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战略投资者出借限售股作为融券券源的准则备受商场热议。不少投资者担心,跟着新股的大都券源被量化私募掌握,量化私募融券打新的战略有或许成为新股上市首日上涨后回身跌跌不休的首要原因。
券源分配是否有失公允?融券打新战略对新股走势究竟影响几何?为此,证券时报记者多角度采访了不同参与者,聆听商场声音。
新股不振原因找到了?
注册制施行四年有余,新股上市初期大多出现“首日大涨,后续震荡下跌”的格式。
有商场人士质疑,量化安排或许使用资金、资源等优势,经过战略配售安排独占新股券源,在新股上市首日拉高股价后再融券卖出,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中小投资者也在新股的连连下跌中被“收割”了。
江浙区域的一家量化私募标明认同上述部分观念,由于新股流通盘小,理论上量化安排可以经过资金优势拉高股价后再融券卖出,但这需求多方协同,有必定的操作难度。
上海一家百亿私募的新股事务负责人进一步向证券时报记者详解了其间门道,以为上述做法在理论上存在必定或许,但在实践中量化安排却不得不面临较多难点,比如能否抢到券、融券本钱是否合算等。因而,该私募只做多头战略,从不做融券打新战略。
一是券源问题,根据相关规则,战略投资者的限售股只能借予证金公司,由证金公司将该等股票归入融券池中,供不特定的主体融券运用。在新股上市首日,安排投资者关于券源的争夺十分剧烈,单一安排要想独占券源,难度很大。
据悉,科创板接连竞价阶段的申报价格有必要要在基准价格的2%规划内,高出这个规划的属于无效申报。这意味着,量化安排不能提早挂高价融券,只能实时盯着盘中走势来操作,因而融券券源的争夺会很剧烈。
二是本钱问题。新股上市首日涨幅难以确定,所以融券利息也会相应变化。上述百亿私募的新股事务负责人谈到,一些涨幅较大的个股,融券本钱也会水涨船高。一般情况下,借出的年化利率能到达7%~30%。比如,安克立异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20%,融券本钱随之到达17%。
三是在强监管下,量化生意拉高新股股价难以充分完结。“量化就是在必定的区间内不断敲进敲出,必定程度上可以经过成交量带动股价上涨,但大大都的量化战略并不支撑单边拉高。”上述百亿私募的新股事务负责人标明,在拉高过程中,量化私募还需求面临整个商场的卖单,乃至部分个股首日就破发,全体危险难以操控。
从数据层面来看,新股上市首日融券生意额在总成交额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对股价影响或有限。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注册制试点以来,到现在,沪深商场共有600只新股上市首日报出融券生意数据。首日融券卖出金额均值为1.04亿元,中位数为0.76亿元,相关新股首日融券卖出金额占其当天成交金额的比例均值在8%左右。
2023年至今,累计有66只新股在上市首日遭遇融券卖出,相关新股首日融券卖出金额占其当天成交金额的比例均匀约为7.45%。到9月8日,今年上市首日涨幅最大的中科飞测-U(涨189.62%),当日融券卖出的金额有2.98亿元,占总成交额的比例为9.91%;上市首日跌幅最大的航材股份(跌19.43%),当日融券卖出金额有1.1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比例为6.86%。
融券打新逐渐失宠
融券打新战略在量化安排中一度十分流行,不过跟着新股破发越来越常见,该战略也逐渐“失宠”。
广发证券2021年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融券打新战略在当时可以坚持不错的收益。该券商分析师曾测算出当时融券打新战略的收益,以1.5亿元规划C类账户为例,2020年网下打新收益率为12.97%,若合作融券打新,收益率能到达20.02%。考虑到实际参与时的报价入围难度、新股卖出时点、新股限售等问题,年化收益率或许只做到15%,计入现金管理收益的融券本钱、融券卖出时的生意本钱和不完全对冲本钱之后,终究该规划的C类账户收益也可到达8%左右,仍可完结安稳绝对收益。
“现在安排客户运用融券打新战略现已没以前多了,首要由于新股破发的情况变得十分常见。”一家大型券商深圳分公司的安排事务人士标明,之前许多私募基金管理人会将融券打新作为额定增厚收益的办法,但后来这一办法没有贡献太多正收益,乃至出现亏损。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019年至2020年期间沪深商场合计仅有1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2021年增至16只,2022年则多达79只。到了2023年,到9月8日,已有32只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
该安排事务人士的说法也得到了前述百亿私募新股事务负责人的认可,该负责人标明,跟着生意监管从严,一些大型打新安排为了防止或许出现的监管危险,乃至底子不会采用融券打新的战略。
拷问券源合理分配机制
尽管量化安排融券打新战略不用定是形成新股连连下跌的首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谁具有充分的券源谁就掌握了更丰盛的生意手法。因而,也引发了商场投资者另一层面的担忧——券源假如被量化安排独占,是否也是一种“不公”?证券公司在券源分配的过程中是否有失公平,是否或许存在寻租空间?
前述江浙区域的量化安排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标明,考虑到新股战略投资者配售的券是稀缺资源,这部分不管给谁都有操作获利空间,而这一权力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某大型券商的一名分公司总经理谈到,根据客户情况来看,尽管我们抢券抢得很剧烈,但券源终究首要给到了量化领域,且会集为大型私募。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的资金部人士也有类似表达,不过在他看来,这是商场挑选的效果。毕竟在个股券源有限的布景下,融券利率价格商场化,谁能接受高利率谁就能获券。另外,安排客户对券源的需求量大且安稳,因而证券公司一般优先向安排客户提供融券服务。
在谈及怎么分配券源时,北京另一家券商的两融部人士也持有相同观念,称基本上“价高者得”。正如上文说到的,新股上市首日融券利率较高,融券本钱在20%左右的并不罕见,而安排投资者相较而言更具危险接受能力。
一名具有长期两融事务工作经验的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标明,券源稀缺在当前是一个热度不减的话题,本质上仍是金融工具匮乏的效果。
近年来,不同券商内部各自搭建了“融券通”系统,旨在拓宽券池规划,提高融券生意促进功率。未来,怎么服务好不同类型投资者的融券需求,怎么进一步提高券源分配信息的透明度,值得证券公司、监管安排探究处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