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渴求陪伴,仅有4.6%的人认为自己的陪伴需求都被满足了,剩下大部分人群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交困境。
“陪伴”有多个层次。最狭义的“陪伴”是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但稍微放宽一些,宠物甚至植物、家具也会让我们有“得到了陪伴”的感觉。但“作为人”和“作为物”这两类“陪伴”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会期待对方具有“人格”与“性格”,期望对方可以理解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期望可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联系。但反过来,这种陪伴的付出和压力也很大:我们需要考虑对方的想法,需要为对方共情和担忧,也要承担感情破裂的后果。有些时候,因为要顾忌身份与社会压力,我们甚至只能维护表面的关系,反而难以真正坦露出自己真正的想法。48%的用户曾因担心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别人的心情,而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
说到AI陪伴的场景,AI男女朋友,包括虚拟男友/女友、虚拟故事角色、AI虚拟偶像比较火热,也是我们喜欢去聊、去互动的角色,并且可以随时随地与它吐露心声。
(图片来自:网易云信)
如果对方只是宠物或者树洞,我们就没有身份与社交压力,也不会期望被理解,更不期望感情连接。但反过来我们的需求是追求享乐与放松,需要时刻的回应。从另一个角度,这种“陪伴”更像是一种“内容”的娱乐行为。
从当前AI的技术发展阶段来看,“AI成为人”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作为人”不仅仅要求可以对话,更要求有记忆、有逻辑、有感情,以及还需要有匹配的声音、容貌、甚至是动作、触觉……“AI成为人”是一件庞大的系统工程,且有很多技术点仍然需要很多研发,因此3-5年内很难看的到能够接近的产品。
于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AI主要是以“作为物”的方式来提供陪伴,而这种陪伴一定是与内容纠缠不清的。但一旦我们抛弃了“让AI成为人”的念头,其实AI在成为一个“更有趣的物品”上是具有很多优势的。我们在问卷中看到,作为“AI陪伴”最重要的三个功能“保护用户隐私”、“多样的实时互动方式”、“情绪感知和回应”都是AI与真人对比的长板。(内容摘自:腾讯研究所)
以及,如果说“互动”是“陪伴”最核心的方式,那么作为物的AI在提供“互动”的角度其实有比人更有优势。(内容摘自:腾讯研究所)
可见,实时互动是占比最高的,情感价值也是排行前列。
今天分享内容就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