝养成贤德之士,尔群臣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夏某,君子中君子也。”
明仁宗朱高炽:“夏某朕之股肱,四夷所仰。”
明宣宗朱瞻基:“此朕擎天柱也,天下付若等,朕高枕无忧矣。”
解缙:“有德有量,不远小人。”
姚广孝:“夏某温而不宠,威而不猛,古之遗爱也。”
《明史》对赞夏原吉为“股肱之任”、“蔚为宗臣”,称他的一生可“树人 之效”;并以《尚书》中的话来赞誉夏原吉,即“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
这么强的历史人物,如果放到如今,是否能力挽狂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