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可更换其他算法,`获取资源`请见文章第5节:资源获取】
- 1. 原始蜣螂优化算法
- 1.1 滚球行为
- 1.2 跳舞行为
- 1.3 繁殖行为
- 1.4 偷窃行为
- 2. 多阈值Otsu原理
- 3. 部分代码展示
- 4. 仿真结果展示
- 5. 资源获取说明
【可更换其他算法,获取资源
请见文章第5节:资源获取】
1. 原始蜣螂优化算法
1.1 滚球行为
蜣螂在整个搜索空间沿着光源的方向移动,在滚动过程中,按照如下的对滚球屎壳郎的位置进行更新:
其中,t代表当前迭代数,xi表示第i个蜣螂的位置信息;k代表一个常数,表示为偏转系数;α∈(0,1)是一个随机数;a 是一个自然系数,为-1或1;Xw是全局最差位置。
1.2 跳舞行为
当蜣螂遇到障碍物时,它会通过跳舞来重新定向,主要思想是通过正切函数来进行:
tan(θ) 为偏转系角。
1.3 繁殖行为
作者采用一种边界选择策略模型雌性蜣螂产卵的地方,定义如下:
X*为当前最佳位置;Lb表示下界,Ub表示上界。
在迭代过程中,卵球的位置是动态变化的,定义如下:
Bi表示为卵球的位置,b1和b2为1×D 的随机向量。
此外,一些成年蜣螂会从地下钻出来寻找食物,下面公式模拟了蜣螂的觅食过程:
Xb为全局最佳位置,Lbb和Ubb分别表示最佳觅食区域的上下界。
故成年蜣螂的位置更新公式为:
C1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数;C2∈(0,1)是一个随机向量。
1.4 偷窃行为
部分蜣螂会从其他蜣螂那里偷粪球,假定Xb是争夺食物的最佳地点,因此具有偷盗行为的蜣螂位置更新描述如下:
g是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1的正态分布的随机向量;S为一个常数。
2. 多阈值Otsu原理
ostu方法使用最大化类间方差(intra-class variance, ICV)作为评价准则,利用对图像直方图的计算,可以得到最优的一组阈值组合。
ostu方法不仅适用于单阈值的情况,它可以扩展到多阈值。假设有k个分类,c1,c2,…,ck时,他们之间的类间方差定义为:
比如,k=3时,将原图像的灰度区间分为3个类,此时需要两个阈值,定义类间方差如下:
上面式子中,k1和k2为待确定的两个阈值,使得类间方差最大化的k1和k2就是最优的一组阈值。
对于多阈值的情况,可以采用群智能优化算法来寻找最优的阈值,本篇博客利用蜣螂优化算法来寻找最优的阈值。
3. 部分代码展示
%% 清空环境
clc
clear
close all%%
img = imread('1.JPG');
%绘制原图
figure
imshow(img);
title('原图')img_ori=rgb2gray(img);
img=rgb2gray(img);
figure
%灰度直方图
imhist(img)
title('灰度直方图')
%目标函数
fitness=@(X)OTSU(img,X);%阈值个数,优化下边界,上边界,最大迭代次数,种群数量。
num_Threshold=3;
lb=0;
ub=255;
max_iter=100;
sizepop=20;
%调用优化算法
%调用DBO对阈值寻优
4. 仿真结果展示
最大类间方差为:1592.59
DBO优化算法优化得到的阈值分别为:165 86 45
5. 资源获取说明
可以获取完整代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