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FM基本原理
RFM是三个单词的缩写:
最近一次消费时间(Recency),取数的时候一般取最近一次消费记录到当前时间的间隔,比如:7天、30天、90天未到店消费;直观上,一个用户太久不到店消费,肯定是有问题,得做点什么事情,很多公司的用户唤醒机制都是基于这个制定的。
一定时间内消费频率(Frequency),取数时,一般是取一个时间段内用户消费频率。比如:一年内有多少个月消费,一个月内有多少天到店等等;直观上,用户消费频率越高越忠诚;很多公司的用户激励机制都是基于这个制定的,买了一次还想让人家买第二次。
一定时间内累计消费金额(Monetary),取数时,一般是取一个时间段内用户消费金额,比如:一年内有多少消费金额;直观上,用户买的越多价值就越大;很多公司的VIP机制是基于这个指定的,满10000银卡,满20000金卡一类。
频次和金额本身可以做一个二分类矩阵,也非常好用(如左图〉。
特别是,这个二分类和用户注册时间、用户参与活动頻率、参与活动金额占比再结合,能有更多解读。比如:国货用户如果大比例是利用促销国货,就得调整促销商品或者奖励力度,比如边缘用户是新人多还是老人多,业务含义也不同。RPn不是唯一 的定势,完全可以研发出FMR(register time) FMR(promotion) 等模型。
所以,即使单独看这三个维度,都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也有把三个维度交叉起来看的(如下图):
最典型的就是生鲜,人天天都要吃饭,7天不吃可能就有问题;普通的快消品零售可能取30天,类似服装百货零售可能取90天;当然,更多的做法是按月取,比如R按月取,F、M算最近一年内的数值——这样做单纯是因为比较方便理解而已。
RFM本质上是一种用三个分类维度,找判断标准方法;通过三个维度的组合计算,能判定出用户的好坏,然后采取对应措施。
RFM的真正意义在于:这是一种从交易数据反推用户价值的方法,因此可行性非常高!
要知道:做数据分析的最大瓶颈是数据采集,而只要是个正常企业,交易数据是肯定有的;因此只要企业建立了用户ID统一认证机制,就能将用户ID与交易数据关联起来,就能用RFM来分析用户了;即使没有埋点、没有网站、没有基础信息也能做,简直是方便好用的神器。
二、RFM的最大短板
RFM最大的短板,在于用户ID统一认证;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在相当多的企业里非常难实现。
比如你去超市、连锁店、门店买东西,往往收银小妹会机械的问一句:有会员卡吗?如果回答没有,她也放你过去了;导致的结果,是线下门店的订单,一般有70%-90%无法关联到用户ID;进而导致整个用户数据是严重缺失的,直接套RFM很容易误判用户行为。
至于用户一人多张会员卡轮流薅羊毛,多个用户共同一张VIP卡拿最大折扣,店员自己用亲戚的卡把无ID订单的羊毛给薅了之类的事,更是层出不穷;而且在实体企业、互联网企业都普遍存在。
所以做RFM模型的时候,如果你真看到111类用户,别高兴太早,十有八九是有问题的;现在的企业往往在天猫、京东、自有微商城、有赞等几个平台同时运作,更加大了统一认证的难度;如果没有规划好,很容易陷入无穷无尽的补贴大坑。
三、RFM的深层问题
即使做好了用户ID统一认证,RFM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让我们回顾一下,RFM模型的三个基本假设:
- R:用户离得越久就越有流失风险
- F:用户频次越高越忠诚
- M:用户买的越多越有价值
反问一句:这三个假设成立吗?
如果不结合具体行业、具体产品、具体活动来看,似乎是成立的;但是一旦具体讨论就会发现:很多场景不满足这三个假设;因此:单纯讲RFM,不结合产品、活动,是很容易出BUG的。
R:用户离得越久就越有流失风险
- 如果是服装这种季节性消费,用户间隔2-3个月是很正常;
- 如果是手机、平板这种新品驱动产品,间隔时间基本跟着产品更新周期走;
- 如果是家居、住房、汽车这种大件耐用品,R就没啥意义,用户一辈子就买2次;
- 如果是预付费,后刷卡的模式,R就不存在了,需要用核销数据代替。
所以R不见得就代表着用户有流失风险,特别是现在有了埋点数据以后,用户互动行为更能说明问题。
F:用户频次越高越忠诚
- 如果用户消费是事件驱动的,比如赛事、节假日、生日、周末;
- 如果用户消费是活动驱动的,比如啥时候有优惠啥时候买;
- 如果用户消费是固定模式的,比如买药的用量就是30天。
以上情况都会导致F的数值不固定,可能是随机产生的,也可能是人为操纵的。
很多企业僵硬地执行RFM模型,往往会定一个固定的F值,比如促使用户买4次,因为数据上看买了4次以上的用户就很忠诚;结果就是引发用户人为拆单,最后F值做上去了,利润掉下来了。
M: 用户买的越多越有价值
- 如果用户是图便宜,趁有折扣的时候囤货呢?
- 如果用户买了一堆,已经吃腻了、用够了呢?
- 如果用户买的是耐用品,买完这一单就等十几二十年呢?
- 如果用户消费本身有生命周期,比如母婴,游戏,已经到了生命周期末尾呢?
很多情况下,用户过去买的多,不代表未来买的多,这两者不划等号;因此真看到011、001、101的客人,别急着派券,整明白到底出了啥问题才是关键。
除了单独维度的问题外,三个维度连起来看,也容易出问题;因为很多公司的用户结构不是金字塔形,而是埃菲尔铁塔型——底部聚集了太多的不活跃用户,且不活跃用户大多只有1单,或者只有几次登录便流失;因此RFM真按八分类化出来,可能000的用户比例特别多。
这意味着现有存活的用户,可能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现有的111不是000的未来;要更深层次地分析为啥会沉淀大量不活跃用户,甚至从根上改变流程,才能解决问题;真按照RFM生搬硬套。可能就把业务带到死胡同里了。
四、RFM的典型乱用
RFM本身并没有错,在数据匮乏(特别是缺少埋点数据)的情况下,用RFM比不用RFM好太多了。
RFM的三个维度,每一个都很好用;RFM的整体架构,也适合用于评估用户经营的整体质量。
错的是生搬硬套RFM,不做深入分析;错的是看到买了大单的就叫爸爸,看到用户不买就急着发券的无脑做法;一味派券不但严重透支营销成本,更会培养出更多薅羊毛用户,破坏了正常经营,只为了RFM的数值好看。
特别是网上文章、网课最喜欢教的:按RFM,每个拆分成5段,分成5*5*5=125类,然后再用K均值聚类聚成5-8类的做法,更是大错特错。
- 经过K均值聚类以后,连RFM原有的含义清晰的优点都没有了,到底这8类咋解读,非常混乱。
- 这样做没有考虑数据滚动更新,过了一周或者一个月,RFM指标都变了呀!难道你还天天把全量用户拿出来聚类吗。
- k均值聚类不是一个稳定的分类方法,无监督的分类更适合做探索性分析;隔了一周,一个用户被分成完全不同的两类,这会让市场营销、运营策划执行政策的时候非常抓狂:一天一个样,到底要推什么!
五、如何让RFM更有用
综合RFM失效的场景,可以看出:季节性、商品特征、促销活动、节假日事件、用户生命周期,这五大要素,都会影响到用户的行为;因此不局限于RFM,深入研究用户场景非常关键。
注意,这五大要素研究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难。比如很多商品有内在的关联性,只要熟悉业务就能整明白;比如季节性、节假日事件,本质上都和时间有关;因此,对用户登录、消费的时间打上标签,就能进行分析(如下图)。
促销活动也是同理,促销活动可以直接从订单识别出来,因此也很容易给用户贴上——促销敏感型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