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系列模型(包括GPT-1、GPT-2和GPT-3)都基于自回归Transformer架构。在设计上,这些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自回归机制来捕捉整个序列的上下文信息。GPT系列模型通过其独特的自回归架构逐步地整合整个序列的完整语义。
自回归机制:
自回归机制是GPT系列模型设计的核心之一。在处理序列数据时(如文本),自回归模型每次预测下一个元素(例如一个词)时,都会基于它之前生成的所有元素的信息进行计算。这意味着模型通过自身的反馈循环结构,逐步地将过去生成的上下文信息整合到当前时刻的预测中。
预训练阶段:
具体来说,在预训练阶段,模型通过学习从一个词预测下一个词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上下文的理解。每一步预测时,模型会根据到目前为止生成的所有词汇构建一个上下文向量表示,这个向量融合了之前所有词的信息。Transformer中的自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在计算当前位置的输出时考虑序列中任意位置的历史输入,从而确保模型能够理解并利用全局上下文。
具体来说,在训练阶段,模型会根据输入序列的一部分来预测序列中的下一个 token,并且在预测过程中不断向右移动窗口,直到遍历完整个序列。这种预测过程使得模型能够从左至右学习到整个句子或段落的上下文依赖关系。
生成过程:
在生成过程中,GPT模型依据当前时刻已生成的部分文本(即上下文),预测下一个最可能的词。每一次预测都是在前一次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形成一种链式反应,因此随着每次迭代,新生成的词都会进一步影响后续预测,确保整体生成的内容与历史上下文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
而在生成新文本时,模型会用同样的方式运作:给定一个起始token(或者称为“prompt”),模型基于这个起始信息预测下一个最可能的token,然后将这个预测的token添加到已生成的部分,作为下一轮预测的上下文输入。如此反复迭代,直至生成满足预设条件(比如达到某个终止符号或最大长度限制)的完整文本序列。
因此,自回归Transformer架构确保了GPT系列模型能够有效地捕捉和利用长距离的上下文依赖性,从而生成连贯、有逻辑的文本内容。所以,无论是预训练还是实际应用中的文本生成任务,GPT系列模型都能够通过其独特的自回归架构逐步地整合整个序列的完整语义。
1. 一组重要的概念
几个概念紧密相关且共同构成了Transformer架构模型的基础:
-
Token:
Token是文本序列的基本单元。当我们将一段文本输入到模型时,首先会通过分词器将其分割成一个个离散的单元,每个单元就是一个token。这可以是一个单词、子词或者字符,取决于模型的设计和预处理步骤。 -
向量表示:
为了使机器学习模型能够理解和处理文本信息,我们需要将这些token转化为数值形式。这一过程通常称为词嵌入或编码,其中每个token被映射为一个固定维度的向量。这种向量不仅包含了该token本身的语义信息,还可能包含其上下文中的相关信息。 -
上下文变量表示:
在自回归模型如GPT中,每个token的表示不仅要考虑它自身的嵌入,还要结合其在整个序列中的上下文信息。Transformer模型利用多头注意力机制,使得每个位置的token能够基于所有其他位置的token计算出一个加权求和的上下文向量表示。这个表示既包含了当前token自身的特征,也融入了整个序列的全局依赖关系。 -
注意力输出:
在Transformer结构中,注意力机制是核心组件之一,它负责计算上下文向量表示。通过自注意力机制,模型为序列中的每个位置生成一个上下文相关的输出向量,这个输出集合即为“注意力输出”。每个位置的注意力输出向量都是对其它所有位置的token进行加权组合后得到的结果,权重系数反映了不同位置之间的关联程度。
总结来说,在GPT这样的自回归模型中,每个token先经过嵌入层转换为向量表示,然后通过自注意力机制计算其在上下文中的表示,最后得出的注意力输出作为后续解码预测下一个token时的关键依据。
2.从文本数据到数学向量形式
文本数据转换为机器可理解和运算的数学向量形式通常涉及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
词袋模型(Bag of Words, BoW):
在词袋模型中,将文本看作一个词汇集合,忽略其语法和语序信息。每个文档通过计算其中各个单词出现的频率或TF-IDF值形成一个向量,该向量的维度与词汇表大小一致。 -
词嵌入(Word Embeddings):
词嵌入是一种将单词映射到固定长度连续向量空间的技术,例如:- FastText: 类似于Word2Vec,但考虑到词内部的子结构,尤其对于多义词和未登录词有更好的表现。
- GloVe (Global Vectors for Word Representation): 基于全局统计信息,同时考虑了共现矩阵中的局部窗口信息和全局统计信息来生成词向量。
- Word2Vec: 提供了CBOW和Skip-gram两种训练方法来学习单词的分布式表示,使得在向量空间中相似含义的词距离较近。
-
预训练语言模型产生的嵌入:
近年来流行的如BERT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GPT (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系列模型等,在大规模无标签文本上进行预训练后得到词嵌入,这些嵌入不仅包含词级别的信息,还包含了上下文信息,能够更好地表达词义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 -
句子/文档级别向量化:
对于整个句子或文档,可以通过诸如平均池化、最大池化或更复杂的Transformer编码器输出层的特征向量组合等方式将其内部所有词嵌入整合成一个向量表示。
通过上述过程,文本数据就被转换成了数值型的向量表示,从而让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基于数学运算理解文本内容,并应用于分类、聚类、检索等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
3.预训练语言模型产生的嵌入
预训练语言模型产生的嵌入是一种先进的文本表示方法,它通过预先在大规模无标签文本语料库上进行训练,学习到每个单词、短语甚至整个句子的向量表示。这些模型不仅捕捉词汇本身的含义,还能捕获上下文信息,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的不同含义。
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它能够通过大规模无标签文本数据集上的自监督学习过程,将自然语言中的单词、短语和句子映射到高维向量空间中。这些向量(嵌入)编码了丰富的语义和上下文信息。
例如,在BERT或GPT等模型中,每个单词在输入时都会被转换为一个固定长度的向量,而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会自动学习如何根据上下文调整这个向量表示,以便于完成各种预测任务。对于整个句子,模型通常会生成一个句向量,该向量综合反映了句子的整体含义。
这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使得模型可以捕捉到词汇的复杂关系,如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以及语法结构和语义依赖等。在预训练完成后,模型产生的嵌入可以作为通用的语言特征应用于下游的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显著提高了对未见过的新样本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及其产生的嵌入:
-
BERT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BERT 使用Transformer架构,并通过遮蔽语言模型(Masked Language Model, MLM)和下一句预测任务(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NSP)来预训练模型。对于输入的每一个位置,BERT都可以生成一个上下文相关的向量表示,可以根据需要提取单个词或整个句子的向量表示。 -
GPT (Generative Pre-training Transformer) 系列:
GPT-1、GPT-2、GPT-3等模型是基于自回归Transformer结构的预训练模型,主要通过预测下一个词的方式进行预训练。这些模型可以生成高质量的连续文本,同时其内部隐藏状态可用于获取词或序列级别的嵌入。 -
ELMo (Embeddings from Language Models):
ELMo 提供了深度双向的语言模型表示,输出的是不同层级的上下文敏感的词向量,这些向量可以线性组合后用于下游任务。 -
Transformer-XL, XLNet, RoBERTa 等:
这些模型都是在BERT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比如Transformer-XL引入了长期依赖建模机制,XLNet使用了自回归的变形Permutation Language Modeling(PLM),RoBERTa则优化了BERT的训练细节和数据处理方式,以提高性能表现。
在实际应用中,对预训练模型微调(fine-tuning)时,可以直接利用模型层的输出作为特定任务的特征向量,或者直接提取预训练得到的嵌入向量作为通用的词或句子表示,应用于多种NLP任务中,如分类、问答系统、情感分析等。
4.嵌入向量编码了丰富的语义和上下文信息
这些通过预训练生成的词向量或嵌入(embeddings)在自然语言处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每个单词、短语乃至整个句子,模型会生成一个高维连续向量,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语义和上下文信息:
-
语义信息:相似含义的词汇在向量空间中的位置相近,例如,“大”和“巨大”的向量表示可能会有较大的重叠部分。
-
上下文敏感性:在像BERT这样的Transformer架构中,上下文相关的嵌入意味着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会有不同的向量表示,从而能够捕捉到多义性和依赖于前后文的语义变化。
-
语法结构:尽管不是所有模型都能直接编码复杂的语法结构,但深度学习模型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可能捕捉到词汇间的句法关系。
-
潜在关联:向量空间中的数学操作(如加减乘除)有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词汇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类比推理("国王" - "男性" + "女性" ≈ "女王")。
通过这种方式,预训练模型生成的嵌入可以作为非常有效的特征输入,极大地提升了后续任务(如文本分类、问答系统、机器翻译等)的表现效果。
5.GPT系列模型的内部隐藏状态
GPT-1、GPT-2和GPT-3是由OpenAI开发的一系列基于自回归Transformer架构的预训练语言模型。这些模型在无监督设置下通过大量文本数据进行训练,其核心目标是对给定上下文下的下一个词进行预测。这些模型可以生成高质量的连续文本,同时其内部隐藏状态可用于获取词或序列级别的嵌入。
具体来说:
-
在自回归的方式中,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每次仅关注当前输入序列的一部分,并预测下一个最可能出现的词。随着训练的进行,模型逐渐学习到语言的概率分布规律以及词汇间的语义关联。
-
隐藏状态或内部表示层(嵌入)在处理每个词时会积累并整合之前的上下文信息(向量表示)。因此,在生成文本的过程中,每个词的嵌入不仅包含该词本身的含义,还包含了生成这个词之前的所有历史信息。
-
这些模型的输出可以用于多种下游任务,例如文本生成、问答系统、摘要生成等,而它们的内部嵌入则能够作为高质量的特征向量应用于其他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如情感分析、命名实体识别等,只需经过微调或进行简单的线性映射即可适应新任务的要求。
GPT-3相较于前代模型,在参数数量上有显著增加,从而具备了更强的泛化能力和更丰富的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其生成的文本质量和连贯性令人印象深刻。
内部隐藏状态
在GPT系列模型中,内部隐藏状态(或称隐藏层的输出)是模型处理过程中关键的中间结果。当模型接收输入序列并经过多层Transformer结构的自注意力机制计算后,每一层都会产生对应的隐藏状态向量。这些隐藏状态不仅包含了当前词的信息,还整合了整个上下文中的相关信息。
对于词级别的嵌入,每个词的位置在自注意力机制的作用下会生成一个独特的隐藏状态向量,这个向量可以视为对该词在特定上下文下的语义表示。
具体而言,在处理一个序列时,模型首先对输入序列中的每个词进行嵌入操作,生成初始的词嵌入向量。然后,在自注意力机制的作用下,模型会根据整个序列的信息动态地调整每个词的权重,使得每个词都能够考虑到它在整个句子或段落中的上下文信息。最后,对于每一个词的位置i,其对应的隐藏状态向量能够综合反映这个词在当前语境下的含义,从而提供一种更为精确和丰富的语义表示。
因此,这样的词级别嵌入不仅包含了词本身的固有含义,还融合了其与上下文中其他词的关系,这对于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如情感分析、命名实体识别、机器翻译等)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序列级别的嵌入,通常是指整个输入序列在模型最后一层(或特定层)的上下文相关的汇总信息。例如,在GPT模型的编码部分结束后,可以根据需要获取序列最后一个位置的隐藏状态,将其作为整个序列的“句向量”或者“段落向量”,用于捕获序列的整体含义和上下文依赖。
因此,通过GPT模型内部的隐藏状态,研究者和开发者能够提取出高质量、具有丰富上下文信息的词级别和序列级别的嵌入,进而应用于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