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Embedding模型的主流框架基本上分为三类——基于bert结构的,基于GPT结构的和基于T5结构的,当然这些结构都是Transformer的变形。对于Embedding模型,使用bert结构目前看是最好的。有篇论文论文对基于bert的Embedding模型和基于GPT的Embedding模型做过比较,暂时找不到了,后续找到会附上。另外本人也对基于bert的embedding模型和基于GPT的embedding模型做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基于bert的embedding模型完胜。
要让 embedding 模型性能提升,除了在模型结构和训练数据上做文章之外,还可以使用Whitening方法,特殊的pooling方法和Simcse方法来提升效果。本文先介绍Whitening方法和特殊的pooling方法,下一篇介绍Simcse方法。
1. Whitening
1.1 为什么可以用白化方法提升模型效果
白化操作不仅可以提升模型效果,还可以对句子向量进行降维。
白化(whitening)方法之所以能够在embedding模型上产生正向效果是因为我们通常会用两个句子向量的余弦相似度来衡量这两个句子的相似性。但是由于类似由BERT和GPT这样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得到的句子向量往往是具备各向异性的,表现状态就是向量会不均匀分布,且充斥在一个狭窄的锥形空间下。但是,具备各向异性的向量之间直接计算余弦相似度会出现一些偏差,这就导致 embedding 模型的表现变差。所以,我们只要将各向异性的句子向量转化为一个各向同性的句子向量就可以提升 embedding 模型的效果。此时就用到了白化操作。
1.2 余弦相似度和各向异性
-
consin
假设 x x x 和 y y y 两个向量,维度都是 R d R^d Rd。那么,利用cosine的计算方法,他们的相似度为:
上述方程 (1) 仅在坐标基(二维向量)为标准正交基时才成立。余弦角度具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但方程(1) 是基于运算的,它取决于所选的坐标基。因此,内积的坐标公式随着坐标基的变化而变化,余弦值的坐标公式也会随之变化。(Li et al., 2020) 验证了来自 BERT (Devlin et al., 2019) 的句子嵌入虽然没有得到适当的利用,但已经包含了足够的语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操作方程(1) 计算语义相似度的余弦值时句子向量表现不佳,原因可能是句子向量所属的坐标基不是标准正交基。从统计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推断,当我们为一组向量选择基时,应该保证每个基向量是独立且一致的。如果这组基是标准正交基,则相应的向量组应该具备各向同性。
综上所述,上述启发式假设详尽地表明:如果一组向量满足各向同性,我们可以假设从标准正交基推导出来,这也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方程 (1) 计算余弦相似度。否则,如果它是各向异性的,我们需要对原始向量进行变换以某种方式嵌入句子以强制它是各向同性的,然后使用等式 (1) 计算余弦相似度。
-
各向异性
定义:各向异性是指在不同的方向上物理性质(表达含义)不同,各向同性是指不同的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
BERT和GPT的各项异性是怎么产生的:假设一个句子的向量为 { x i } i = 1 N \{x_i\}_{i=1}^N {xi}i=1N,某2个字的向量分别为 x j = [ x j 1 , x j 2 , x j 3 , … , x j n ] x_j=[x_j^1,x_j^2,x_j^3,\dots,x_j^n] xj=[xj1,xj2,xj3,…,xjn]和 x h = [ x h 1 , x h 2 , x h 3 , … , x h n ] x_h=[x_h^1,x_h^2,x_h^3,\dots,x_h^n] xh=[xh1,xh2,xh3,…,xhn],其中 可以理解为参数句子长度sequence_length。由于 BERT 的Token Embedding与Position Embedding的设计结构,导致了生成的句子向量不仅仅包含某单一token的MASK信息,同时还具备了这个token在不同位置所代表的Position信息,这直接为各向异性创作了条件。简单理解,假设 x j 1 x_j^1 xj1 和 x j 2 x_j^2 xj2 分别代表这个 token 的 mask 信息和 position 信息(实际不是这样简单的),这两个维度就是不同方向有不同的性质。再举一个反例,one-hot词向量就不具备各向异性,而是具备了各向同性的特点。
1.3 白化计算
经过上述的分析,想要让基于 bert 的 embedding 模型生成的句子向量用余弦相似度正确表示两个句子的相似性就得将句子向量转换到标准正交基下面。
- 标准正交基
我们知道,对于两个向量 A A A 和 B B B来说,如果 A ⋅ B = 0 A \cdot B=0 A⋅B=0,那么,我们称这两个向量正交(零向量与任何向量正交)。 我们知道,在n维的欧式空间中,由n个向量组成的正交向量组称为正交基;由单位向量组成的正交基称为标准正交基。
已知:
当 A A A 和 B B B 都不是0向量的时候,要让 A ⋅ B = 0 A \cdot B=0 A⋅B=0,则 c o s ( A , B ) = 0 cos(A,B)=0 cos(A,B)=0,也就是
∑ i = 1 d a i b i = 0 \sum_{i=1}^da_ib_i=0 ∑i=1daibi=0,而 ∑ i = 1 d a i b i \sum_{i=1}^da_ib_i ∑i=1daibi 表示向量 A A A 和 B B B 的协方差。
此时问题转换为:
已知原句子向量矩阵为 X X X,协方差矩阵为 C C C,目标是将 X X X 转换为协方差为0的向量矩阵 Y Y Y, Y Y Y 的协方差矩阵为 D D D,求转换矩阵为 P P P。
其中 X X X 可表示为:
其中 n n n 为sequence length, a a a 和 b b b 代表不同的维度。
然后根据协方差的计算公式,可得: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矩阵对角线上的分别是两个变量的方差,而其它元素是 a 和 b 的协方差。两者被统一到了一个矩阵里。 我们很容易被推广到一般情况:
设我们有 m 个 n 维数据记录,将其排列成矩阵 X m , n X_{m,n} Xm,n ,设 C = 1 m X X T C = \frac{1}{m}XX^T C=m1XXT,则 C C C 是一个对称矩阵,其对角线分别对应各个变量的方差,而第 i 行 j 列和 j 行 i 列元素相同,表示 i 和 j 两个变量的协方差。
由此可知,我们需要将除对角线外的其它元素化为 0,并且在对角线上将元素按大小从上到下排列(变量方差尽可能大),这里就是将协方差转为一个单位矩阵,也就是矩阵的对角化。
推导一下 D D D 与 C C C 的关系:
现在的目标变成了让 D D D 变成一个对角矩阵,这样的话 Y Y Y 的协方差就都为0了。并且对角元素按从大到小依次排列,那么 P P P 的前 K K K 行就是要寻找的基,用 P P P 的前 K K K 行组成的矩阵乘以 X X X 就使得 X X X 从 N N N 维降到了 K K K 维并满足上述优化条件。
回到 embedding 模型本身的输出,根据上述的协方差矩阵,假设有一组句子向量,也可以写为行向量 { x } i = 1 N \{x\}_{i=1}^N {x}i=1N,在对它做线性变换之后生成一个均值为0、协方差矩阵为单位阵的目标向量 { x ~ } i = 1 N \{\tilde x\}_{i=1}^N {x~}i=1N。
其中:
下面求解 W W W,将原始数据的协方差记为:
由上面推导出的 D = P C P T D=PCP^T D=PCPT,可以得到 ∑ ~ = W ∑ W T \tilde \sum=W\sum W^T ∑~=W∑WT,而我们的目标是 W ∑ W T = I W\sum W^T=I W∑WT=I,于是可得:
我们知道 ∑ \sum ∑ 是一个正定对称矩阵,正定对称矩阵都具有如下形式的SVD分解:
其中 U U U 是一个正交矩阵, ∧ \land ∧ 是一个正对角矩阵,则可以让 W − 1 = ∧ U T W^{-1}=\sqrt{\land}U^T W−1=∧UT,则可以得到:
由于 ∧ \land ∧ 和 U U U 均可以由 ∑ \sum ∑ 求得,所以 W W W 就被求出来了。
1.4 代码实现
def compute_kernel_bias(vecs, n_components=None):"""计算kernel和biasvecs.shape = [num_samples, embedding_size],最后的变换:y = (x + bias).dot(kernel):return kernel, bias"""if isinstance(vecs, list):vecs = np.concatenate(vecs, axis=0)mu = vecs.mean(axis=0, keepdims=True)cov = np.cov(vecs.T)u, s, vh = np.linalg.svd(cov)W = np.dot(u, np.diag(1 / np.sqrt(s)))print(W)print(-mu)if n_components is not None:return W[:, :n_components], -muelse:return W, -mu
【论文解读】BERT Whitening
whitening计算详解
2. pooling
模型生成文本的 embedding 时会用 pooling 的方法进行降维,但是在降维操作的时候常见的mean pooling 和 last token pooling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都会忽略位置信息,如果使用position weighted mean pooling将位置信息加进来会有更好的效果。
hidden_state的形状为(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hidden_size),mean pooling 就是在sequence_length上进行平均,生成形状为(batch_size, hidden_size) 的embedding 矩阵。
而last token pooling是直接取 “[CLS]” 字短的embedding 作为整个文本的embedding。
position weighted mean pooling是在mean pooling 里面加上了位置信息。
- mean pooling
def mean_pooling(hidden_state: torch.Tensor, attention_mask: torch.Tensor | None = None) -> torch.Tensor:if attention_mask is None:return torch.mean(hidden_state, dim=1)attention_mask = attention_mask.float()return torch.sum(hidden_state * attention_mask.unsqueeze(-1), dim=1) / torch.sum(attention_mask, dim=-1, keepdim=True)
- position weighted mean pooling
def position_weighted_mean_pooling(last_hidden_state: torch.Tensor, attention_mask: torch.Tensor | None = None) -> torch.Tensor:weights = (torch.arange(start=1, end=last_hidden_state.shape[1] + 1).unsqueeze(0).unsqueeze(-1).expand(last_hidden_state.size()).float().to(last_hidden_state.device))input_mask_expanded = (attention_mask.unsqueeze(-1).expand(last_hidden_state.size()).float())# Perform weighted mean pooling across seq_len: bs, seq_len, hidden_dim -> bs, hidden_dimsum_embeddings = torch.sum(last_hidden_state * input_mask_expanded * weights, dim=1)sum_mask = torch.sum(input_mask_expanded * weights, dim=1)embeddings = sum_embeddings / sum_maskreturn embed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