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案概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下管道设施的一步步完善,井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也逐渐凸显。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井盖监测和管理并不容易。如井盖地理位置分散,数量庞大,传统的巡检方式成本高,效率低,不少井盖被损坏后无人知晓,造成安全隐患。可以实时监控井盖状态,井盖发生翻转或移动后会短时间启动报警通知监控中心,手机APP端实时传送报警信息,以防止井盖和设备丢失、损坏或发生人身事故。而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慧井盖监测管理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二、系统组成
智慧井盖监测管理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将井盖传感器与互联网、云计算和手机应用程序等技术结合,通过无线传输网络对井盖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报告。所谓的井盖监测,指的是对井盖位置、状况和周边环境进行实时数据收集和分析,为后续的维修、保养和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井盖监测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硬件和软件平台。
█传感器:传感器可根据需要选用各种技术,如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声波传感器等。传感器主要功能是感知井盖状态,如井盖是否离开,是否被严重破坏或损坏,以及井盖的位置。
█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是井盖监测解决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作用是将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发送给云端服务器或本地服务器。数据采集器通过GPRS、3G/4G、Wi-Fi、LoRa或NB-IoT等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到云端或本地服务器,以实现实时监测和远程管理。
█硬件平台:硬件平台主要由服务器、终端装置和管理控制台等组成。服务器主要用于存储和处理数据,终端装置用于实现井盖状态数据的采集,管理控制台用于数据监管和控制维护。
█软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针对智能井盖终端,用于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程序开发、云计算平台等。软件平台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行业特点,定制开发适合其场景的井盖监测系统和应用程序。
三、系统功能
智慧井盖监测管理系统包含,GIS地图,实时区域管理,部门管理,设备管理,报警信息等功能,实现应用终端的配置和控制,信息的采集和计算分析功能,采用分布式计算,实现的分析处理。
█井盖资产管理:对井盖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井盖编号、经纬度、所在道路等。智慧井盖无线传感器进行采用国际标准化OID的编码方式进行唯一编码,采用RFID 电子标签作为井盖的标识,其内部都有唯一的 ID 号,并且其按不同区域、道路记录了井盖的产权单位、联系人、电话等信息,方便管理部门的信息采集及情况处理。可以及时盘点井盖并核对井盖信息,快速掌握井盖流失状态。
■实时定位监控:可实时监测市政井盖的各种状态信息,通过结合系统直观的市政平面图,可实时查看井盖在所辖区内的位置和基本属性信息, 并对各辖区内所属的井盖防盗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出警和工程维护。实时监测井盖状态,井盖的基本状态包括:正常、异常、低电、维修和闭合异常。采用GIS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地理地图展示:在电子地图上显示井盖位置、基本信息、实时状态等,也可以通过文本形式展示井盖位置、基本信息、实时状态、历史状态记录等信息。
■防盗监管:根据预先设定报警规则,对市政井盖的异常情况进行防盗监管。安装在市政井盖的智慧井盖无线传感器,当井盖状态正常时,处于休眠状态,当井盖异常开启时,立即发出报警信号,通知相关负责部门采取措施。系统支持短信或邮件提醒:井盖出现异常、低电时,可以发送短信或邮件通知值班人员。
■报警联动:产生报警信息向报警中心报警后,同时还会向相关责任人和管理人员的手机等客户端发送报警信息。
■鉴权设置:当工程人员需要对井盖和线路进行维护时,由控制中心经过判断合法性进行解防,或是经授权的工程人员手持终端设备或者监管中心可进行匹配解防,可以灵活设置井盖的维修时间。
■数据分析:通过对系统中大量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不同需要等对各种数据进行重组、汇总及对比分析,挖掘出更有利于提升市政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有价值数据。
■拓展领域:路灯管理、设备箱管理、户外广告牌管理、市政雕塑管理、市政资产管理、市政车辆监管、市政人员监管。
四、系统特点
◆基于轨迹分析和倾角检测井盖传感器,实时监控井盖运动状态,当井盖发生翻转或移动会启动报警系统。
◆建立唯一的井盖识别码,便于井盖统一管理。
◆基于GPRS/NB-IOT技术传输,实现低功耗的工作,超长的传输距离及较好的穿透力。
◆基于物联网智能井盖管理云平台可以对城市的井盖进行统一的管理,提供管控效率。
◆手机APP可以实现井盖状态的实时监控,实时报警,权限查看等,实现移动化办公。
五、系统意义
智慧井盖监测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井盖状态的主动感知、实时监控,一旦井盖发生非法开启、位移等异常情况,NB-IoT 智能井盖监测传感器立即向井盖管理平台发送报警信息。通过管理平台实现监测、报警、定位等,通知维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及早排除隐患,最大限度地保障有关公共设施和行人、车辆出行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