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成长管理2024》024 “成长七要素之四:知识”1/4
- 一、什么是知识
- 二、知识的分类
- (一)知识按学科进行分类
- (二)知识按用途进行分类
- (三)知识按照和职业的关系进行分类
- (四)知识的其他分类
- 三、成长要素中的知识
- (一)大学课程分类
- (二)要素内容划分
- 四、公共基础知识
- (一)大学公共基础课
- (二)公共基础知识
本节摘要:成长要素中的知识是指专业知识。是知识还是文化和内容本身的范围和深度关系并不太大,而是以它的用途加以区分。面向职业所用知识者称为知识,如果知识只用于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那只是文化。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不等同于能力。通常我们大致将大学以后所学视为知识。
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本质、规律、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它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世界。知识包含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大部分,既包括科学原理、技术方法等理性认知,也包括技能、诀窍、智慧等实践性内容。
具体来说,知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事实性知识: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数据等信息的认知和了解。
- 原理性知识: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如科学定律、哲学思想等。
- 技术性知识:涉及各领域的专业技术、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等实用知识。
- 实践性知识:基于实际操作和体验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往往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和情境依赖性。
- 评价性知识:关于价值判断、审美鉴赏等方面的知识,如伦理道德、美学理念等。
知识的获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通过教育、研究、交流、反思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同时,知识具有传播性和共享性,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媒体等各种手段在不同个体和社群之间进行传递和分享。
二、知识的分类
(一)知识按学科进行分类
知识按照学科进行分类是学术界和教育体系中的常见做法,目的是为了系统化地组织和研究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学科分类有助于知识的传承、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下面列举一种常见的学科分类体系:
- 自然科学:
- 数学
- 物理学
- 化学
- 天文学
- 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理学、气候学等)
- 生物科学(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 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
- 工程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
- 社会科学:
- 经济学
- 法学
- 政治学
- 社会学
- 心理学
- 教育学
- 历史学
- 人类学
- 考古学
- 新闻传播学
- 公共管理学
- 人文科学:
- 文学(各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等)
- 艺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设计等)
- 哲学
- 宗教学
- 语言学
- 应用科学与交叉学科:
-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
- 管理科学
- 农业科学
- 环境科学
- 运动科学
- 国际关系学
- 数据科学
-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
随着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跨学科趋势的增强,还出现了一系列交叉学科领域,如环境经济学、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等。这些学科往往跨越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以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
(二)知识按用途进行分类
知识按用途进行分类时,可以根据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目的和作用来区分,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分类方式:
- 理论知识(Theoretical Knowledge):
- 这类知识主要用于理解自然现象、社会规律和抽象概念,通常出现在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中,例如物理学的牛顿定律、生物学的进化论等。
- 应用知识(Applied Knowledge):
- 应用知识是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和解决方案,常用于工程技术、医疗卫生、商业策略等领域,例如建筑工程的设计原理、药物研发的化学合成技术等。
- 职业技能知识(Professional Skills and Know-how):
- 这类知识专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和操作知识,如医生的诊疗技术、律师的法律实务、程序员的编程技巧等。
- 决策支持知识(Decision-making Knowledge):
- 包括管理和领导力方面的知识,以及数据分析、市场调研、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帮助企业或机构做出明智的决策。
- 人际交往知识(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 关于人际关系、社交技巧、团队协作、冲突解决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升个人在社交和职场环境中的沟通效率。
- 自我发展知识(Personal Development Knowledge):
- 包括时间管理、情绪调节、学习策略、心理健康等提高个人效能和生活质量的知识。
- 生活技能知识(Life Skills Knowledge):
- 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烹饪、驾驶、急救、财务管理等。
- 伦理与价值知识(Ethical & Value-based Knowledge):
- 关于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识和理解,指导人们在各种情境下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
- 创新与创业知识(Innovation & Entrepreneurial Knowledge):
- 创新思维、商业模式构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支撑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
这种分类方式突出了知识的实际用途和价值导向,表明知识不仅是为了理解世界,更是为了改变和塑造现实。
- 创新思维、商业模式构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支撑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
(三)知识按照和职业的关系进行分类
知识按照和职业的关系进行分类,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专业技能知识(Professional Skill-based Knowledge):
- 这种知识与特定职业直接相关,比如会计人员需要掌握财务报表编制和审计知识,工程师需要精通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等。此类知识通常在高等教育、职业培训或工作经验中习得,是胜任特定职位的基础。
- 行业知识(Industry-specific Knowledge):
- 行业知识涵盖了一个行业特有的规则、标准、发展趋势、市场动态等信息,比如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知识、医疗行业的疾病治疗进展、IT行业的新兴技术等。
- 职能性知识(Functional Knowledge):
- 不同职业岗位上需要具备的职能性知识,如市场营销人员需要了解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和品牌推广,人力资源专员需要熟悉招聘、绩效考核和员工福利管理。
- 软技能知识(Soft Skills):
- 虽然不是直接针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技术性知识,但软技能知识在任何职业发展中都非常重要,如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领导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 法规政策知识(Legal and Regulatory Knowledge):
- 对于很多职业来说,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律师需要熟知法律条款,企业高管需要了解税务政策和劳动法规等。
- 持续更新知识(Continuous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Knowledge):
- 随着时间和技术发展,许多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保持竞争力,如软件开发者要跟进最新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框架,教师要了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知识与职业的关系,我们可以将知识划分为专业技能类、行业特性类、职能角色类、软实力类、法律法规类以及持续进修类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知识共同构成了一个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 随着时间和技术发展,许多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保持竞争力,如软件开发者要跟进最新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框架,教师要了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方法。
(四)知识的其他分类
知识除了可以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外,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以下列出了一些主要的分类依据:
-
知识的性质或形式:
-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可以明确表达和记录的知识,如公式、规则、手册等;隐性知识则难以言传,往往与个人经验、直觉、技艺紧密相连。
-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侧重于抽象原理和一般规律,实践知识则关注在实践中有效操作和应用的知识。
- 知道是何(Knowing That)与知道如何(Knowing How):前者是指对事实、原则或理论的认知,后者则强调技能和行动方案的掌握。
-
知识的来源和获取途径:
- 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直接知识来源于个人亲身经历和实践;间接知识通过阅读、听说、教育等方式获得。
- 经验知识、传授知识与自主探究知识:经验知识是通过实践得来的;传授知识是从他人那里学习到的;自主探究知识则是自我发现和研究的结果。
-
知识的层次或深度:
- 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表层知识主要是对表面信息和事实的理解,深层知识则涉及对事物内在机制和原理的深刻洞察。
- 常识性知识与领域性知识:常识性知识是日常生活中普遍知晓的基本知识,领域性知识则聚焦于某一专业或学科的具体内容。
-
知识的类型或功能:
- 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技术知识是有关生产、生活和工程实践的技术原理与应用;文化知识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
- 方法知识、程序知识与策略知识:方法知识指的是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程序知识是指遵循固定步骤执行的操作规程;策略知识涉及灵活应对复杂问题和决策的情境知识。
-
知识的应用领域或作用范围:
- 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局限于某个特定的专业或行业;通识知识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通用性。
- 核心知识与非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是指对于某一领域或组织至关重要的知识,而非核心知识则是辅助性的或周边的知识。
以上分类方法并非彼此孤立,实际上,同一份知识可能同时符合多个分类标准,不同分类法有助于从不同视角分析和利用知识资源。
三、成长要素中的知识
成长要素中的知识,通常是指大学以后所学的知识,因为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可以从事某种职业即参加社会实践工作的人。
(一)大学课程分类
大学课程按照专业相关性和知识的层次,通常可以这样分类:
-
基础课(Foundation Courses):
- 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基础、语言、写作、逻辑思维训练等。这些课程通常是所有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全面的知识基础。
-
公共必修课(General Required Courses):
- 通常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这些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
学科基础课(Disciplinary Foundation Courses):
- 针对特定学科群设置的基础课程,如经济学专业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或者工科专业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工程制图等,这类课程是进入专业学习前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
专业基础课(Major Foundation Courses):
- 更加贴近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电气工程专业的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等,它们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专业主干课(Major Core Courses):
- 是专业领域内的核心课程,深入介绍该专业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技能,如建筑学的专业主干课可能包括建筑设计原理、结构工程,而新闻学可能包含新闻采写、传媒法等。
-
专业方向课/限定选修课(Major Elective or Directed Elective Courses):
- 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与自己专业方向更紧密相关的课程,以深化某一特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如电气工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等作为专业方向课程。
-
任意选修课(Free Elective Courses):
-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规划自由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可能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跨学科知识的储备。
总之,大学课程体系从基础到专业,层层递进,既保证了学生具备扎实的通识教育背景,又引导他们在专业领域内深入钻研,从而培养出既有深厚基础又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
-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规划自由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可能跨越多个学科领域,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跨学科知识的储备。
(二)要素内容划分
知识要素的内容,实际上因学科专业的不同而有不同,这里按内容层次统一划分为:
1.公共基础知识。
2.学科基础知识。
3.专业基础知识。
4.核心专业知识。
5.专业应用知识。
6.专业提高知识。
7.专业前沿知识。
8.复合专业知识。
这些知识按不同层次,与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课程或研究内容具有对应用关系。
四、公共基础知识
(一)大学公共基础课
大学里的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
- 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
- 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大学物理
- 大学化学
- 计算机基础或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
- 英语(一般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课程)
- 通识教育课:
-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文化、艺术、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社科课程)
- 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 社会科学通识课程(涵盖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 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
- 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军训)
- 大学体育
- 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实践
- 语言类课程:
- 公共英语(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
- 有些学校可能会开设第二外语作为公共课程
请注意,不同大学和院系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可能会有所调整和补充,但上述课程在多数高校中属于较为普遍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述或类似内容做为参考。
(二)公共基础知识
1.外语。
2.政治和哲学。
3.计算机基础。
4.大学语文。
5.军事理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