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创作者:Code_流苏(CSDN)(一个喜欢古诗词和编程的Coder😊)
上一篇:AI知识补全(七):AI Agent 智能代理是什么?
目录
- 一、多模态大模型概述
- 1. 什么是多模态
- 2. 多模态大模型的定义
- 3. 多模态大模型与传统LLM的区别
- 二、多模态大模型的工作原理
- 1. 多模态数据的处理流程
- 2. 跨模态对齐技术
- 3. 多模态理解与生成
- 三、多模态大模型的架构
- 1. 常见架构类型
- 2. 代表性多模态大模型介绍
- 3. 模型训练方法与挑战
- 四、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场景
- 1. 图像理解与描述
- 2. 视频分析与处理
- 3. 多模态搜索与推荐
- 4. 辅助创作与内容生成
- 5. 医疗与健康
- 6. 3D与空间计算
- 五、多模态大模型性能对比
- 六、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 1. 技术发展趋势
- 2. 面临的挑战
- 3. 未来研究方向
- 七、小结:多模态,百花齐放的时代
很高兴你打开了这篇博客,更多AI知识,请关注我、订阅专栏《AI大白话》,内容持续更新中…
一、多模态大模型概述
1. 什么是多模态
在人工智能领域,多模态(Multimodality)指的是同时处理和理解多种不同类型数据的能力。就像人类能够同时理解看到的图像、听到的声音和阅读的文字一样,多模态AI系统也能够处理多种感知输入。常见的模态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结构化数据。
2. 多模态大模型的定义
多模态大模型(Multimodal Large Language Models, MLLMs)是指能够同时处理、理解和生成多种模态数据的大规模深度学习模型。与仅处理单一模态(如纯文本)的传统大语言模型(LLMs)不同,多模态大模型能够接收图像、音频等多种输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生成跨模态的响应。
2024年最新的多模态大模型包括:GPT-4o、Claude 3.5 Sonnet、Gemini 1.5 Pro、LLAVA-Next和国产的腾讯混元视觉大模型等。这些模型不仅能够处理文本,还能分析图像内容,一些高级版本甚至可以理解视频、音频和3D空间数据 。
3. 多模态大模型与传统LLM的区别
特性 | 传统LLM | 多模态大模型 |
---|---|---|
处理数据类型 | 主要处理文本 | 处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数据 |
输入形式 | 文本提示 | 文本提示、图像、音频等混合输入 |
应用范围 | 文本生成、问答、翻译等 | 图像理解、跨模态问答、视觉创作等 |
模型复杂度 | 相对简单 | 更为复杂,需要处理跨模态对齐 |
计算资源 | 较低 | 更高,需要处理多模态特征提取 |
训练数据 | 主要为文本 | 包括大量图文对、视频等多模态数据 |
上下文窗口 | 较小 | 部分模型支持超长上下文(如Gemini 1.5支持200万tokens)。 |
二、多模态大模型的工作原理
1. 多模态数据的处理流程
多模态大模型处理不同类型数据的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基于最新的研究进展 ,多模态大模型的数据处理流程包含以下关键步骤:
-
特征提取:各模态通过专门的编码器(Encoder)提取特征
- 文本通过文本编码器(如Transformer)提取语义特征
- 图像通过视觉编码器(如ViT, Vision Transformer)提取视觉特征
- 音频通过音频编码器提取声学特征
- 视频通过视频编码器处理时序和空间特征
- 3D/空间数据通过空间编码器提取立体结构特征 。
-
跨模态对齐:将不同模态的特征投影到共享的语义空间,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令牌级对齐:将视觉、音频等特征转换为与文本token兼容的表示
- 特征级融合:在深层次上融合不同模态的特征表示
- 表示统一:构建统一的多模态表示空间
-
多模态理解与推理:基于融合后的表示进行理解和推理,包括:
- 多模态上下文学习(M-ICL):类似于文本模型的上下文学习能力
- 多模态思维链(M-CoT):引导模型进行逐步的推理
- 视觉辅助推理(LAVR):利用视觉信息辅助逻辑推理
-
输出生成:根据理解结果生成相应的输出(文本、图像等)
2. 跨模态对齐技术
跨模态对齐是多模态大模型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主流的对齐方法包括 :
-
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让相关的多模态数据表示相互靠近,不相关的数据表示相互远离,如CLIP(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模型
-
联合嵌入(Joint Embedding):将不同模态的数据映射到同一向量空间
-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使用注意力机制实现不同模态间的信息交互
-
预训练-微调范式(Pretrain-Finetune Paradigm):先在大规模多模态数据上预训练,再在下游任务上微调
-
部分LoRA微调(PLoRA):如InternLM-XComposer2模型提出的对齐方法,将额外的LoRA参数应用于图像token,以保持预训练语言知识的完整性 。
3. 多模态理解与生成
多模态大模型不仅能理解多种模态的输入,还能生成相应的输出:
-
多模态理解:模型能够理解图像内容并回答关于图像的问题,识别图像中的物体、场景和活动
-
跨模态生成:根据一种模态生成另一种模态的内容,如根据文本描述生成图像、根据图像生成文本描述等
-
多模态对话:在对话中同时处理文本和图像,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
-
多模态空间推理:最新的研究如CAD-GPT实现了空间推理增强,能够理解和生成3D空间中的内容 。
三、多模态大模型的架构
1. 常见架构类型
多模态大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架构类型 :
- 双塔架构(Dual-Encoder Architecture,CLIP-style)
- 分别使用独立的编码器处理不同模态
- 适合对比学习任务,如CLIP模型
- 优点:模型结构简单,训练高效
- 缺点:模态间交互有限
- 融合架构(Fusion Architecture,LLaVA-style)
- 先分别编码各模态,再进行特征融合
- 融合方式包括:早期融合、晚期融合和混合融合
- 代表模型:ViLBERT, LXMERT, LLaVA
- 优点:能够有效捕捉跨模态信息
-
端到端架构(End-to-End Architecture,Flamingo-style)
- 将不同模态的输入统一处理,如将图像转化为"视觉词元"
- 代表模型:Flamingo, GPT-4V
- 优点:能够处理更复杂的跨模态任务
-
专家架构(Mixture-of-Experts Architecture,MoE-style)
- 使用专门的"专家"子网络处理不同类型的模态或任务
- 代表模型:MM1, MoE-LLaVA
- 优点:在不增加计算成本的情况下扩大总参数量,提高性能 。
2. 代表性多模态大模型介绍
目前主流的多模态大模型包括(2024年最新):
- GPT-4o(OpenAI):2024年5月发布,支持实时视觉、音频和文本交互,多模态能力全面提升 。
- Claude 3.5 Sonnet(Anthropic):2024年6月发布,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优于GPT-4o和Gemini 1.5 Pro 。
- Gemini 1.5 Pro(Google):支持200万token的超长上下文,能够处理长视频和大量文档 。
-
LLaVA-Next(开源):基于Vicuna/Mistral大语言模型的高性能开源视觉语言模型
-
CogVLM(智源):中文开源视觉语言模型,擅长视觉理解和生成
-
腾讯混元视觉:在SuperCLUE-V中文多模态榜单中排名第一,超越一些国际大模型 。
-
百度文心一言:支持多模态理解与生成的中文大模型
3. 模型训练方法与挑战
多模态大模型的训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
-
预训练(Pretraining):
- 在大规模多模态数据上进行预训练
- 训练目标通常是自回归的下一个token预测
-
指令微调(Instruction Tuning):
- 使模型理解和执行用户的指令
- 多模态指令数据包括指令、输入和输出
- 数据收集方法包括:人工标注、模型合成和数据增强
-
对齐微调(Alignment Tuning):
- 减少模型生成内容中的"幻觉"现象
- 常用方法包括:强化学习与人类反馈(RLHF)和直接偏好优化(DPO)
主要挑战:
- 多模态幻觉问题:模型生成与输入不一致的内容
- 跨模态对齐难题:不同模态数据具有不同结构特性,难以精确对齐
- 高质量多模态数据稀缺:获取高质量配对数据困难
- 计算资源需求巨大:训练成本比纯文本模型高出数倍
四、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场景
1. 图像理解与描述
- 图像问答(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 VQA):回答关于图像内容的问题
- 图像描述生成(Image Captioning):自动生成描述图像内容的文本
- 视觉推理(Visual Reasoning):分析图像中物体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应用示例:
# 使用多模态模型进行图像描述生成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Processor, AutoModelForCausalLM
import torch
from PIL import Image# 加载模型和处理器
processor = AutoProcessor.from_pretrained("microsoft/git-base")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microsoft/git-base")# 加载图像
image = Image.open("example_image.jpg")# 处理图像
pixel_values = processor(images=image, return_tensors="pt").pixel_values# 生成图像描述
generated_ids = model.generate(pixel_values=pixel_values, max_length=50)
generated_caption = processor.batch_decode(generated_ids, skip_special_tokens=True)[0]
print(generated_caption)
2. 视频分析与处理
- 视频内容理解:理解视频中的场景、活动和事件
- 视频问答:回答关于视频内容的问题
- 行为识别:识别视频中人物的行为和动作
- 视频摘要生成:自动生成视频内容的文字摘要
现代多模态大模型如Gemini 1.5能够分析长达数小时的视频,并且能够从视频中"捞针"找出特定的帧和内容 。
3. 多模态搜索与推荐
- 图像搜索:根据文本描述搜索相关图像
- 跨模态检索:使用一种模态搜索另一种模态的内容
- 多模态推荐系统:基于用户的多模态交互行为进行个性化推荐
4. 辅助创作与内容生成
- 文字创作辅助:基于图像生成相关的文本内容
- 图像编辑与生成:根据文本描述生成或编辑图像
- 多媒体内容创作:协助创作者生成多种形式的内容
5. 医疗与健康
- 医学影像分析:辅助医生分析X光片、CT、MRI等医学影像
- 健康记录理解:整合患者的多模态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 医患沟通辅助:通过分析语音、图像等多种模态提升医患沟通
6. 3D与空间计算
- CAD模型生成:如CAD-GPT可以根据文本描述或图像生成3D模型 。
- 空间规划设计:帮助设计师进行空间规划和设计
- AR/VR内容创建:为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应用创建内容
五、多模态大模型性能对比
2024年主流多模态大模型能力对比表
模型名称 | 视觉理解能力 | 推理能力 | 编程能力 | 上下文窗口 | 特殊能力 |
---|---|---|---|---|---|
GPT-4o | 通用视觉理解方面表现出色 | 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科目表现突出,具有较强的复杂推理能力 | 在多步骤编程任务中表现出色 | 未公开具体数值 | 多模态交互能力强 |
Claude 3.5 Sonnet | 在细粒度视觉分析上有优势 | 在GPQA和MMLU Pro等推理基准测试上超越Gemini 1.5 Pro | - | 支持200K token上下文窗口,接受超过100万token输入 | 高质量多模态响应 |
Claude 3.5 Haiku | - | - | 在SWE-bench Verified上得分率达40.6%,超过Claude 3.5 Sonnet和GPT-4 Turbo | 支持200K token上下文窗口 | 小型模型中的高性能表现 |
Gemini 1.5 Pro | - | 在比较数字大小等基础数学任务上表现更稳定 | - | 支持长达200万token的上下文窗口,远超其他模型 | 处理长视频和从视频中找出特定帧表现突出 |
腾讯混元视觉 | 在中文视觉理解方面表现突出,在SuperCLUE-V榜单上超越一些国际大模型 | - | - | - | 中文多模态理解优势明显 |
CAD-GPT | - | - | - | - | 在3D建模和空间推理方面有特殊优势 |
2024年,各大厂商竞相发布和更新多模态大模型,不同模型在各个方面表现各有特色 :
-
视觉理解能力:
- GPT-4o在通用视觉理解方面表现出色
- Claude 3.5 Sonnet在细粒度视觉分析上有优势
- 腾讯混元视觉在中文视觉理解方面表现突出,在SuperCLUE-V榜单上超越一些国际大模型
-
推理能力:
- GPT-4o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科目表现突出,具有较强的复杂推理能力
- Claude 3.5 Sonnet在GPQA和MMLU Pro等推理基准测试上超越Gemini 1.5 Pro
- Gemini 1.5 Pro实验版本(0801)在比较数字大小等基础数学任务上表现更稳定
-
编程能力:
- Claude 3.5 Haiku在SWE-bench Verified上的得分率达到40.6%,超过原来的Claude 3.5 Sonnet和GPT-4 Turbo
- GPT-4o在多步骤编程任务中表现出色
-
上下文窗口:
- Gemini 1.5系列支持长达200万token的上下文窗口,远超过其他模型
- Claude 3.5系列支持200k token的上下文窗口,并接受超过100万token的输入
-
特殊能力:
- CAD-GPT等专业模型在3D建模和空间推理方面有特殊优势
- Gemini 1.5在处理长视频和从视频中找出特定帧方面表现突出
这种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正推动多模态AI技术在各个应用场景中的落地和优化,用户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模型。
六、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1. 技术发展趋势
-
更广泛的模态支持:扩展到更多模态,如触觉、3D数据等
-
更深层次的模态融合:实现更深入的跨模态理解和关联
-
多模态预训练方法创新:开发更有效的预训练方法和任务
-
小样本/零样本学习能力增强:提高模型在新任务上的快速适应能力
-
超长上下文理解:模型上下文长度持续增长,Gemini 1.5已支持200万tokens,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展 。
-
降低算力成本:如DeepSeek V3展示了高效训练方法,大幅降低了训练成本 。
2. 面临的挑战
-
多模态幻觉问题:模型可能生成与输入不一致的内容或产生"幻觉"
-
模态对齐难题:不同模态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性,实现精确对齐仍然具有挑战
-
计算资源需求:多模态模型需要更多的计算资源进行训练和推理
-
多模态数据获取:高质量、大规模的多模态配对数据相对稀缺
-
模型评估标准:缺乏统一的多模态模型评估标准和基准
3. 未来研究方向
七、小结:多模态,百花齐放的时代
多模态大模型作为AI领域的前沿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改变我们与智能系统交互的方式。2024年已成为多模态AI真正爆发的元年,各大厂商纷纷推出或更新自己的多模态大模型,如GPT-4o、Claude 3.5 Sonnet、Gemini 1.5 Pro等,国内的腾讯混元视觉也在某些中文测评中表现出色。
从技术角度看,多模态大模型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实现跨模态对齐和融合,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计算资源条件下处理大规模多模态数据。未来,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算法的优化,多模态大模型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多模态能力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径。通过同时处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数据,这些模型能够提供更接近人类认知方式的交互体验。
对于开发者和研究者来说,掌握多模态大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将有助于开发更智能、更自然的人机交互系统,推动人工智能向着更通用、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多模态大模型有所帮助!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欢迎关注本系列的后续内容。
创作者:Code_流苏(CSDN)(一个喜欢古诗词和编程的Co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