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责任链模式是一种对象行为型模式,用于处理请求发送者和多个请求处理者之间的耦合问题。在这种模式中,请求的处理者通过前一对象记住其下一个对象的引用而连成一条链。当有请求发生时,请求会沿着这条链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在责任链模式中,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责任链上,无需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传递过程,请求会自动进行传递。
二、优缺点
优点:
-
降低了耦合度:该模式将一个请求的发送者和多个请求处理者解耦。客户端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责任链上即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过程,请求会自动进行传递。
-
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请求处理类到责任链中,满足开闭原则。
-
实现了请求的有序处理:请求处理者可以根据优先级来排列,使得请求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处理。
-
简化了对象之间的连接:每个对象只需保持一个指向其后继者的引用,不需保持其他所有处理者的引用,这大大减少了系统中类的相互依赖。
缺点:
-
不能保证每个请求一定被处理:由于一个请求没有明确的接收者,所以不能保证它一定会被处理,该请求可能一直传到链的末端都得不到处理;另外,由于一个请求可能经过多个处理者,且每个处理者都对请求进行处理,所以当不想让一个请求被多个处理者处理时,责任链模式将不适用。
-
对于比较长的职责链,请求的处理可能涉及多个处理对象,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
-
如果责任链过长,可能会导致调试复杂。当处理者数量过多时,定位问题的根源可能会变得困难。
-
可能导致不必要的遍历:即使某个处理者能够处理该请求,但由于责任链的机制,请求仍然会传递到链中的后续处理者,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