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平均负载(Load Average)
CPU上下文切换
进程上下文切换
线程上下文切换
中断上下文切换
中断
硬中断
软中断
CPU使用率
性能分析工具
平均负载(Load Average)
平均负载?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既熟悉又陌生,我们每天的工作中,也都会提到这个词,但你真正理解它背后的含义吗?如果你们团队来了一个实习生,他揪住你不放,你能给他讲清楚什么是平均负载吗?
我猜一定有人会说,平均负载不就是单位时间内的 CPU 使用率吗?下面的0.01,就代表CPU使用率是1%。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方便的话,可以通过执行man uptime命令,来了解平均负载的详细解释。
简单的来说平均负载是指在特定时间间隔内,系统中处于可运行状态(即正在运行或等待CPU资源的进程)和不可中断状态(如等待I/O完成的进程)的平均进程数。它反映了系统的工作量,是衡量系统繁忙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例:
想象一下,你经营一家小餐馆,平均负载就像是餐馆里等待和服务中的顾客数量。如果1分钟内平均有10位顾客在点餐或用餐,5分钟内平均有15位,而15分钟内平均有20位,这说明餐馆越来越忙。如果服务员(可以类比为CPU)数量有限,长时间高负载可能会导致顾客等待时间增加,也就是系统响应变慢。
在Linux中,可以通过top
、uptime
或vmstat
等命令查看平均负载。通常,平均负载以1分钟、5分钟和15分钟内的平均值来表示,帮助管理员判断系统的短期和长期负载情况。
CPU上下文切换
我们都知道,Linux 是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它支持远大于 CPU 数量的任务同时运行。当然,这些任务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在同时运行,而是因为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 CPU 轮流分配给它们,造成多任务同时运行的错觉。
而在每个任务运行前,CPU 都需要知道任务从哪里加载、又从哪里开始运行,也就是说,需要系统事先帮它设置好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PC)。
- CPU 寄存器:CPU 内置的容量小、但速度极快的内存;
- 程序计数器:用来存储 CPU 正在执行的指令位置或者即将执行的下一条指令位置;
两者构成了 CPU 在运行任何任务前,必须的依赖环境,因此也被叫做 CPU 上下文。
知道了什么是 CPU 上下文,我想你也很容易理解 CPU 上下文切换。CPU 上下文切换,就是先把前一个任务的 CPU 上下文(也就是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保存起来,然后加载新任务的上下文到这些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最后再跳转到程序计数器所指的新位置,运行新任务。
而这些保存下来的上下文,会存储在系统内核中,并在任务重新调度执行时再次加载进来。这样就能保证任务原来的状态不受影响,让任务看起来还是连续运行。
我猜肯定会有人说,CPU 上下文切换无非就是更新了 CPU 寄存器的值嘛,但这些寄存器,本身就是为了快速运行任务而设计的,为什么会影响系统的 CPU 性能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操作系统管理的这些“任务”到底是什么呢?
也许你会说,任务就是进程,或者说任务就是线程。是的,进程和线程正是最常见的任务。但是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任务呢?
不要忘了,硬件通过触发信号,会导致中断处理程序的调用,也是一种常见的任务。
所以,根据任务的不同,CPU 的上下文切换就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场景,也就是进程上下文切换、线程上下文切换以及中断上下文切换。
进程上下文切换
Linux 按照特权等级,把进程的运行空间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分别对应着下图中, CPU 特权等级的 Ring 0 和 Ring 3。
-
内核空间(Ring 0)具有最高权限,可以直接访问所有资源;
-
用户空间(Ring 3)只能访问受限资源,不能直接访问内存等硬件设备,必须通过系统调用陷入到内核中,才能访问这些特权资源。
换个角度看,也就是说,进程既可以在用户空间运行,又可以在内核空间中运行。进程在用户空间运行时,被称为进程的用户态,而陷入内核空间的时候,被称为进程的内核态。
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转变,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比如,当我们查看文件内容时,就需要多次系统调用来完成:首先调用 open() 打开文件,然后调用 read() 读取文件内容,并调用 write() 将内容写到标准输出,最后再调用 close() 关闭文件。
那么,系统调用的过程有没有发生 CPU 上下文的切换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CPU 寄存器里原来用户态的指令位置,需要先保存起来。接着,为了执行内核态代码,CPU 寄存器需要更新为内核态指令的新位置。最后才是跳转到内核态运行内核任务。
而系统调用结束后,CPU寄存器需要恢复原来保存的用户态,然后再切换到用户空间,继续运行进程。所以,一次系统调用的过程,其实是发生了两次 CPU 上下文切换。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系统调用过程中,并不会涉及到虚拟内存等进程用户态的资源,也不会切换进程。这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进程上下文切换是不一样的:
-
进程上下文切换,是指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运行。
-
而系统调用过程中一直是同一个进程在运行。
所以,系统调用过程通常称为特权模式切换,而不是上下文切换。但实际上,系统调用过程中,CPU 的上下文切换还是无法避免的。
那么,进程上下文切换跟系统调用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你需要知道,进程是由内核来管理和调度的,进程的切换只能发生在内核态。所以,进程的上下文不仅包括了虚拟内存、栈、全局变量等用户空间的资源,还包括了内核堆栈、寄存器等内核空间的状态。
因此,进程的上下文切换就比系统调用时多了一步:在保存当前进程的内核状态和CPU寄存器之前,需要先把该进程的虚拟内存、栈等保存下来;而加载了下一进程的内核态后,还需要刷新进程的虚拟内存和用户栈。
如下图所示,保存上下文和恢复上下文的过程并不是“免费”的,需要内核在 CPU 上运行才能完成。
根据Tsuna 的测试报告,每次上下文切换都需要几十纳秒到数微秒的 CPU 时间。这个时间还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在进程上下文切换次数较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 CPU 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寄存器、内核栈以及虚拟内存等资源的保存和恢复上,进而大大缩短了真正运行进程的时间。这也正是上一节中我们所讲的,导致平均负载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我们知道, Linux 通过 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来管理虚拟内存到物理内存的映射关系。当虚拟内存更新后,TLB 也需要刷新,内存的访问也会随之变慢。特别是在多处理器系统上,缓存是被多个处理器共享的,刷新缓存不仅会影响当前处理器的进程,还会影响共享缓存的其他处理器的进程。
知道了进程上下文切换潜在的性能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究竟什么时候会切换进程上下文。
显然,进程切换时才需要切换上下文,换句话说,只有在进程调度的时候,才需要切换上下文。Linux 为每个 CPU 都维护了一个就绪队列,将活跃进程(即正在运行和正在等待CPU的进程)按照优先级和等待 CPU 的时间排序,然后选择最需要 CPU 的进程,也就是优先级最高和等待CPU时间最长的进程来运行。
那么,进程在什么时候才会被调度到 CPU 上运行呢?
最容易想到的一个时机,就是进程执行完终止了,它之前使用的CPU会释放出来,这个时候再从就绪队列里,拿一个新的进程过来运行。其实还有很多其他场景,也会触发进程调度,在这里我给你逐个梳理下。
其一,为了保证所有进程可以得到公平调度,CPU时间被划分为一段段的时间片,这些时间片再被轮流分配给各个进程。这样,当某个进程的时间片耗尽了,就会被系统挂起,切换到其它正在等待 CPU 的进程运行。
其二,进程在系统资源不足(比如内存不足)时,要等到资源满足后才可以运行,这个时候进程也会被挂起,并由系统调度其他进程运行。
其三,当进程通过睡眠函数 sleep 这样的方法将自己主动挂起时,自然也会重新调度。
其四,当有优先级更高的进程运行时,为了保证高优先级进程的运行,当前进程会被挂起,由高优先级进程来运行。
最后一个,发生硬件中断时,CPU上的进程会被中断挂起,转而执行内核中的中断服务程序。
了解这几个场景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一旦出现上下文切换的性能问题,它们就是幕后凶手。
线程上下文切换
说完了进程的上下文切换,我们再来看看线程相关的问题。
线程与进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而进程则是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说白了,所谓内核中的任务调度,实际上的调度对象是线程;而进程只是给线程提供了虚拟内存、全局变量等资源。所以,对于线程和进程,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
当进程只有一个线程时,可以认为进程就等于线程。
-
当进程拥有多个线程时,这些线程会共享相同的虚拟内存和全局变量等资源。这些资源在上下文切换时是不需要修改的。
-
另外,线程也有自己的私有数据,比如栈和寄存器等,这些在上下文切换时也是需要保存的。
这么一来,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其实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 前后两个线程属于不同进程。此时,因为资源不共享,所以切换过程就跟进程上下文切换是一样。
第二种,前后两个线程属于同一个进程。此时,因为虚拟内存是共享的,所以在切换时,虚拟内存这些资源就保持不动,只需要切换线程的私有数据、寄存器等不共享的数据。
到这里你应该也发现了,虽然同为上下文切换,但同进程内的线程切换,要比多进程间的切换消耗更少的资源,而这,也正是多线程代替多进程的一个优势。
中断上下文切换
除了前面两种上下文切换,还有一个场景也会切换 CPU 上下文,那就是中断。
为了快速响应硬件的事件,中断处理会打断进程的正常调度和执行,转而调用中断处理程序,响应设备事件。而在打断其他进程时,就需要将进程当前的状态保存下来,这样在中断结束后,进程仍然可以从原来的状态恢复运行。
跟进程上下文不同,中断上下文切换并不涉及到进程的用户态。所以,即便中断过程打断了一个正处在用户态的进程,也不需要保存和恢复这个进程的虚拟内存、全局变量等用户态资源。中断上下文,其实只包括内核态中断服务程序执行所必需的状态,包括CPU 寄存器、内核堆栈、硬件中断参数等。
对同一个 CPU 来说,中断处理比进程拥有更高的优先级,所以中断上下文切换并不会与进程上下文切换同时发生。同样道理,由于中断会打断正常进程的调度和执行,所以大部分中断处理程序都短小精悍,以便尽可能快的执行结束。
另外,跟进程上下文切换一样,中断上下文切换也需要消耗CPU,切换次数过多也会耗费大量的 CPU,甚至严重降低系统的整体性能。所以,当你发现中断次数过多时,就需要注意去排查它是否会给你的系统带来严重的性能问题。
中断
在计算机科学中,中断是一种机制,它允许硬件设备或软件在特定事件发生时打断CPU(中央处理器)当前正在进行的任务
硬中断
硬中断是由外部硬件设备(如键盘、网络适配器)产生的信号,用于通知CPU有紧急事件需要处理。当CPU接收到硬中断时,它会暂停当前执行的任务,保存当前上下文,然后跳转到中断处理程序执行。处理完中断后,CPU会恢复之前保存的上下文,继续执行被打断的任务。硬中断确保了系统能够及时响应外部事件。
例:
还是这家餐馆,门口有一个自动门铃,每当有新顾客进来,门铃就会响(硬中断),告诉服务员“有新顾客来了,需要接待”。这时,服务员无论在做什么,都会停下手中的活,先去迎接新顾客,安排座位,然后再回到原来的工作。硬中断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能让CPU暂停当前任务,优先处理紧急的外部事件。
软中断
软中断,也称为软件中断或系统调用中断,是由当前正在运行的进程主动发起的,用于请求内核服务,如I/O操作、内存分配等。与硬中断不同,软中断不是由硬件直接触发,而是通过执行特定指令(如系统调用)来间接请求。软中断的处理通常在进程上下文中进行,可以在进程运行时延迟执行,不会直接打断CPU的正常流程,而是排队等待处理,通常在进程时间片用完或者显式yield时处理。
例:
想象顾客在用餐过程中需要加饮料,他们不需要按门铃,而是直接向服务员招手示意(软中断)。服务员会在完成当前手上不太紧急的事情(比如清理桌面)后,或者在适当的时机(比如等待厨师上菜的空档),再去给顾客加饮料。软中断就是在CPU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标记需要处理的一些内部任务,等待合适时机再进行处理,而不是立即打断当前工作。
CPU使用率
CPU 使用率,就是除了空闲时间外的其他时间占总 CPU 时间的百分比
开机以来的 CPU 使用率计算公式
某段时间内的平均 CPU 使用率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