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者渡渡鸟, 其本名韩谨,微博原创育儿理念、故事、分享妈妈经。毕业于中国社科院哲学系,有过八年记者生涯。育有一儿两女,在中美两国生活,熟悉跨文化养育,有坚定的根文化意识。
渡渡鸟妈妈能够基于孩子自身天分、兴趣对孩子成长进行合理规划,也深刻理解当下中国女性在养育、教育、自身成长领域的纠结和困境。
ps: 个人感悟, 书中满是作者自己育儿的例子,仅仅从书中描述来看, 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成长】的妈妈, 可以看出以为几乎【完美】妈妈的形象。
书中作者的观点,不仅仅是育儿观念, 即便对成年人之间的待人接物也有启示意义。
ps: 个人感悟, 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 没有一种育儿方法适合所有的孩子, 故而也不存在最完美的育儿方法。 所以, 书中的观念还是要辩证看待。
《妈妈是什么》不是一本关于妈妈的教科书,我们没有妈妈学校、妈妈学位、妈妈职称。这也不是一本关于妈妈的工具书,不教妈妈们任何东西,不列清单讲方法。这是一本作者从自己做妈妈的观察、体验、思考出发的生活小品和意识流记录。 作者在文中说:
在做妈妈的过程中,每天经历的微不足道的各种小事,不是我在教育孩子,而是从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可以说我在任何一段学习、工作的生涯中,都没有我在孩子们身上学到的多。
经典摘录
- 拍到的那些树是今天早上和我们特别有缘分的;错过的,也许没有缘分,也许缘分在明天早晨。
- 孩子最珍贵的,就是有多少想象,就有多少行动。这一点,大人需要向孩子学习,卓绝的行动力,并不追求完美的行动,很多行动甚至简陋、稚拙得要命,可是最重要的,是立刻行动,绝不迟疑。
【小孩子的处理方法,和我们约定俗成的完全不同。他们就是观察别人,勇于试探,而且行动快。这些都是优点啊,是成人往往丧失了的优点。】
PS: 类似其他育儿书观念, 不要有完美的心态。 能做多少做多少即可。
- 别问我为什么没催她们吃饭,我家的育儿习惯,就是自己决策,自己承担后果,饿着饿着,就吃饭了。还有,如果压根儿不饿,不吃晚餐,也是很好的习惯。呵呵,我是非常宽心的那种妈妈。
PS: 让孩子自己承担不吃饭的后果。
- 一切都是体验,不能完全因经验舍弃体验
PS: 让孩子去尽可能体验去吧
【勇于让孩子试错,才是让孩子自己体会决策和结果之间真正的逻辑关系,才能把词从脑子里,体验到心里。这种事情非常多,还包括有时候,冬天孩子一定要穿夏天的裙子,或者夏天一定要穿冬天的大衣。一般来讲,我就完全让孩子们自己试错。】
- 特别是对“非己”部分的认知,非常非常重要,可以说隐藏着孩子未来独特心理、性格、情绪的所有蛛丝马迹。
PS: 孩子都有被关注的需求
- 能够坚持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是胆子小,是一种勇敢。
- 不骑马,也可以得到很多。不参与也是一种态度,我要向你学习。
- 一个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被妈妈注目的孩子,能够成功吸引妈妈注意的孩子,才是以后有自信,清楚、自由、毫不羞涩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
【我不用任何语言去惊动她,让她专注、反复、不受打扰地去和木马进行数十次的博弈。就这样练习数日,不断地爬到一半,掉下来,再爬,再爬。】
每个小孩子,假如我们仔细观察,从三岁起,就会清清楚楚地透露出他们的个性,每一个个性都值得尊重。包括妈妈自己,我们的个性也值得尊重。
我们都是有点不一样的小孩,就这一点不一样,使得我们成为自己。爱呢,就是真心欣赏对方的独特性。
- 当对方无论因为什么,哪怕就是因为精神脆弱,抵挡不了诱惑,而不得不遭受挫折、痛苦、恶果时,也不应该趁机教育,不应该趁机讽刺,不应该痛打落水狗。因为那个痛苦本身,已经是最直接的教育,此处可以留白。
PS:
个人的自我控制和有效行动,经常会如影随形跟着一个叫作“道德优越感”的副产品。我们要裁割一下,这才是完整的自律。做父母的,哪一天不是在言传身教?
- 对自己的容颜身材,从开始注意,到开始挑剔,到逐渐想解决方案,到逐渐接纳和不接纳。
- 我们这辈子最大的功课,不是爱上别人,而是彻彻底底地接纳自己,与自己协调,宽容自己,爱上自己。
PS: 你只能做你自己, 也做不了别人的
- 肥胖是个问题,什么原因造成肥胖之类的。可是我切入了一个角度,用画稿表现了出来。
PS: 作者的三个孩子都会画画,画画是自我的一种表达。
-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区分自己对一件东西、一件事,是真的内心喜欢,还是因为别人都有,或者别人喜欢而被带动着喜欢。
PS: 小孩子吵着要零食、 玩具等等, 也是要看购物清单、对这个东西是不是真正想要,还是一时兴起。
- 与孩子聊天的地点:选择小小的秘密空间,在车里,在被窝里,在浴室里,在衣橱里,在刚醒的早晨,或者临睡的夜晚
聊天中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是开放的,绝不会像说教那样有一个刚硬的结论——“你这要做,才是对的”,而是“我曾经这样做过,你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
主要能力为不管孩子问什么问题,都尽量逻辑化、发散化。
- 当我们有哪怕一点点嫉妒不安的时候,当我们用简单粗暴的负面评价试图抹黑“参照物”和打标签时,正是我们内心能量虚弱的时候。这种时候,要警觉;要及时观照自己,看到自己心念运转的“暗能量”属性,及时调整。
【引导孩子不去主观负评,不是不给孩子们客观批评的权力。】
- 不如你考虑得多,所以你会觉得寂寞。当你想的东西多,你会寂寞一点,但你的想法可以是你的朋友,这些想法会陪伴你。
PS: 孩子的性格, 也许部分和父母是一致的。 家长看到孩子的行为愤怒, 可能也是在反观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