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HTTP协议
2. 认识URL
2.1. URL中的四个主要字段
2.2. URL Encode && URL Decode
3. HTTP 协议格式
3.1. 快速构建 HTTP 请求和响应的报文格式
3.1.1. HTTP 请求格式
3.1.2. HTTP 响应格式
3.1.3. 关于 HTTP 请求 && 响应的宏观理解
3.2. 实现一个 HTTP demo
3.2.1. Sock.hpp
3.2.2. Log.hpp
3.2.3. Usage.hpp
3.2.4. HttpServer.hpp
3.2.5. HttpServer.cc (看一看 Http 请求格式)
3.2.6. HttpServer.cc (添加 HTTP 响应数据)
3.3. 通过该 demo 逐步分析过程,理解细节
3.3.1. Tool.hpp
3.3.2. HttpServer.cc (获得HTTP请求的资源路径)
3.3.3. index.html
3.3.4. error.html
3.3.5. 简单总结
1. HTTP协议
在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文章中, 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制定了一个 (应用层) 协议,然后我们在去看待所谓的应用层。
应用层本质上就是程序员基于 socket 接口之上编写的具体逻辑。这些工作通常会涉及到对文本的处理和分析,比如数据的加工、解析、显示等操作。
而我们以前经常说一个概念: 业务逻辑。
业务逻辑:当服务端收到客户端请求,服务端处理这个请求的逻辑,我们称之为业务逻辑。而使用的 socket 接口不是业务逻辑,socket 接口只是提供了数据通信的基础,而业务逻辑才是决定了服务器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的关键部分。
在初始网络 --- 网络基础文章中, 我们就知道, HTTP协议是在协议栈中的应用层的, 因此,HTTP协议一定会具有大量的文本分析和处理。
例如:在处理HTTP请求和响应时,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需要对传输的文本数据进行解析、处理、生成和呈现,以确保正确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2. 认识URL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是用于定位互联网上资源的地址标识符。它包含了资源的访问方式、资源的存放位置以及资源的参数等信息。通常,URL由若干部分组成:
- 协议(Scheme):指定访问资源所采用的协议,比如 http://、https://、ftp:// 等。
- 主机名(Host):指定资源所在的主机的域名或 IP 地址。
- 端口号(Port):可选部分,指定访问资源所用的端口号,默认值根据协议而定。
- 路径(Path):指定资源在服务器上的路径。
- 查询字符串(Query):可选部分,包含向服务器传递的参数信息。
- 片段标识符(Fragment):可选部分,标识资源中的一个片段,用于直接定位到资源的某个部分。
通过URL,用户可以准确地定位并访问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比如网页、图片、视频等。
实际上,平时我们所说的 "网址" 指的就是网站的地址,而网站的地址本质上就是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因此,我们所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的网站地址,实际上就是对应这个网站的 URL。
同时, 域名本质上就是IP地址, 只不过一般域名需要被解析 (域名解析) 得到服务端的IP。
域名本质上就是IP地址, 只不过为了人们使用和记忆,用域名呈现给大众。
- 每台连接到互联网的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用于标识该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而域名则是将这些复杂的IP地址用更易记忆的字符序列代替,以方便用户访问网站或其他网络资源。
- 在通过域名访问网站时,首先需要进行域名解析。域名解析的过程是将一个域名解析成对应的IP地址。
- 域名解析这个过程通常通过DNS(Domain Name System)来完成,用户输入域名后,DNS服务器会返回对应的IP地址,然后浏览器使用这个IP地址与服务器建立连接并获取相应的网页内容。
- 因此,域名本质上是对IP地址的映射,使用域名能够让用户更方便地访问互联网资源,而通过域名解析可以获取到服务器的IP地址,实现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客户端要访问服务器, 那么客户端必须要有服务端的 IP 和 port, 因为 IP地址确定全网中唯一的一台主机, port 标定唯一的一个进程, 这两者就可以标定全网中唯一的一个进程。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起 HTTP 请求时,端口号是可以被忽略的, 此时使用的就是默认端口。
- 如果服务端是默认端口号,比如 HTTP 的80端口或 HTTPS 的443端口,那么此时可以忽略 (不需要再URL中显示端口),因为它们是众所周知的,这里的众所周知指的是客户端是众所周知的。
- 但是如果服务端使用的是非默认端口号,比如8080,那么在URL中需要明确指定端口号,比如 http://XXXX.com:8080。
总而言之:客户端默认会使用协议所对应的默认端口号,但是当服务端使用非默认端口号时,客户端需要在URL中显式地指定端口号,以确保能够正确连接到服务端。
我们以上面的 URL 举例:
我们将域名后的第一个 "/" 称之为 Web根目录 。
在URL中,域名后面的第一个斜杠 "/" 代表着Web根目录。这个斜杠 "/" 后面的路径将会决定服务器上所请求资源的位置,即这个路径是相对于Web根目录的路径,用来指定具体的资源或文件。
注意: Web根目录,代表着某一段资源的起始路径,而并不是代表 Linux 中的根目录。
在人们的日常上网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 用户想通过客户端从服务端获取什么资源;
- 用户想通过客户端向服务端上传什么资源。
在互联网中, 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段文本等等, 我们将这些都称之为资源。
那么在这个资源没有被你获取到的时候, 这个资源在哪里呢?
答案是: 这个资源在服务器上, 一般情况下,这里的服务器指的就是 Linux 服务器。
而作为一个服务器, 可能存在着很多的资源。
这些资源在 Linux 的服务器上, 本质上都是一个文件。
客户端访问服务端资源时, 服务端是如何得知客户端访问的资源是哪一个呢, 在哪里呢?
答案: 服务端通过客户端发送的URL请求中的路径信息确定的。
- 客户端通过URL中的路径来请求和定位服务器端的资源,这个路径指定了服务器上所请求资源的唯一位置。
- 当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起请求时,服务端会根据URL中的路径信息来找到对应的文件或者资源,然后将其读取内容并通过网络发送给客户端。
- 在Linux系统中,每个文件都有一个唯一的路径来标识其在文件系统中的位置。因此,在URL中的路径部分也类似地指定了服务器上资源的位置。通过这个路径,服务端能够找到对应的文件或内容。
总的来说,客户端通过URL中的路径请求资源时,路径的唯一性和准确性确保了客户端能够获得所需的资源,并且服务端能够找到并返回正确的内容。
2.1. URL中的四个主要字段
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 URL (统一资源定位符) 中的四个主要字段:
例如:
- http:// : 代表着访问资源所采用的协议,也就是使用 HTTP 协议来进行通信。
- server ip: 域名,本质上就是服务端的IP地址,用来标定互联网中唯一的一台机器。
- port:端口号标识了服务器上提供服务的特定进程。在一台服务器上,可能会同时运行多个服务,通过端口号来区分不同的服务。
- /a/b/c/d.html:这部分是客户端希望访问的资源路径,服务端会根据这个路径来定位资源文件。通过这个路径,服务端可以准确找到客户端所需的资源,并将其发送给客户端。
服务端通过客户端发送URL中的路径信息,就可以锁定确定的资源。
我们将这种获取资源的方式称之为万维网。
对于公开的万维网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只要我们知道它的URL,并可以正确锁定这个URL,就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和获取这个资源。
这是万维网的基本工作原理之一:通过URL来唯一标识和定位网络资源,进而访问这些资源。
2.2. URL Encode && URL Decode
在 URL 中包含特殊字符时,如空格、问号、加号、汉字等,浏览器会自动对它们进行编码 (Encode),以确保 URL 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编码方式通常被称为 URL 编码或百分比编码(Percent Encoding)。
例如:对于 + 这个字符, 浏览器就会对其进行 Encode 编码。
当服务端接收到编码后的 URL,并希望提取或解析其中的特殊字符时,它需要先对 URL 进行解码 (Decode),将被转义的特殊字符恢复成原始的特殊字符。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 URL 解码或反转义。
总而言之:URL当中出现的特殊字符需要被编码,被编码 ( Encode ) 后,如果服务端想提取它需要先做解码 ( Decode );这样才能确保 URL 中的特殊字符不会造成歧义或错误解析。
3. HTTP 协议格式
- HTTP 协议是基于请求和响应的;
-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的是 HTTP 请求,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的是 HTTP 响应;
- 我们将这种模式称之为 CS (Client - Server) 模式;
- CS 双方交互的报文, 就是 HTTP 请求或者 HTTP 响应。
- HTTP 协议是应用层协议,在底层使用 TCP (传输层协议) 进行通信。
- 在 HTTP 通信过程中,TCP 提供了可靠的传输,HTTP 协议本身并不负责处理连接管理,因此对于连接的建立和维护,需要经过 TCP 的三次握手过程,以确保双方建立可靠的连接。
- 从 HTTP 协议的角度来看,它并不关心底层 TCP 的连接管理细节,因为 TCP 协议已经负责处理了连接的建立、维护和释放等问题。
为了理解HTTP协议, 我们分为三个过程。
- 快速构建 HTTP 请求和响应的报文格式;
- 实现一个 HTTP demo;
- 通过该 demo 逐步分析过程,理解细节。
3.1. 快速构建 HTTP 请求和响应的报文格式
站在报文角度, HTTP 协议可以被看成是基于行的文本协议。
3.1.1. HTTP 请求格式
- 请求行:包含请求方法、请求URL,客户端的 HTTP 版本, 这三个字段以空格为分隔符, 并且最后以 "\r\n" 结尾。
- 请求报头:有若干个请求行组成。 每个请求行都是一个 key: value\r\n 结构,表示了客户端发送的额外信息,如请求的主机、内容类型、用户代理等。
- 空行:在请求行和请求报头之间存在一个空行,即 "\r\n"。用于分隔请求行和请求报头与请求正文。空行是必需的,用于告诉服务器请求头部的结束。
- 请求正文:HTTP 请求中的请求正文是可选的,通常用于传递客户端向服务器提交的数据,如表单数据、JSON 数据等。对于 GET 请求,通常不包含请求正文,而对于 POST 请求则可能包含请求正文。
HTTP 请求如图所示:
3.1.2. HTTP 响应格式
- 状态行:包含服务端的HTTP版本、状态码、状态码描述符。 这三个字段以空格为分隔符,并且最后以 "\r\n" 结尾。 例如 "HTTP/1.1 200 OK\r\n",代表含义是服务器使用 HTTP/1.1 版本协议成功处理了客户端的请求,并且成功返回了请求的资源。
- 响应报头:由多个 key: value\r\n 请求行组成。这些请求行提供了服务器返回响应的数据,如内容类型、响应时间、服务器类型等。
- 空行: 在状态行和响应报头之间存在一个空行,即 "\r\n"。用于分隔响应头部和响应正文。空行是必需的,用于告诉客户端响应头部的结束。
- 响应正文:HTTP 响应中的响应正文是可选的。通常用于包含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的实际资源,如 HTML 页面、图片、文本等。
HTTP 响应如图所示:
3.1.3. 关于 HTTP 请求 && 响应的宏观理解
首先,在学习协议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共识:
每一个协议是如何进行 (向下) 封装和 (向上) 解包的, 是如何将报文中的报头和正文信息进行区分的。
可以看到,HTTP 请求和 HTTP 响应中都有HTTP版本信息, 它们的区别在于:
- HTTP 请求中的 HTTP 版本代表的是: 客户端告诉服务端,客户端使用的HTTP是哪一个版本;
- HTTP 响应中的 HTTP 版本代表的是: 服务端告诉客户端,服务端使用的HTTP是哪一个版本。
对于一个报文而言,我们是需要将报头和有效载荷分开的, 因为在进行业务处理的时候并不需要报头信息, 只需要有效载荷。
- 在HTTP中, 所谓的有效载荷就是 HTTP中的正文部分;
- 那么 HTTP 是如何区分报头和有效载荷的呢?
- 答案是: 通过空行 "\r\n" 区分报头和有效载荷的, 只要读到了空行,就代表着报头信息被读完了,接下来的信息就是有效载荷!
- 这个空行标志着报头的结束,对于 HTTP 请求和响应都是一样的处理方式。
总而言之:在处理 HTTP 报文时,首先会解析报头部分以获取与请求或响应相关的信息,然后通过空行识别报头和有效载荷的分界线,进而提取和处理有效载荷中的实际数据内容。
既然可以通过空行将报头和有效载荷区分,那么一定能够把报头读完,既然报头可以读完, 那么一定能保证接下来读取的就是正文了。
可是,我们如何得知正文 (有效载荷) 的大小呢?
因为 HTTP 底层是 TCP协议,而TCP是面向字节流的,你如何保证你接下来读取的有效载荷是多少个字节呢?
很简单, 在请求和响应报头中都有一个属性字段: Content-Length, 该字段指定了正文部分的字节长度,这样接收端就能够准确知道需要读取多少字节的数据作为有效载荷。
因此,对于HTTP而言,只要按行读取内容, 读取到空行,就说明把报头信息读取完毕, 然后再根据报头信息中的相关字段 ( Content-Length ) 确定正文 (有效载荷) 的长度, 我们就可以保证将一个完整的http请求 (响应) 报文全部读取到。
3.2. 实现一个 HTTP demo
有了上面的初步理解后,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个 HTTP demo 见一见 HTTP 请求和响应是怎样的。
这个 demo 也不多做处理, 我们先将 HTTP 请求获取到,并打印出来。
3.2.1. Sock.hpp
该模块主要用于封装 socket 接口。
#ifndef __SOCK_HPP_
#define __SOCK_HPP_#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ring>#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ocket.h>
#include <netinet/in.h>
#include <arpa/inet.h>
#include <unistd.h>#include "Log.hpp"namespace Xq
{class Sock{public:Sock() :_sock(-1) {}// 创建套接字void Socket(void) {_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if(_sock == -1){LogMessage(FATAL, "%s,%d\n", strerror(errno));exit(1);}LogMessage(DEBUG, "listen sock: %d create success\n", _sock);}// 将该套接字与传入的地址信息绑定到一起void Bind(const std::string& ip, uint16_t port){sockaddr_in addr;addr.sin_family = AF_INET;addr.sin_port = htons(port);addr.sin_addr.s_addr = ip.empty() ? INADDR_ANY : inet_addr(ip.c_str());int ret = bind(_sock, reinterpret_cast<const struct sockaddr*>(&addr), sizeof(addr));if(ret == -1){LogMessage(FATAL, "bind error\n");exit(2);}}// 封装listen 将该套接字设置为监听状态void Listen(void){int ret = listen(_sock, 10);if(ret == -1){LogMessage(FATAL, "listen error\n");exit(3);}}//封装accept// 如果想获得客户端地址信息// 那么我们可以用输出型参数// 同时我们需要将服务套接字返回给上层int Accept(std::string& client_ip, uint16_t* port){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socklen_t addrlen = sizeof client_addr;bzero(&client_addr, addrlen);int server_sock = accept(_sock, \reinterpret_cast<struct sockaddr*>(&client_addr), &addrlen);if(server_sock == -1){LogMessage(FATAL, "%s,%d\n", strerror(errno));return -1;}// 将网络字节序的整数转为主机序列的字符串client_ip = inet_ntoa(client_addr.sin_addr);// 网络字节序 -> 主机字节序*port = ntohs(client_addr.sin_port);// 返回服务套接字return server_sock;}// 向特定服务端发起连接void Connect(struct sockaddr_in* addr, const socklen_t* addrlen){int ret = connect(_sock,\reinterpret_cast<struct sockaddr*>(addr), \*addrlen);if(ret == -1){LogMessage(FATAL, "%s%d\n", strerror(errno));}}// 服务端结束时, 释放监听套接字~Sock(void){if(_sock != -1){close(_sock);LogMessage(DEBUG, "close listen sock: %d\n", _sock);}}public:int _sock; // 套接字};
}#endif
3.2.2. Log.hpp
日志的自我实现,
#pragma once#include "Date.hpp"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ap>
#include <string>
#include <cstdarg>#define LOG_SIZE 1024// 日志等级
enum Level
{DEBUG, // DEBUG信息NORMAL, // 正常WARNING, // 警告ERROR, // 错误FATAL // 致命
};const char* pathname = "./log.txt";void LogMessage(int level, const char* format, ...)
{
// 如果想打印DUBUG信息, 那么需要定义DUBUG_SHOW (命令行定义, -D)
#ifndef DEBUG_SHOWif(level == DEBUG)return ;
#endifstd::map<int, std::string> level_map;level_map[0] = "DEBUG";level_map[1] = "NORAML";level_map[2] = "WARNING";level_map[3] = "ERROR";level_map[4] = "FATAL";std::string info;va_list ap;va_start(ap, format);char stdbuffer[LOG_SIZE] = {0}; // 标准部分 (日志等级、日期、时间)snprintf(stdbuffer, LOG_SIZE, "[%s],[%s],[%s] ", level_map[level].c_str(), Xq::Date().get_date().c_str(), Xq::Time().get_time().c_str());info += stdbuffer;char logbuffer[LOG_SIZE] = {0}; // 用户自定义部分vsnprintf(logbuffer, LOG_SIZE, format, ap);info += logbuffer;FILE* fp = fopen(pathname, "a");fprintf(fp, "%s", info.c_str());fclose(fp);va_end(ap);
}
3.2.3. Usage.hpp
#pragma once
#include <iostream>void Usage(const std::string &name)
{std::cout << "Usage:\n " << name << " port" << std::endl;
}
3.2.4. HttpServer.hpp
#ifndef _HTTPSERVER_HPP_
#define _HTTPSERVER_HPP_#include <functional>#include "Sock.hpp"
#include "Log.hpp"
#include "Date.hpp"
#include "Usage.hpp"using func_t = std::function<void(int)>;namespace Xq
{class HttpServer{public:// 初始化服务器HttpServer(uint16_t port){// 创建套接字_sock.Socket();// 绑定套接字_sock.Bind("", port);// 将该套接字设置为监听状态_sock.Listen();}// 服务端需要绑定的服务void BindHandle(func_t func){_func = func;}// 子进程执行的服务 (该服务就是外部绑定的服务)void ExecuteHandle(int server_sock){_func(server_sock);}// 启动服务器void start(void){while(true){std::string client_ip;uint16_t client_port = 0;int server_sock = _sock.Accept(client_ip, &client_port);// 让子进程执行该客户端请求if(fork() == 0){// 子进程关闭监听套接字close(_sock._sock);// 处理该客户端请求ExecuteHandle(server_sock);// 执行完, 关闭该服务套接字close(server_sock);// 子进程退出exit(0);}// 父进程不需要该服务套接字, 关闭掉close(server_sock);// 同时, 我们显式忽略了SIGCHLD信号// 避免僵尸问题的产生// 父进程继续去获取客户端连接}}private:Sock _sock;func_t _func;};
}#endif
3.2.5. HttpServer.cc (看一看 Http 请求格式)
#include <memory>
#include <signal.h>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HttpServer.hpp"
#include "Tool.hpp"#define BUFFER_SIZE 10240void HttpServerHandle(int sock)
{// 因为http底层是tcp协议// 而tcp协议是面向字节流的// 因此可以使用 recv 接口char buffer[BUFFER_SIZE] = {0};// 读取客户端请求ssize_t real_size = recv(sock, buffer, BUFFER_SIZE - 1, 0);if(real_size > 0){buffer[real_size] = 0;// 打印一下 HTTP 请求std::cout << buffer << "------------------" << std::endl;}
}int main(int arg, char** argv)
{if(arg != 2){Usage(argv[0]);exit(1);}// 显示忽略 SIGCHLD 信号, 避免僵尸问题signal(SIGCHLD, SIG_IGN);std::unique_ptr<Xq::HttpServer> server(new Xq::HttpServer(atoi(argv[1])));// Bind 处理客户端请求的方法server->BindHandle(HttpServerHandle);// 启动服务器server->start();return 0;
}
测试现象如下:
可以看到,上面这个 HTTP 请求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请求行、 请求报头、空行。
GET / HTTP/1.1 就是一个请求行。
- GET代表请求方法, "/" 代表资源路径,具体就是 Web根目录, HTTP/1.1 服务端的HTTP版本;
- 当 HTTP 请求中未显式具体的资源路径时,默认的资源路径就是 "/",即Web根目录;
- 注意,当资源路径为 "/" 时,并不是获取 Web 根目录下的所有资源;
- 一般的服务端都有自己的默认首页,比如通常所使用的 index.html 或 index.php 等默认首页文件;
- 当只有 "/" 时, 服务端就会将默认首页的内容返回给客户端。
3.2.6. HttpServer.cc (添加 HTTP 响应数据)
现在,我们可以收到 HTTP 请求,也看出 HTTP 请求的格式。
那么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之上, 构建一个简单的 HTTP 响应。
实现如下:
void HttpServerHandle(int sock)
{// 因为http底层是tcp协议// 而tcp协议是面向字节流的// 因此可以使用 recv 接口char buffer[BUFFER_SIZE] = {0};ssize_t real_size = recv(sock, buffer, BUFFER_SIZE - 1, 0);if(real_size > 0){buffer[real_size] = 0;// 打印一下 HTTP 请求std::cout << buffer << "------------------" << std::endl;}// 状态行(服务器端HTTP版本 状态码 状态码描述符\r\n)std::string HttpResponse = "HTTP/1.1 200 OK\r\n";// 暂时不添加响应报头// 添加空行HttpResponse += "\r\n";// 响应正文 (简单的构建一个html)HttpResponse += "<html><h3> hello world! </h3></html>";// 发送给客户端send(sock, HttpResponse.c_str(), HttpResponse.size(), 0);
}int main(int arg, char** argv)
{// 省略
}
上面的 HTTP 响应很简单, 只有状态行,响应报头 (省略,有的浏览器可以自动识别),空行、响应正文。
因为 HTTP 的底层是 TCP,而TCP是面向字节流的, 故我们可以直接将 HTTP 响应作为字符串发送给客户端。
服务端继续跑起来,测试如下:
3.3. 通过该 demo 逐步分析过程,理解细节
有了上面的过程,我们对 HTTP请求和响应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我们还要强调两个问题,URL 和 Web根目录。
首先,我们在浏览器输入:
得到的现象是:
然后,我们在浏览器输入:
得到的现象是:
经过对比,我们知道,在浏览器输入的 URL 可以显示声明要访问服务端的什么资源,可是服务端怎么知道你要访问什么资源呢? 是不是需要通过 HTTP 请求中的资源路径来确定。
因此,服务端需要获得 HTTP 请求中的资源路径 (也就是解析 HTTP 请求),根据该路径找到特定资源,因为一般的服务端都是 Linux , 故这里的资源就是文件,因此,服务端需要打开该文件,读取文件内容,并将内容返回给客户端。
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域名后的第一个 "/" 为什么被称之为 Web根目录了, 实际上,这个 "/" 是可以被用户自定义路径的, 其代表着服务端资源的起始路径。
例如上面的 URL 是 /a/b/c/d/e.html,那么这个路径表示服务端自定义的资源路径下的 a 目录下的 b 目录下的 c 目录下的 d 目录下的 e.html 文件。服务端会根据这个路径找到对应的文件(e.html),读取文件内容,并将内容返回给客户端作为响应。
那么我们现在至少知道,当 客户端发起HTTP请求时, 服务单获得该HTTP请求后,需要对其进行解析, 获得相关属性,例如服务端需要获得 HTTP请求中的资源路径,根据该路径,访问服务端下的特定资源。
而HTTP底层使用的是TCP,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 换言之, 服务端要对HTTP请求进行解析,本质上也就是需要做字符串处理,获得相关字段。
因此,有了上面的需求,我们可以实现一个工具模块 Tool.hpp,用于解析字符串。
3.3.1. Tool.hpp
这个模块主要有一个成员函数,CutString,用来将一个字符串,以特定的分割字符串,将原串分割为不同的子串,并将不同的子串以输出型参数返回给上层。
#ifndef _UTIL_HPP_
#define _UTIL_HPP_#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vector>namespace Xq
{class Tool{public:static void CutString(const std::string& src, const std::string& sep, std::vector<std::string>* out){size_t start = 0;size_t pos = 0;while(pos != std::string::npos && start < src.size() - 1){pos = src.find(sep, start);if(pos != std::string::npos){out->push_back(src.substr(start, pos - start));start = pos;start += sep.size();}}if (start < src.size()){out->push_back(src.substr(start));}}};
}#endif
依据这个模块,服务端就可以解析 HTTP 请求,从而获得相关属性,比如 HTTP 请求中的资源路径。
3.3.2. HttpServer.cc (获得HTTP请求的资源路径)
#include <memory>
#include <signal.h>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HttpServer.hpp"
#include "Tool.hpp"#define BUFFER_SIZE 10240// 服务器资源的起始目录
#define START_PATH "./wwwroot"void HttpServerHandle(int sock)
{// 因为http底层是tcp协议// 而tcp协议是面向字节流的// 因此可以使用 recv 接口char buffer[BUFFER_SIZE] = {0};ssize_t real_size = recv(sock, buffer, BUFFER_SIZE - 1, 0);if(real_size > 0){buffer[real_size] = 0;// 打印一下 HTTP 请求std::cout << buffer << "------------------" << std::endl;}// 这个vector用于存储HTTP请求中的每一行信息std::vector<std::string> v_line;Xq::Tool::CutString(buffer, "\r\n", &v_line);// 因为我们需要 HTTP 请求中的 资源路径// 故我们实际上只需要 HTTP 请求的第一行信息 (v_line[0])// 即请求行, 而请求行中的第二个字段就是资源路径// 这个vector用于存储请求行中的每一个字段std::vector<std::string> v_block;Xq::Tool::CutString(v_line[0], " ", &v_block);for(const auto& vit : v_block){std::cout << vit << std::endl;}// 而此时的v_block[1]就是HTTP请求中的资源路径std::string resource_path = v_block[1];std::cout << "resource_path: " << resource_path << std::endl;// 状态行(服务器端HTTP版本 状态码 状态码描述符\r\n)std::string HttpResponse = "HTTP/1.1 200 OK\r\n";// 暂时不添加响应报头// 添加空行HttpResponse += "\r\n";// 响应正文 (简单的构建一个html)HttpResponse += "<html><h3> hello world! </h3></html>";// 发送给客户端send(sock, HttpResponse.c_str(), HttpResponse.size(), 0);
}int main(int arg, char** argv)
{if(arg != 2){Usage(argv[0]);exit(1);}// 显示忽略 SIGCHLD 信号, 避免僵尸问题signal(SIGCHLD, SIG_IGN);std::unique_ptr<Xq::HttpServer> server(new Xq::HttpServer(atoi(argv[1])));// Bind 处理客户端请求的方法server->BindHandle(HttpServerHandle);// 启动服务器server->start();return 0;
}
现象如下:
一旦服务端解析 HTTP 请求获得了客户端请求的资源路径,接下来就是根据这个资源路径来处理请求。处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 如果服务端没有这个资源,即无法找到客户端请求的资源,服务端需要构建一个对应的 HTTP 响应,通常是状态码为 404(Not Found),表示未找到请求的资源。这样客户端就会收到一个告知资源不存在的响应。
- 如果服务端找到了客户端请求的资源,服务端就需要打开这个资源,并读取它的内容。然后将读取到的内容作为响应的实体主体部分,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在收到响应后就能够获取到请求的具体资源内容。
因此,在服务端处理 HTTP 请求的过程中,根据请求的资源路径不同,服务端会针对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包括构建响应、读取资源内容并响应等操作,以便实现正确的请求处理和响应。
除此之外,在 Web 服务器中,通常会设置默认首页,也称为默认文档或主页,用来作为根目录下没有指定具体资源路径时的默认返回页面。
当客户端发起一个 HTTP 请求时:
- 如果资源路径为 "/"(Web根目录),这时服务端会将默认首页的内容返回给客户端,让客户端能够浏览网站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提供用户友好的访问体验,并展示网站的内容。
- 如果 HTTP 请求中的资源路径不是Web根目录("/"),而是具体的资源路径,服务端会按照上面提到的处理方式来定位、读取和返回相应的资源内容,以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因此,服务端在处理 HTTP 请求时,会根据请求中的资源路径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当资源路径是根目录时返回默认首页,当资源路径为具体文件或其他路径时定位并返回对应的资源内容。
有了上面的理解后,我们就可以实现下面的代码了:
#include <memory>
#include <signal.h>
#include <fstream>
#include "HttpServer.hpp"
#include "Tool.hpp"#define BUFFER_SIZE 10240// 服务器资源的起始目录
#define START_PATH "./wwwroot"void HttpServerHandle(int sock)
{// 因为http底层是tcp协议// 而tcp协议是面向字节流的// 因此可以使用 recv 接口char buffer[BUFFER_SIZE] = {0};ssize_t real_size = recv(sock, buffer, BUFFER_SIZE - 1, 0);if(real_size > 0){buffer[real_size] = 0;// 打印一下 HTTP 请求std::cout << buffer << "------------------" << std::endl;}// 这个vector用于存储HTTP请求中的每一行信息std::vector<std::string> v_line;Xq::Tool::CutString(buffer, "\r\n", &v_line);// 因为我们需要 HTTP 请求中的 资源路径// 故我们实际上只需要HTTP 请求的第一行信息// 即请求行, 而请求行中的第二个字段就是资源路径// 这个vector用于存储请求行中的每一个字段std::vector<std::string> v_block;Xq::Tool::CutString(v_line[0], " ", &v_block);for(const auto& vit : v_block){std::cout << vit << std::endl;}// 而此时的v_block[1]就是HTTP请求中的资源路径std::string resource_path = v_block[1];std::cout << "resource_path: " << resource_path << std::endl;// 服务器要访问的目标路径std::string Target_path;Target_path = START_PATH;Target_path += resource_path;// 如果该路径是Web根目录 ("/"), 那么返回默认首页if(resource_path == "/"){Target_path += "index.html";}// std::cout << "Target_path: " << Target_path << std::endl;// 目标路径已经准备就绪, 现在就需要打开该文件std::ifstream in(Target_path.c_str());// HTTP 响应std::string HttpResponse;// 如果该文件不存在, 那么HTTP响应中的状态码就是404if(!in.is_open()){// 状态行(服务器端HTTP版本 状态码 状态码描述符\r\n)HttpResponse = "HTTP/1.1 404 Not Found\r\n";// 空行HttpResponse += "\r\n";// 错误信息文件的路径std::string error_path = START_PATH;std::string error_info;error_path += "/error.html";// 将错误信息添加到HTTP响应正文中std::ifstream error(error_path);if(error.is_open()){while(getline(error, error_info)){HttpResponse += error_info;}}error.close();// done}else{// 状态行HttpResponse = "HTTP/1.1 200 OK\r\n";// 空行HttpResponse += "\r\n";// 有效载荷std::string content;while(std::getline(in, content)){HttpResponse += content;}// done}// 读取文件完毕后, 关闭文件in.close();// 发送给客户端send(sock, HttpResponse.c_str(), HttpResponse.size(), 0);
}int main(int arg, char** argv)
{// 忽略...
}
可以看到,我是定义了一个服务端的资源起始路径,也就是 wwwroot;
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演示一下 index.html 和 error.html;
3.3.3. index.html
<!DOCTYPE html>
<html>
<head><meta charset="UTF-8"><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title> 咸蛋超人的网站 </title>
</head>
<body>
<html><p> ------------------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 </p><html>
<html><p> ------------------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 </p><html>
<html><p> ------------------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 </p><html>
<html><p> ------------------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 </p><html>
<html><p> ------------------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p><html>
<html><p> ------------------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 </p><html>
<html><p> ------------------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 </p><html>
<html><p> ------------------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p><html>
</body>
</html>
现象如下:
3.3.4. error.html
<!DOCTYPE html>
<html>
<head><meta charset="UTF-8"><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title> 咸蛋超人的网站 </title>
</head>
<body>
<h1> 404 --- Not Found </h1>
</body>
</html>
现象如下:
3.3.5. 简单总结
- HTTP 协议本质上是一个文本协议,因为它采用文本格式来进行请求和响应的传输和通信,同时从 HTTP 请求和响应的结构也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由文本数据组成的,各种属性和信息也以文本形式呈现;
- 域名后的第一个 "/" 我们称之为 Web 根目录, 这个目录一般是由服务端自定义的,它代表着服务端资源的起始地址,是客户端访问服务端资源的入口路径;
- 未来,服务端的各种资源都可以放在这个路径 (Web根目录) 下,并通过特定的 URL 来访问这些资源。
- 一般服务端都要有自己的默认首页,如果 HTTP 请求的资源路径是 "/",那么服务端将默认首页的内容返回给客户端;
-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代表客户端想要访问服务器上的哪个资源,服务端通过URL访问特定资源,并将内容返回给客户端。
至此,关于HTTP协议上的内容就此结束,至于更多细节,我们在 HTTP 协议下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