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乡,再出发
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江苏吴江人。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荣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代表作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章目录
- 《乡土中国》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乡,再出发
- @[toc]
- 摘录
- 导读
- 书的“类型”决定“读法”
- 读书宜先“粗”后“细”
- 要紧的是“抓概念”
- 语文学习能从《乡土中国》中获得什么
- 重刊序言
- 乡土本色
- 文字下乡
- 再论文字下乡
- 差序格局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家族
- 男女有别
- 礼治秩序
- 无讼
- 无为政治
- 长老统治
- 血缘和地缘
- 名实的分离
- 从欲望到需要
- 小结
- 感悟
文章目录
- 《乡土中国》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乡,再出发
- @[toc]
- 摘录
- 导读
- 书的“类型”决定“读法”
- 读书宜先“粗”后“细”
- 要紧的是“抓概念”
- 语文学习能从《乡土中国》中获得什么
- 重刊序言
- 乡土本色
- 文字下乡
- 再论文字下乡
- 差序格局
-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家族
- 男女有别
- 礼治秩序
- 无讼
- 无为政治
- 长老统治
- 血缘和地缘
- 名实的分离
- 从欲望到需要
- 小结
- 感悟
摘录
导读
- 读书不能就易避难,不要总是读自己喜欢的、浅易的、流行的读物,在低水平圈子里打转。年轻时有意识让自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一些可能超过自己能力的经典,是一种挑战。应当激发自信,追求卓越,知难而上。
书的“类型”决定“读法”
- 网络阅读容易碎片化,而整本书阅读可以“磨性子”,祛除浮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
读书宜先“粗”后“细”
- 第一步,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这是粗略的“预读”,做准备的。
要紧的是“抓概念”
- 发现中国人是以“己”为中心,和别人的关系就像石子投入水中产生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习惯或者文化,就决定了农村社会格外重视人伦关系的基本结构。
语文学习能从《乡土中国》中获得什么
- 一是论点鲜明,每一章集中解决一个问题,而且尽量把论点凝结为一种“说法”,一个概念;二是论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强调“对话”,和学界不同的看法“对话”,以此凸显自己的观点;三是论证的求实,靠材料说话;四是大量引证传统典籍材料,有些引文是人们所熟悉的,但纳入本书的论述系统,就可能“翻新”出新的涵义。
重刊序言
-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乡土本色
-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文字下乡
-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是看得很清楚的。
-
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再论文字下乡
-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 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 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差序格局
-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 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家族
- 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绝不是在大小上,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
- 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地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男女有别
- 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
- 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 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正因为还没有人能亲身体会过两性的差别,我们对于这差别的认识,总是间接的;所能说的差别多少只限于表面的。在实际生活中,谁都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
礼治秩序
-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无讼
- 讼师改称律师,更加大字在上;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 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无为政治
- 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
长老统治
- 我曾说:“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生育制度》)从并不征求也不考虑他们同意与否而设下他们必须适应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一方面说,教化他们的人可以说是不民主的,但若说是横暴却又不然。
- 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血缘和地缘
-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
名实的分离
- 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 这样说来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
- 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
从欲望到需要
- 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小结
书名 | 乡土中国 |
---|---|
作者 | 费孝通 |
类别 | 社会学读物 |
豆瓣评分 | 9.2 |
关键词 | 乡土、文化、本质 |
一句话 | 一本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故乡的书 |
- 了解乡土社会的结构与本色
- 一本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故乡的书
- 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乡,再出发
感悟
🏞
对于文盲,有些人可能会抱有鄙视、轻蔑的态度。但在乡村,文字大部分情况下是不被需要的。不是说他们学不会,而是没有必要学。乡下的圈子较小,日常交流方言已足够,而且大部分人接触的也都是熟悉的乡邻,文字没有被需要的环境,所以乡下人对文字的关注度很低。如文中所说“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
差序格局,乡土社会中的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
这本书让我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我的故乡,以前的我有一些自卑,羡慕别人的生活和物质,但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有物质生活上比你好的人。随着经历的丰富,这些想法被慢慢淡化,我更加关注自己,自己的生活和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关注别人的一些令人羡慕、内耗的事情。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了,然后再去尝试融入他人的生活,会变得自然而然。
🏞
所谓见过世面的人是无论自己了解多少这世界的不同面,依然能平和谦虚地意识到不同群体对于知识面认知的不同,从而对处于不同层级的人抱有尊重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