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好事多磨 -- TCP网络连接Ⅱ

前言

第4章节通过回声服务示例讲解了TCP服务器端/客户端的实现方法。但这仅是从编程角度的学习,我们尚未详细讨论TCP的工作原理。因此,将详细讲解TCP中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将给出第4章节客户端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回声客户端完美实现

第4章节分析过回声客户端存在的问题。如果大家不太理解,请复习第2章节的TCP传输特性和第4章节的内容哦。

1.回声服务器端没有问题,只有回声客户端有问题?

问题不在服务器端,而在客户端。但只看代码也许不太好理解,因为I/O中使用了相同的函数。先回顾一下回声服务器端的I/O相关代码,下面是echo_server.c的代码。

while((str_len = read(cInt_sock, message, BUF_SIZE)) != 0)write(clnt_sock, message, str_len);

接着回顾回声客户端代码,下面是echo_client.c的代码。

write(sock, message, strlen(message));
str_len = read(sock, message, BUF_SIZE - 1);

二者都在循环调用read或write函数。实际上之前的回声客户端将100%接收自己传输的数据,只不过接收数据时的单位有些问题。扩展客户端代码回顾范围,下面是echo_client.c中的代码:

while(1)
{fputs("Input message(Q to quit): ", stdout);fGets(message,BUF_SIZE,stdin);......write(sock, message, strlen(message));str_len = read(sock, message, BUF_SIZE - 1);message[str_len] = 0;pRintf("Message from server: %s",message);
}

大家现在理解了吧?回声客户端传输的是字符串,而且是通过调用write函数一次性发送的。
之后还调用一次read函数,期待着接收自己传输的字符串。这就是问题所在。

– “既然回声客户端会收到所有字符串数据,是否只需多等一会儿?过一段时间后再
调用read函数是否可以一次性读取所有字符串数据?” –
的确,过一段时间后即可接收,但需要等多久?要等10分钟吗?这不符合常理,理想的客户端应在收到字符串数据时立即读取并输出。

2.回声客户端问题解决方法

我们说的回声客户端问题实际上是初级程序员经常犯的错误,其实很容易解决,因为可以提前确定接收数据的大小。若之前传输了20字节长的字符串,则在接收时循环调用read函数读取20个字节即可。既然有了解决方法,接下来给出代码。

// hello_client2.c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sys/socket.h>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int main()
{int sock;char message[BUF_SIZE];int str_len, recv_len, recv_cnt;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r;if(argv != 3){printf("Usage : %s <IP> <port>\n", argv[0]);exit(1);}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0);if(sock == -1)error_handling("socket() error");memset(&serv_adr, 0, sizeof(serv_adr));serv_adr.sin_family = AF_INET;serv_a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argv[1]);serv_a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2]));if(connect(sock, (struct sockaddr*)&serv_adr, sizeof(serv_adr)) == -1)error_handling("connect() error!");elseputs("Connected......");while(1){fputs("Input message(Q to quit): ", stdout);fgets(message, BUF_SIZE, stdin);if(!strcmp(message, "q\n") || !strcmp(message, "Q\n"))break;str_len = write(sock, message, strlen(message));// 这里开始recv_len = 0;while(recv_len < str_len){recv_cnt = read(sock, &message[recv_len], BUF_SIZE - 1);if(recv_len == -1)error_handling("read() error!");recv_len += recv_cnt;}message[recv_len] = 0;// 这里结束printf("Message from server: %s, message");close(sock);return 0 ;
}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
{fputs(message, stderr);fputc('\n', stderr);exit(1);
}

以上代码第43~53行是变更及添加的部分。之前的示例仅调用1次read函数,上述示例为了接收所有传输数据而循环调用read函数。另外,代码第46行循环可以写成如下形式,可能这种方式更容易理解。

while(recv_len != str_len)
{...
}

接收的数据大小应和传输的相同,因此,recv_len中保存的值等于str_len中保存的值时,即可跳出while循环。也许各位认为这种循环写法更符合逻辑,但有可能引发无限循环。假设发生异常情况,读取数据过程中recv_len超过str_len,此时就无法退出循环。而如果while循环写成下面这种形式,则即使发生异常也不会陷入无限循环。

while(recv_len < str_len)
{...
}

写循环语句时应尽量降低因异常情况而陷人无限循环的可能。以上示例可以结合第4章的echo_server.c运行。大家已经非常熟悉运行结果。

二、如果问题不在于回声客户端:定义应用层协议

回声客户端可以提前知道接收的数据长度,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更多情况下这不太可能。既然如此,若无法预知接收数据长度时应如何收发数据?此时需要的就是应用层协议的定义。之前的回声服务器端/客户端中定义了如下协议。
– “收到Q就立即终止连接。” –
同样,收发数据过程中也需要定好规则(协议)以表示数据的边界,或提前告知收发数据的大小。服务器端/客户端实现过程中逐步定义的这些规则集合就是应用层协议。可以看出,应用层协议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存在,只不过是为特定程序的实现而制定的规则。
下面编写程序以体验应用层协议的定义过程。该程序中,服务器端从客户端获得多个数字和运算符信息。服务器端收到数字后对其进行加减乘运算,然后把结果传回客户端。例如,向服务器端传递3、5、9的同时请求加法运算,则客户端收到3+5+9的运算结果;若请求做乘法运算,则客户端收到3×5×9的运算结果。而如果向服务器端传递4、3、2的同时要求做减法,则客户端将收到4-3-2的运算结果,即第一个参数成为被减数。
大家根据以上要求思考下如何编写服务器端/客户端,细节部分可以自定义。我实现的程序运行结果如下。先给出服务器端运行结果。

三、计算器服务器端/客户端示例

大家尝试实现了吗?它在功能上没有特别之处,但若想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这些功能并非易事。特别是不熟悉C语言中的数组及指针应用的人,会在实现程序功能时吃苦头。因此,我希望通过本示例补充回声服务器端/客户端实现中未涉及的部分。如果可能,还是希望大家自已动手实现。若成功实现(而不是看源代码理解),有助于大家提升自信哦。
我编写程序前设计了如下应用层协议,但这只是为实现程序而设计的最低协议,实际的应用程序实现中需要的协议更详细、准确。
■ 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端后以1字节整数形式传递待算数字个数。
■ 客户端向服务器端传递的每个整数型数据占用4字节。
■ 传递整数型数据后接着传递运算符。运算符信息占用1字节。
■ 选择字符+、一、*之一传递。
■ 服务器端以4字节整数型向客户端传回运算结果。
■ 客户端得到运算结果后终止与服务器端的连接。
这种程度的协议相当于实现了一半程序,这也说明应用层协议设计在网络编程中的重要性。
只要设计好协议,实现就不会成为大问题。另外,之前也讲过,调用close函数将向对方传递EOF,请大家记住这一点并加以运用。接下来给出我实现的计算器客户端代码。实际上,与服务器端相比,客户端中有更多需要学习的内容。

// op_client.c#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sys/socket.h>
#define BUF_SIZE 1024
#define RLT_SIZE 4 // 10
#define OPSZ 4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int sock;char opmsg[BUF_SIZE]; // 17int result, opnd_cnt, i;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r;if(argc != 3){printf("Usage : %s <IP> <port>\n", argv[0]);exit(1);}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0);if(sock == -1)error_handling("socket() error");memset(&serv_adr, 0, sizeof(serv_adr));serv_adr.sin_family = AF_INET;serv_a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argv[1]);serv_a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2]));if(connect(sock, (struct sockaddr*)&serv_adr, sizeof(serv_adr)) == -1)error_handling("connect() error!");elseputs("Connected......");fputs("Operand count: ", stdout);scanf("%d", &opnd_cnt);// 33opmsg[0]=(char)opnd_cnt;for(i = 0; i < opnd_cnt; ++i) // 36{printf("Operand %d: ", i+1);scanf("%d", (int*)&opmsg[i*OPSZ+1]);} // 40fgetc(stdin);fputs("Operator: ", stdout);scanf("%c", &opmsg[opnd_cnt*OPSZ+1]);write(sock, opmsg, opnd_cnt*OPSZ+2);read(sock, &result, RLT_SIZE);printf("Operation result: %d \n", result);close(sock);return 0;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
{fputs(message, stderr);fputc('\n', stderr);exit(1);
}

第10、11行:将待算数字的字节数和运算结果的字节数设为常数。
第17行:为收发数据准备的内存空间,需要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收发,因此通过数组创建。
第40、41行:从程序用户的输入中得到待算数个数后,保存至数组opmsg。强制转换成char
类型,因为协议规定待算数个数应通过1字节整数型传递,因此不能超过1字
节整数型能够表示的范围。该示例中用的是有符号整数型,但待算数个数不
能是负数,因此使用无符号整数型更合理。
第43~47行:从程序用户的输入中得到待算整数,保存到数组opmsg。4字节int型数据要保存到char数组,因而转换成int指针类型。若不太理解此部分,应需要单独复习指针。
第48行:第43行中需输入字符,在此之前调用fgetc函数删掉缓冲中的字符n。
第50行:最后输入运算符信息,保存到opmsg数组。
第51行:调用write函数一次性传输opmsg数组中的运算相关信息。可以调用1次write函数进行传输,也可以分成多次调用。前面反复强调过,这是因为TCP中不存在数据边界。
第52行:保存服务器端传输的运算结果。待接收的数据长度为4字节,因此调用1次read函数即可接收。

客户端的实现到此结束,给出客户端向服务器端传输的数据结构示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图中可以看出,若想在同一数组中保存并传输多种数据类型,应把数组声明为char类型。而且需要额外做一些指针及数组运算。接下来给出服务器端代码。

// op_server.c#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sys/socket.h>
#define BUF_SIZE 1024
#define OPSZ 4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
int calculate(int opnum, int opnds[], char oprator);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int serv_sock, clnt_sock;char opinfo[BUF_SIZE];int result, opnd_cnt, i;int recv_cnt, recv_len;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r, clnt_adr;socklen_t clnt_adr_sz;if(argc != 2){printf("Usage : %s <port>\n", argv[0]);exit(1);}serv_sock = socket(PF_INET, SOCK_STREAM, 0);if (serv_sock)error_handling("socket() error");memset(&serv_adr, 0, sizeof(serv_adr));serv_adr.sin_family = AF_INET;serv_a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serv_adr.sin_port = htons(atoi(argv[1]));if(bind(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serv_adr, sizeof(serv_adr)) == -1)error_handling("bind() error");if(listen(serv_sock, 5) == -1)error_handling("listen() error");clnt_adr_sz = sizeof(clnt_adr);for (i = 0; i < 5; i++) // 42{opnd_cnt = 0;clnt_sock = accept(serv_sock, (struct sockaddr*)&clnt_adr, &clnt_adr_sz);read(clnt_sock, &opnd_cnt, 1); // 46recv_len = 0;while((opnd_cnt*OPSZ + 1) > recv_len){recv_cnt = read(clnt_sock, &opinfo[recv_len], BUF_SIZE - 1);recv_len += recv_cnt;}result = calculate(opnd_cnt, (int*)opinfo, opinfo[recv_len - 1]); // 54write(clnt_sock, (char*)&result, sizeof(result)); // 55close(clnt_sock);}close(serv_sock);return 0;
}int calculate(int opnum, int opnds[], char op)
{int result = opnds[0], i;switch(op){case '+':for(i = 1; i < opnum; ++i) result += opnds[i];break;case '-':for(i = 1; i < opnum; ++i) result -= opnds[i];break;case '*':for(i = 1; i < opnum; ++i) result *= opnds[i];break; }return result;
}void error_handling(char* message)
{fputs(message, stderr);fputc('\n', stderr);exit(1);
}

■ 第42行:为了接收5个客户端的连接请求而编写的for语句。
■ 第46行:首先接收待算数个数。
■ 第42~46行:根据第39行中的待算数个数接收待算数。
■ 第54行:调用calculate函数的同时传递待算数和运算符信息参数。
■ 第55行:向客户端传输calculate函数返回的运算结果。
对计算器服务器端/客户端的讲解到此结束,大叫可能略感困难,但思考一下应该就能理解。

三、TCP原理

本想在此结束TCP相关介绍,觉得会稍显仓促,所以补充讲解TCP的理论部分。本章节内容将成为日后理解套接字选项的基础,希望大家能够全部掌握。

1.TCP套接字中的I/O缓冲

如前所述,TCP套接字的数据收发无边界。服务器端即使调用1次write函数传输40字节的数据,客户端也有可能通过4次read函数调用每次读取10字节。但此处也有一些疑问,服务器端一次性传输了40字节,而客户端居然可以缓慢地分批接收。客户端接收10字节后,剩下的30字节在何处等候呢?是不是像飞机为等待着陆而在空中盘旋一样,剩下30字节也在网络中徘徊并等待接收呢?
实际上,write函数调用后并非立即传输数据,read函数调用后也并非马上接收数据。更准确地说,write函数调用瞬间,数据将移至输出缓冲;read函数调用瞬间,从输人缓冲读取数据。
调用write函数时,数据将移到输出缓冲,在适当的时候(不管是分别传送还是一次性传送)传向对方的输人缓冲。这时对方将调用read函数从输入缓冲读取数据。这些I/O缓冲特性可整理如下:
■ I/O缓冲在每个TCP套接字中单独存在。
■ I/O缓冲在创建套接字时自动生成。
■ 即使关闭套接字也会继续传递输出缓冲中遗留的数据。
■ 关闭套接字将丢失输人缓冲中的数据。
那么,下面这种情况会引发什么事情?理解了I/O缓冲后,各位应该可以猜出其流程:
– “客户端输入缓冲为50字节,而服务器端传输了100字节。” –
这的确是个问题。输人缓冲只有50字节,却收到了100字节的数据。可以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 “填满输入缓冲前迅速调用read函数读取数据,这样会腾出一部分空间,问题就解决了。” –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小玩笑,相信大家不会当真,那么马上给出结论:
– “不会发生超过输入缓冲大小的数据传输。” –
也就是说,根本不会发生这类问题,因为TCP会控制数据流。TCP中有滑动窗口(Sliding Window)协议,用对话方式呈现如下:
■ 套接字A:“你好,最多可以向我传递50字节。”
■ 套接字B:“OK!”
■ 套接字A:“我腾出了20字节的空间,最多可以收70字节。”
■ 套接字B:“OK!”
数据收发也是如此,因此TCP中不会因为缓冲溢出而丢失数据。
(write函数和Windows的send函数并不会在完成向对方主机的数据传输时
返回,而是在数据移到输出缓冲时。但TCP会保证对输出缓冲数据的传输,
所以说write函数在数据传输完成时返回。要准确理解这句话。)

2.TCP内部工作原理1:与对方套接字的连接

TCP套接字从创建到消失所经过程分为如下3步。
■ 与对方套接字建立连接。
■ 与对方套接字进行数据交换。
■ 断开与对方套接字的连接。
首先讲解与对方套接字建立连接的过程。连接过程中套接字之间的对话如下。
■ [Shake1]套接字A:“你好,套接字B。我这儿有数据要传给你,建立连接吧。”
■ [Shake2]套接字B:“好的,我这边已就绪。”
■ [Shake3]套接字A:“谢谢你受理我的请求。”
TCP在实际通信过程中也会经过3次对话过程,因此,该过程又称Three-wayhandshaking(三次握手)。接下来给出连接过程中实际交换的信息格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套接字是以全双工(Full-duplex)方式工作的。也就是说,它可以双向传递数据。因此,收发数据前需要做一些准备。首先,请求连接的主机A向主机B传递如下信息:
[SYN] SEQ:X, ACK:-
该消息中SEQ为X,ACK为空,而SEQ为X的含义如下:
– “现传递的数据包序号为X,如果接收无误,请通知我向您传递X+1号数据包。” –
这是首次请求连接时使用的消息,又称SYN。SYN是Synchronization的简写,表示收发数据前传输的同步消息。接下来主机B向A传递如下消息:
[SYN+ACK] SEQ:Y, ACK:X+1
此时SEQ为Y,ACK为X+1,而SEQ为Y的含义如下:
“现传递的数据包序号为Y,如果接收无误,请通知我向您传递Y+1号数据包。”
而ACKX+1的含义如下:
“刚才传输的SEQ为X的数据包接收无误,现在请传递SEQ为X+1的数据包。”
对主机A首次传输的数据包的确认消息(ACK X+1)和为主机B传输数据做准备的同步消息(SEQ Y)捆绑发送,因此,此种类型的消息又称SYN+ACK。
收发数据前向数据包分配序号,并向对方通报此序号,这都是为防止数据丢失所做的准备。
通过向数据包分配序号并确认,可以在数据丢失时马上查看并重传丢失的数据包。因此,TCP可以保证可靠的数据传输。最后观察主机A向主机B传输的消息:
[ACK] SEQ:Z, ACK:Y+1
之前也讨论过,TCP连接过程中发送数据包时需分配序号。在之前的序号Y的基础上加1,也就是分配Y+1。此时该数据包传递如下消息:
“已正确收到传输的SEQ为Y的数据包,现在可以传输SEQ为Y+1的数据包。”
这样就传输了添加ACK Y+1的ACK消息。至此,主机A和主机B确认了彼此均就绪。

3.TCP内部工作原理2:与对方主机的数据交换

通过第一步三次握手过程完成了数据交换准备,下面就正式开始收发数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给出了主机A分2次(分2个数据包)向主机B传递200字节的过程。首先,主机A通过1个数据包发送100个字节的数据,数据包的SEQ为1200。主机B为了确认这一点,向主机A发送ACK1301消息。
此时的ACK号为1301而非1201,原因在于ACK号的增量为传输的数据字节数。假设每次ACK号不加传输的字节数,这样虽然可以确认数据包的传输,但无法明确100字节全都正确传递还是丢失了一部分,比如只传递了80字节。因此按如下公式传递ACK消息:
ACK号 → SEQ号 + 传递的字节数+1
与三次握手协议相同,最后加1是为了告知对方下次要传递的SEQ号。下面分析传输过程中数据包消失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SEQ1301数据包向主机B传递100字节数据。但中间发生了错误,主机B未收到。经过一段时间后,主机A仍未收到对于SEQ1301的ACK确认,因此试着重传该数据包。为了完成数据包重传,TCP套接字启动计时器以等待ACK应答。若相应计时器发生超时(Time-out!)则重传。

4.TCP的内部工作原理3:断开与套接字的连接

TCP套接字的结束过程也非常优雅。如果对方还有数据需要传输时直接断掉连接会出问题,所以断开连接时需要双方协商。断开连接时双方对话如下。
■ 套接字A:“我希望断开连接。”
■ 套接字B:“哦,是吗?请稍候。”
■ 套接字B:“我也准备就绪,可以断开连接。”
■ 套接字A:“好的,谢谢合作。”
先由套接字A向套接字B传递断开连接的消息,套接字B发出确认收到的消息,然后向套接字A传递可以断开连接的消息,套接字A同样发出确认消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据包内的FIN表示断开连接。也就是说,双方各发送1次FIN消息后断开连接。此过程经历4个阶段,因此又称四次握手(Four-wayhandshaking)。SEQ和ACK的含义与之前讲解的内容一致。向主机A传递了两次ACK5001,也许这会让各位感到困惑。其实,第二次FIN数据包中的ACK5001只是因为接收ACK消息后未接收数据而重传的。

总结

讲解了TCP协议基本内容TCP流控制(FlowControl),希望这有助于大家理解TCP数据传输特性。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900444.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sql server数据库可疑修复

sql server数据库可疑修复 从上图可以看到数据库nchrdb显示可疑&#xff0c;导致原因为NC系统在增加公共薪资项目的时候&#xff0c;扩展字段报错了&#xff0c;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xff0c;折腾了很久终于解决&#xff0c;记下解决方案&#xff1a; 1&#xff0c;将SQL数据…

Flutter之页面布局二

目录&#xff1a; 1、列表布局1.1、基础列表1.2、水平滑动的列表1.3、网格列表1.3、不同列表项的列表1.4、包含间隔的列表1.6、长列表 2、滚动2.1、浮动的顶栏2.2、平衡错位滚动 1、列表布局 1.1、基础列表 import package:flutter/material.dart;void main() > runApp(con…

ARM------硬件程序开发

硬件程序开发流程 相关硬件的工作原理 理解硬件的工作原理&#xff0c;明确硬件的功能和用途。 硬件连接 将硬件设备正确连接到开发板上。 编写程序 根据硬件功能编写相应的程序代码。 调试验证 通过调试工具验证程序的正确性&#xff0c;确保硬件功能正常。 控制LED的…

《QT从基础到进阶·七十四》Qt+C++开发一个python编译器,能够编写,运行python程序改进版

1、概述 源码放在文章末尾 根据上一篇文章回顾下利用QtC实现了一个简易的python编译器&#xff0c;类似pycharm或vsCode这样的编译器&#xff0c;该python编译器目前实现了如下功能&#xff1a; &#xff08;1&#xff09;支持编写python程序 &#xff08;2&#xff09;编写代…

Winform MQTT客户端连接方式

项目中使用到Winform的数据转发服务&#xff0c;所以记录下使用到的方法。 一.创建单例模板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namespace ConsoleApp.Scripts {public class SingleTon&…

Windows强制删除任何你想删除的文件和文件夹

Windows强制删除任何你想删除的文件和文件夹 本教程适用于 Windows 10/11 系统&#xff0c;工具和命令均经过验证。 为什么删除会失败&#xff1f; 权限不足&#xff1a;文件或文件夹可能需要管理员权限才能删除。文件被占用&#xff1a;某个程序正在使用目标文件&#xff0c…

Jmeter如何使用MD5进行加密?

在软件测试中&#xff0c;使用 JMeter 对数据进行 MD5 加密是一项常见需求&#xff0c;尤其是在模拟用户登录等涉及密码加密的场景时。下面详细介绍在 JMeter 里运用 MD5 加密的具体步骤。 1. 添加 BeanShell 预处理器 JMeter 本身没有直接的 MD5 加密功能&#xff0c;但可以…

4-c语言中的数据类型

一.C 语⾔中的常量 1.生活中的数据 整数&#xff1a; 100,200,300,400,500 小数: 11.11 22.22 33.33 字母&#xff1a; a&#xff0c;b&#xff0c;c&#xff0c;d A&#xff0c;B&#xff0c;C&#xff0c;D 在 C 语⾔中我们把字⺟叫做字符. 字符⽤单引号引⽤。例如A’ 单词…

中钧科技通过数字赋能,编织“数字互联网”助力数字化进程!

时间飞逝转眼间2025年已过去四分之一&#xff0c;作为一名95后回顾当下的生活&#xff0c;忍不住感慨10年和现在的对比。发现现在的手机支付、网上挂号、APP打车、在线学习、网络订餐、线上协同办公都以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常态。也正是在这样的常态背景下&#xff0c;加快…

AI重塑云基础设施,亚马逊云科技打造AI定制版IaaS“样板房”

AI正在彻底重塑云基础设施。 IDC最新《2025年IDC MarketScape&#xff1a;全球公有云基础设施即服务&#xff08;IaaS&#xff09;报告》显示&#xff0c;AI正在通过多种方式重塑云基础设施&#xff0c;公有云IaaS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xff0c;预计2025年全球IaaS的整体规…

高效深度学习lecture01

lecture01 零样本学习(Zero-Shot Learning, ZSL)&#xff1a; 模型可以在没有见过某种特定任务或类别的训练样本的情况下&#xff0c;直接完成对应的任务 利用知识迁移 模型在一个任务上训练时学到的知识&#xff0c;能够迁移到其他任务上比如&#xff0c;模型知道“狗”和“…

使用 iPerf 测试内网两台机器之间的传输速度

在现代网络管理中&#xff0c;确保内部网络&#xff08;内网&#xff09;的高效运行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评估和优化网络性能&#xff0c;我们需要一种可靠的方法来测试内网中不同设备间的传输速率。iPerf 作为一款广泛使用的工具&#xff0c;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测量两个节点之间的…

视频设备轨迹回放平台EasyCVR如何搭建公共娱乐场所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一、背景介绍 由于KTV、酒吧、足疗店等服务场所人员流动频繁、环境复杂&#xff0c;一直是治安管理的重点区域。为有效打击 “黄赌毒”、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的活动&#xff0c;打造安全有序的娱乐消费环境&#xff0c;我国相关部门将加大对这类场所的清查与管控力度…

vue进度条组件

<div class"global-mask" v-if"isProgress"><div class"contentBox"><div class"progresstitie">数据加载中请稍后</div><el-progress class"progressStyle" :color"customColor" tex…

Css:如何解决绝对定位子元素内容被父级元素overflow:hidden属性剪裁

一、问题描述 今天小伙伴提了一个bug&#xff0c;在点击列表项的“…”按钮应该出现的悬浮菜单显示不完整&#xff1a; 二、问题排查 一般这种问题&#xff0c;是由于悬浮菜单采用的是绝对定位&#xff0c;而父级采用了overflow:hidden属性。但需要注意的是&#xff0c;这里的…

JavaScript基础--01-JS简介

字面量&#xff1a;数字、字符串、布尔值 前言JavaScript背景Web前端有三层&#xff1a;发展历史JavaScript的发展&#xff1a;蒸蒸日上 JavaScript介绍JavaScript入门易学性JavaScript是脚本语言JavaScript的组成 JavaScript 的特点特点1&#xff1a;解释型语言特点2&#xff…

[leetcode] 面试经典 150 题——篇9:二叉树(番外:二叉树的遍历方式)

二叉树的遍历是指按照某种顺序访问二叉树中的每个节点。常见的遍历方式有四种&#xff1a;前序遍历&#xff08;Pre-order Traversal&#xff09;、中序遍历&#xff08;In-order Traversal&#xff09;、后序遍历&#xff08;Post-order Traversal&#xff09;以及层序遍历&am…

es基本概念

Elasticsearch 的架构与基本概念 Elasticsearch&#xff08;简称 ES&#xff09;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搜索和分析引擎&#xff0c;基于 Apache Lucene 构建。它被广泛用于全文搜索、日志分析、实时数据分析等场景。以下是其架构概述及其基本概念的详细解释。 Elasticsearch 的架…

《星环之城:量子迷雾下的网络安全战记》

点击下面图片带您领略全新的嵌入式学习路线 &#x1f525;爆款热榜 88万阅读 1.6万收藏 序章&#xff1a;星环之陨 公元2145年&#xff0c;人类在火星轨道上建造了“星环之城”——一座由量子网络连接的太空城邦。它的中枢AI“盖娅”掌控着地球与殖民地的数据洪流&#xff…

《全栈+双客户端Turnkey方案》架构设计图

今天分享一些全栈双客户端Turnkey方案的架构与结构图。 1&#xff1a;三种分布式部署方案:网关方案&#xff0c;超级服务器单服方案&#xff0c;直连逻辑服方案 2: 单服多线程核心架构: 系统服务逻辑服服务 3: 系统服务的多线程池调度设计 4:LogicServer Update与ECS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