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管理2024》050 “成长目标:寻找世界的入口”1/2
- 一、蛋壳理论
- 二、正向认知
- 三、逆向认知。
- 四、双向认知。
本节摘要:青少年在建立成长目标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就像寻找一个宝藏,要先找到一个入口,如何找到这个世界的入口,就是所需要的前提。这里主张用“蛋壳理论”来泛指人类成长的方向性目标,此前主要要认清一个认知的次序,包括正向认知、逆向认知和双向认知,并把握认知过程的次序和时间先后的次序。建议青少年勇于探索和体验,为建立成长目标做好准备。
关键词:成长目标、成长环境、蛋壳理论、认识次序、先看结果、由近及远、职业体验、现场直播。
一、蛋壳理论
我的“蛋壳理论”不同于其他关于“蛋壳”的理论。
在这个繁星点点的宇宙中,每个生命体都仿佛被包裹在一个无形的“蛋壳”之内,这个蛋壳是由个体的认知所构成的,它界定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范围,同时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边界。这个“蛋壳”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扩张,每一次认知的提升都是蛋壳扩张的标志,每一次扩张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宽广。
蛋壳的扩张是一个缓慢而深刻的过程,它伴随着个体对世界的探索和对生活的体验。我们通过阅读、旅行、学习新技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不断地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加对世界的理解。这个过程不仅包括知识的积累,还包括经验的沉淀、情感的成熟和智慧的增长。每一次新的发现,每一次深刻的对话,都是我们蛋壳扩张的动力。
蛋壳的大小差异体现了个体之间在认知上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个人兴趣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个体独特的蛋壳。有些人的蛋壳宽广如天空,他们对世界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广泛的知识面;而有些人的蛋壳则紧凑如山谷,他们在特定的领域深耕细作,成为了那个领域的专家。每个人的蛋壳都是他们个性和身份的象征,是他们认知世界的地图。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整体的蛋壳也在不断地扩张。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交流、社会的变革,都在推动着我们的认知边界向外延伸。每一代人都在前一代的基础上,将蛋壳推向新的高度,让我们能够触及更远的星辰和更深的真理。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渠道,使我们能够更快地学习和成长。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蛋壳,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分为多个层次。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如自我实现和创造力的发挥。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蛋壳理论”要说的是,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撑开自己蛋壳的过程。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和勇气,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体验生活的多样性,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从而使你的蛋壳更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地超越自我,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和感知范围,让生命之花在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下面的内容侧重讨论一下认知的次序。
二、正向认知
“正向认知”是一个强调按照既定顺序和结构逐步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它要求个体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遵循从基础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确保每一步的理解和掌握都是牢固的。这种认知方式类似于攀登知识阶梯,每一步都必须脚踏实地,不能跳过或倒置。
在教育领域,这种正向认知的过程尤为明显。例如,学习数学时,学生必须先掌握基本的算术运算,然后才能理解更复杂的代数和几何概念。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重复前人已经走过的道路,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应用,来巩固和深化对数学原理的理解。这种重复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
正向认知适用于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 基础科学:在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学生需要从最基本的原理和定律开始学习,逐步建立起对自然界的深入理解。
- 工程技术:在工程学中,学生必须先了解基础的工程原理和材料科学,然后才能进行复杂的设计和创新。
- 医学教育:医学生需要从基础的生物学和解剖学开始,逐步学习到复杂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
- 人文学科:在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作品,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程。
- 社会科学:在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学生需要从基础的社会理论和模型入手,逐步学习到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
正向认知的过程虽然耗时且要求严格,但它确保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为个体提供了坚实的认知基础。通过这种方式,个体能够在特定领域内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如爬山一样,虽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挑战和困难,但每一步的攀登都是为了最终达到顶峰,实现认知的飞跃。
这是一种主流次序。比如我们学生数学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就是把前人经历的过程重新再来一遍。人们无法跨过小学算数直接学习高等数学,这个过程很扎实,但越来越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前的积累越来越多。为了基础更加牢固,往来我们花的时间比前人还多,不断的练习、考试,比如说前人发现并证明了勾股定理,而我们的学生可能练习加上考核要做几十到几百次勾股定理相关的题目。这就像爬山,你在半山腰盘桓的越久,到达山顶的可能其实就越小。所有正向认知的过程中,不应留连忘返。
三、逆向认知。
逆向认知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和认知方法,它要求我们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结果,然后再追溯和探索达到这个目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目的性和效率,通过直接针对最终目标进行学习和实践,避免了无目的和广泛而浅薄的知识积累。
在实际应用中,逆向认知的过程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 设定目标:首先明确你想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的,并且是你真正渴望实现的。
- 分析需求:确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需要哪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这可能包括理论学习、实践经验或者特定工具的使用。
- 规划路径:根据需求,规划一条达到目标的路径。这可能包括选择合适的课程、寻找导师、参与项目或者进行自学。
- 集中学习:专注于目标所需的关键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避免分散注意力到不相关或者次要的领域。
- 实践应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深化理解。
逆向认知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 科学研究:科学家们可能会基于对某个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或推翻这个假设,如数学中的猜想和证明过程。
- 工程设计:工程师在设计新产品时,首先确定产品的功能和性能目标,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制造工艺。
- 商业战略: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时,会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来开发产品,而不是简单地生产产品然后寻找市场。
- 医学研究:医学研究往往以解决特定的健康问题为目标,然后研究和开发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逆向认知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接近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浪费。在制定成长目标时,这种方法尤其重要,因为它让我们的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和效率。通过明确的目标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专注于实现自己的愿景,而不是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逆向认识能够更快接近我们的目标,这在制定成长目标时就尤其重要,比如医学当中,不能先有一种药物,然后只找这种药物能治的病例,而是先有病人,再去找他需要的药物。
这个意思是说要先制定目标后去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和训练,而不是什么都学了再说,没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实际上造成了很多浪费。而且方向多了以后会更加难以确定目标。
四、双向认知。
双向认知是一种结合了正向认知和逆向认知的学习方法,它强调在学习和认知过程中既要有系统性的积累和构建,又要有目标导向的探索和实践。这种认知方式允许个体在深入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和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和实际应用,从而更有效地将学习内容与现实世界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相对接。
双向认知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结合理论与实践:通过双向认知,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能够了解这些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 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科技最前沿的走向和实际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 培养创新思维:双向认知鼓励学生关注新的发展和变化,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成为能够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价值的人才。
- 明确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不同学科方向的意义和应用,学生能够更早地确定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未来的职业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 提高学习效率:双向认知有助于学生避免无效和重复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更加直接和高效,减少在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浪费。
以足球为例,双向认知的过程是这样的:学生首先了解足球是一项体育运动,感受到足球的乐趣和受欢迎的程度;然后通过观看比赛,了解专业运动员的生活和收入情况;接着学习足球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基础训练。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足球的基础知识,还能够让他们看到足球作为一项职业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足球的学习和发展中。
总之,双向认知是一种更加全面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连接学习与现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