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1. 对服务进行拆分后,物理上是隔离的,数据上也是隔离的,如何进行不同服务之间进行访问呢?
2.前端是怎么样向后端发送请求的?
通过http请求,通过url,请求的方法来实现。
对于不同后端的不同的服务,我们也可以通过Spring 给我们提供的RestTemplate工具来解决,可以方便的实现Http请求的发送
关于RestTemplate的使用:
(1)注册RestTemplate到Spring容器中
@Bean
public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return new RestTemplate();
}
(2)发送远程调用
public <T> ResponseEntity<T> exchange(String url, //请求路径 "http://localhost:8080/item?id={id}"HttpMethod method, //请求方式 HttpMethod.GET@Nullable HttpEntity<?> requsetEntity,//请求实体,可以为空Class<T> responseType,//返回值类型 User.classMap<String,?> UriVariables //请求常数 Map.of("id","1"))
为什么在项目开发中不推荐使用@Autowired,而是使用构造函数,添加final,再使用@RequiredArgsConstructor?
原因:使用构造函数注入时,可以将依赖项声明为
final
,这意味着这些依赖项在对象创建后不可更改,从而提高了对象的不可变性。这使得依赖关系更加明确,避免了在运行时出现NullPointerException
的风险。
利用RestTemplate发送http请求与前端ajax发送请求非常相似,都包含四部分信息:
-
① 请求方式
-
② 请求路径
-
③ 请求参数
-
④ 返回值类型
例子:
// 2.1.利用RestTemplate发起http请求,得到http的响应ResponseEntity<List<ItemDTO>> response = restTemplate.exchange("http://localhost:8081/items?ids={ids}",HttpMethod.GET,null,new ParameterizedTypeReference<List<ItemDTO>>() {},Map.of("ids", CollUtil.join(itemIds, ",")));// 2.2.解析响应if(!response.getStatusCode().is2xxSuccessful()){// 查询失败,直接结束return;}
不使用RestTemplate的原因
缺点:服务的调用者不知道服务提供者的地址,如果有集群,实现不了负载均衡
服务拆分之后,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跨微服务的业务,此时微服务之间就需要进行远程调用。微服务之间的远程调用被称为RPC,即远程过程调用。RPC的实现方式有很多,比如:
-
基于Http协议
-
基于Dubbo协议
注册中心原理:
三个角色
注册中心
提供者:(1)注册服务信息 心跳机制
调用者:(1)订阅信息 推送变更
Nacos注册中心
目前开源的注册中心框架有很多,国内比较常见的有:
-
Eureka:Netflix公司出品,目前被集成在SpringCloud当中,一般用于Java应用
-
Nacos:Alibaba公司出品,目前被集成在SpringCloudAlibaba中,一般用于Java应用
-
Consul:HashiCorp公司出品,目前集成在SpringCloud中,不限制微服务语言
以上几种注册中心都遵循SpringCloud中的API规范,因此在业务开发使用上没有太大差异。由于Nacos是国内产品,中文文档比较丰富,而且同时具备配置管理功能(后面会学习),因此在国内使用较多,课堂中我们会Nacos为例来学习。
使用nocos的过程
(1)在pom文件中导入依赖
<!--nacos 服务注册发现-->
<dependency><groupId>com.alibaba.cloud</groupId><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discovery</artifactId>
</dependency>
(2) 在yml文件中添加nacos地址配置:
spring:cloud:nacos:server-addr: 虚拟机地址:8848
启动服务在 http://你的虚拟机地址:8848/nacos/ 访问
服务注册成功。
调用服务
常见的负载均衡算法有:
-
随机
-
轮询
-
IP的hash
-
最近最少访问
-
...
这里我们可以选择最简单的随机负载均衡。
另外,服务发现需要用到一个工具,DiscoveryClient,SpringCloud已经帮我们自动装配,我们可以直接注入使用:
(1)使用@RequiredArgsConstructor注释对final的对象进行构造
(2)通过DiscoveryClient发现服务实例列表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对原来的远程调用做修改了,之前调用时我们需要写死服务提供者的IP和端口:
但现在不需要了,我们通过DiscoveryClient发现服务实例列表,然后通过负载均衡算法,选择一个实例去调用:
OpenFeign
我们利用Nacos实现了服务的治理,利用RestTemplate实现了服务的远程调用。但是远程调用的代码太复杂了。
其实远程调用的关键点就在于四个:
-
请求方式
-
请求路径
-
请求参数
-
返回值类型
所以,OpenFeign就利用SpringMVC的相关注解来声明上述4个参数,然后基于动态代理帮我们生成远程调用的代码,而无需我们手动再编写,非常方便。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个快速入门的案例来体验一下OpenFeign的便捷吧。
OpneFigen的使用过程
(1)引入依赖和loadBalancer依赖
<!--openFeign--><dependency><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openfeign</artifactId></dependency><!--负载均衡器--><dependency><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loadbalancer</artifactId></dependency>
(2)启动OpenFeign
在启动类中使用:@EableFeignClients
(3)编写OpenFegin的客户端
package com.hmall.cart.client;import com.hmall.cart.domain.dto.ItemDTO;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loud.openfeign.FeignClient;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Param;import java.util.List;@FeignClient("item-service")
public interface ItemClient {@GetMapping("/items")List<ItemDTO> queryItemByIds(@RequestParam("ids") Collection<Long> ids);
}
这里只需要声明接口,无需实现方法。接口中的几个关键信息:
-
@FeignClient("item-service")
:声明服务名称 -
@GetMapping
:声明请求方式 -
@GetMapping("/items")
:声明请求路径 -
@RequestParam("ids") Collection<Long> ids
:声明请求参数 -
List<ItemDTO>
:返回值类型
(4)使用FeignClient
feign替我们完成了服务拉取、负载均衡、发送http请求的所有工作,是不是看起来优雅多了。
而且,这里我们不再需要RestTemplate了,还省去了RestTemplate的注册。
连接池
Feign底层发起http请求,依赖于其它的框架。其底层支持的http客户端实现包括:
-
HttpURLConnection:默认实现,不支持连接池
-
Apache HttpClient :支持连接池
-
OKHttp:支持连接池
因此我们通常会使用带有连接池的客户端来代替默认的HttpURLConnection。比如,我们使用OK Http.
连接池的使用
(1)在pom.xml中引入依赖
<!--OK http 的依赖 -->
<dependency><groupId>io.github.openfeign</groupId><artifactId>feign-okhttp</artifactId>
</dependency>
(2)开启连接池
在cart-service
的application.yml
配置文件中开启Feign的连接池功能:
feign:okhttp:enabled: true # 开启OKHttp功能
重启服务,连接池就生效了。
日志配置
OpenFeign只会在FeignClient所在包的日志级别为DEBUG时,才会输出日志。而且其日志级别有4级:
-
NONE:不记录任何日志信息,这是默认值。
-
BASIC:仅记录请求的方法,URL以及响应状态码和执行时间
-
HEADERS:在BASIC的基础上,额外记录了请求和响应的头信息
-
FULL:记录所有请求和响应的明细,包括头信息、请求体、元数据。
Feign默认的日志级别就是NONE,所以默认我们看不到请求日志。
使用步骤:
(1)创建一个配置类,定义Feign的日志级别:
package com.hmall.api.config;import feign.Logg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Bean;public class DefaultFeignConfig {@Beanpublic Logger.Level feignLogLevel(){return Logger.Level.FULL;}
}
(2)让日志级别生效,还需要配置这个类
@EnableFeignClients(defaultConfiguration = DefaultFeignConfig.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