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向切面编程思想AOP
AOP: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编程
AOP可以说是OOP(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对象编程)的补充和完善。OOP引入封装、继承、多态等概念来建立一种对象层次结构,用于模拟公共行为的一个集合。不过OOP允许开发者定义纵向的关系,但并不适合定义横向的关系,例如日志功能。日志代码往往横向地散布在所有对象层次中,而与它对应的对象的核心功能毫无关系对于其他类型的代码,如安全性、异常处理和透明的持续性也都是如此,这种散布在各处的无关的代码被称为横切(cross cutting),在OOP设计中,它导致了大量代码的重复,而不利于各个模块的重用。
AOP技术恰恰相反,它利用一种称为"横切"的技术,剖解开封装的对象内部,并将那些影响了多个类的公共行为封装到一个可重用模块,并将其命名为"Aspect",即切面。所谓"切面",简单说就是那些与业务无关,却为业务模块所共同调用的逻辑或责任封装起来,便于减少系统的重复代码,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并有利于未来的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
使用AOP,可以在不修改原来代码的基础上添加新功能。
2.比较专业的概念定义:
Aspect(切面): Aspect 声明类似于 Java 中的类声明,在 Aspect 中会包含着一些 Pointcut 以及相应的 Advice。
Joint point(连接点):表示在程序中明确定义的点,典型的包括方法调用,对类成员的访问以及异常处理程序块的执行等等,它自身还可以嵌套其它 joint point。
Pointcut(切点):表示一组 joint point,这些 joint point 或是通过逻辑关系组合起来,或是通过通配、正则表达式等方式集中起来,它定义了相应的 Advice 将要发生的地方。
Advice(增强):Advice 定义了在 Pointcut 里面定义的程序点具体要做的操作,它通过 before、after 和 around 来区别是在每个 joint point 之前、之后还是代替执行的代码。
Target(目标对象):织入 Advice 的目标对象.。
Weaving(织入):将 Aspect 和其他对象连接起来, 并创建 Adviced object 的过程
3.AOP思想主要的应用场景
AOP(面向切面编程)是一种编程范式,它通过将通用的横切关注点(如日志、事务、权限控制等)与业务逻辑分离,使得代码更加清晰、简洁、易于维护。AOP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AOP应用场景:
1. 日志记录:在系统中记录日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用AOP来实现日志记录的功能,可以在方法执行前、执行后或异常抛出时记录日志。
2. 事务处理:在数据库操作中使用事务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可以使用AOP来实现事务处理的功能,可以在方法开始前开启事务,在方法执行完毕后提交或回滚事务。
3. 安全控制:在系统中包含某些需要安全控制的操作,如登录、修改密码、授权等,可以使用AOP来实现安全控制的功能。可以在方法执行前进行权限判断,如果用户没有权限,则抛出异常或转向到错误页面,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4. 性能监控: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有时需要对某些方法的性能进行监控,以找到系统的瓶颈并进行优化。可以使用AOP来实现性能监控的功能,可以在方法执行前记录时间戳,在方法执行完毕后计算方法执行时间并输出到日志中。
5. 异常处理:系统中可能出现各种异常情况,如空指针异常、数据库连接异常等,可以使用AOP来实现异常处理的功能,在方法执行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则进行异常处理(如记录日志、发送邮件等)。
6. 缓存控制:在系统中有些数据可以缓存起来以提高访问速度,可以使用AOP来实现缓存控制的功能,可以在方法执行前查询缓存中是否有数据,如果有则返回,否则执行方法并将方法返回值存入缓存中。
7. 动态代理:AOP的实现方式之一是通过动态代理,可以代理某个类的所有方法,用于实现各种功能。
综上所述,AOP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它的作用是将通用的横切关注点与业务逻辑分离,使得代码更加清晰、简洁、易于维护。
4.AOP术语名词介绍
1-横切关注点
从每个方法中抽取出来的同一类非核心业务。在同一个项目中,我们可以使用多个横切关注点对相关方法进行多个不同方面的增强。
这个概念不是语法层面天然存在的,而是根据附加功能的逻辑上的需要:有十个附加功能,就有十个横切关注点。
AOP把软件系统分为两个部分:核心关注点和横切关注点。业务处理的主要流程是核心关注点,与之关系不大的部分是横切关注点。横切关注点的一个特点是,他们经常发生在核心关注点的多处,而各处基本相似,比如权限认证、日志、事务、异常等。AOP的作用在于分离系统中的各种关注点,将核心关注点和横切关注点分离开来。
2-通知(增强)
每一个横切关注点上要做的事情都需要写一个方法来实现,这样的方法就叫通知方法。
- 前置通知:在被代理的目标方法前执行
- 返回通知:在被代理的目标方法成功结束后执行(**寿终正寝**)
- 异常通知:在被代理的目标方法异常结束后执行(**死于非命**)
- 后置通知:在被代理的目标方法最终结束后执行(**盖棺定论**)
- 环绕通知:使用try...catch...finally结构围绕整个被代理的目标方法,包括上面四种通知对应的所有位置
3-连接点 joinpoint
这也是一个纯逻辑概念,不是语法定义的。
指那些被拦截到的点。在 Spring 中,可以被动态代理拦截目标类的方法
4-切入点 pointcut
定位连接点的方式,或者可以理解成被选中的连接点!
是一个表达式,比如execution(* com.spring.service.impl.*.*(..))。符合条件的每个方法都是一个具体的连接点。
5-切面 aspect
切入点和通知的结合。是一个类。
6-目标 target
被代理的目标对象。
7-代理 proxy
向目标对象应用通知之后创建的代理对象。
8-织入 weave
指把通知应用到目标上,生成代理对象的过程。可以在编译期织入,也可以在运行期织入,Spring采用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