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堆
堆是一种满足以下条件的树:
堆中的每一个节点值都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子树中所有节点的值。或者说,任意一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所有子节点的值。
2.堆的用途
当我们只关心所有数据中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存在多次获取最大值或者最小值,多次插入或删除数据时,就可以使用堆。
有小伙伴可能会想到用有序数组,初始化一个有序数组时间复杂度是 O(nlog(n))
,查找最大值或者最小值时间复杂度都是 O(1)
,但是,涉及到更新(插入或删除)数据时,时间复杂度为 O(n)
,即使是使用复杂度为 O(log(n))
的二分法找到要插入或者删除的数据,在移动数据时也需要 O(n)
的时间复杂度。
「相对于有序数组而言,堆的主要优势在于更新数据效率较高。」 堆的初始化时间复杂度为 O(nlog(n))
,堆可以做到O(1)
时间复杂度取出最大值或者最小值,O(log(n))
时间复杂度插入或者删除数据,具体操作在后续章节详细介绍。
3.堆的分类
堆分为 「最大堆」 和 「最小堆」。二者的区别在于节点的排序方式。
-
「最大堆」 :堆中的每一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子树中所有节点的值
-
「最小堆」 :堆中的每一个节点的值都小于等于子树中所有节点的值
如下图所示,图 1 是最大堆,图 2 是最小堆
4.堆的存储
之前介绍树的时候说过,由于完全二叉树的优秀性质,利用数组存储二叉树即节省空间,又方便索引(若根结点的序号为 1,那么对于树中任意节点 i,其左子节点序号为 2*i
,右子节点序号为 2*i+1
)。
为了方便存储和索引,(二叉)堆可以用完全二叉树的形式进行存储。存储的方式如下图所示:
5.堆的操作
堆的更新操作主要包括两种 : 「插入元素」 和 「删除堆顶元素」。操作过程需要着重掌握和理解。
5.1插入元素
「1.将要插入的元素放到最后」
「2.从底向上,如果父结点比该元素小,则该节点和父结点交换,直到无法交换」
5.2删除堆顶元素
根据堆的性质可知,最大堆的堆顶元素为所有元素中最大的,最小堆的堆顶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最小的。当我们需要多次查找最大元素或者最小元素的时候,可以利用堆来实现。
删除堆顶元素后,为了保持堆的性质,需要对堆的结构进行调整,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之为"「堆化」",堆化的方法分为两种:
-
一种是自底向上的堆化,上述的插入元素所使用的就是自底向上的堆化,元素从最底部向上移动。
-
另一种是自顶向下堆化,元素由最顶部向下移动。
自底向上堆化
1.首先删除堆顶元素,使得数组中下标为 1 的位置空出。
2.比较根结点的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也就是下标为 2,3 的数组元素,将较大的元素填充到根结点(下标为 1)的位置。
3.一直循环比较空出位置的左右子节点,并将较大者移至空位,直到堆的最底部
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自底向上的堆化,没有元素可以填补空缺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数组中出现了“气泡”,这会导致存储空间的浪费。接下来我们试试自顶向下堆化。
自顶向下堆化
自顶向下的堆化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石沉大海”,那么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石头抬起来,从海面扔下去。这个石头就是堆的最后一个元素,
1.我们将最后一个元素移动到堆顶。
2.然后开始将这个石头沉入海底,不停与左右子节点的值进行比较,和较大的子节点交换位置,直到无法交换位置。
堆的操作总结
-
「插入元素」 :先将元素放至数组末尾,再自底向上堆化,将末尾元素上浮
-
「删除堆顶元素」 :删除堆顶元素,将末尾元素放至堆顶,再自顶向下堆化,将堆顶元素下沉。也可以自底向上堆化,只是会产生“气泡”,浪费存储空间。最好采用自顶向下堆化的方式。
6.堆排序
堆排序的过程分为两步:
-
第一步是建堆,将一个无序的数组建立为一个堆
-
第二步是排序,将堆顶元素取出,然后对剩下的元素进行堆化,反复迭代,直到所有元素被取出为止。
6.1建堆
建堆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所有非叶节点的自顶向下堆化过程。
首先要了解哪些是非叶节点,最后一个节点的父结点及它之前的元素,都是非叶节点。也就是说,如果节点个数为 n,那么我们需要对 n/2 到 1 的节点进行自顶向下(沉底)堆化。
具体过程如下图:
将初始的无序数组抽象为一棵树,图中的节点个数为 6,所以 4,5,6 节点为叶节点,1,2,3 节点为非叶节点,所以要对 1-3 号节点进行自顶向下(沉底)堆化,注意,顺序是从后往前堆化,从 3 号节点开始,一直到 1 号节点。堆化结果:
6.2排序
由于堆顶元素是所有元素中最大的,所以我们重复取出堆顶元素,将这个最大的堆顶元素放至数组末尾,并对剩下的元素进行堆化即可。
我们需要执行自顶向下(沉底)堆化,这个堆化一开始要将末尾元素移动至堆顶,这个时候末尾的位置就空出来了,由于堆中元素已经减小,这个位置不会再被使用,所以我们可以将取出的元素放在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