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在岸与离岸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变得极为有限,单周振幅收窄至约100点,较前一周进一步缩窄。上周,在岸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最终定格在7.1960,周涨幅仅为0.03%。
多位外资银行的交易员和策略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期美元指数表现超出预期,已接近104的水平。与此同时,中国央行通过每日中间价的设定,传递出稳定市场的信号。据悉,中间价与模型的偏离度维持在800~900点之间,且始终围绕7.1的水平进行调整。
国际机构和投资者对人民币的后续走势充满关注。
法国巴黎银行大中华区的外汇和利率策略师王菊在第一财经的采访中表示,当前人民币汇率可能在7.1至7.3的区间内波动,这主要得益于中间价的稳定设定。她认为,突破这一区间的关键因素尚未出现,但如果美联储实施大规模降息,可能会为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反之,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可能导致人民币走弱。
目前多数机构年底前预测人民币汇率在7~7.2,相对审慎的法巴和巴克莱的预测点位分别为7.3~7.4和7.35。
人民币波幅大幅收窄
截至3月4日18:30收盘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7.1994,离岸汇率为7.2119,美元指数为103.772。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正在逐周收窄,这得到了交易员的确认。巴克莱宏观和外汇策略师张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市场普遍关注中国是否会在未来让人民币贬值以释放压力,但他们认为中国央行将继续通过中间价来维护人民币的稳定。
回顾去年11月之前,人民币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汇率曾一度跌破7.3,当时中间价的偏离度高达1000点,并持续了较长时间。随后,人民币有所回升,一度接近7.08的水平,但从2024年开始又出现走弱趋势。为了稳定汇率,中国央行一直在通过中间价进行干预,这也是近期人民币汇率窄幅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蒙还强调,目前央行的弹药仍然充足,有能力继续捍卫人民币免受外部压力的影响。因此,尽管市场存在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忧,但多数分析师认为,在央行的干预下,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相对稳定。
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充满好奇,特别是考虑到近期波幅的收窄以及“不可能三角”所带来的挑战。对此,法国巴黎银行的大中华区外汇、利率策略师王菊指出,中国央行在面临人民币贬值和市场资金成本分层的双重压力下,正在尝试平衡各种因素,以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近期比预期更大规模的降准和5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下调,显示了央行在稳增长和满足金融市场需求方面的更大包容性。
巴克莱宏观、外汇策略师张蒙则持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市场正在猜测中国是否会通过汇率贬值的方式来部分释放压力。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之前的采访中也多次提到,汇率可以作为经济压力的“吸收器”。然而,张蒙强调,中国央行可能会通过中间价的设定来稳定汇率,以减轻外部压力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尽管各方观点存在差异,但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仍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内宏观数据层面
根据最新数据,2月份制造业PMI为49.1%,低于荣枯线,显示出制造业的景气度较弱。这一趋势与生产偏弱和需求不佳分项指标相符合,这反映了春节前后制造业的季节性特点。虽然原材料购进价格环比有所下降,但出厂价格环比上升,这可能有助于企业的盈利空间逐步改善。
另一方面,建筑业的景气度在2月份也表现较弱,而服务业的景气度则有所回升,这与居民在春节前后的微观感受较为一致。然而,目前最受关注的房地产数据仍未能实现回升。具体来说,2月份54城新房成交面积同比降低了60%,显示出新房市场的不佳表现。相比之下,二手房市场表现相对较好,节后楼盘的来访量也有所回暖。
此外,本周将公布2月份的通胀和社融数据。
机构普遍预计,2月份的通胀数据将偏弱。对于社融数据,市场将关注M2增速的回落情况以及M1增速是否具有韧性。这些数据将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并为未来的政策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近期,市场对未来政策刺激的期待颇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指出,中国仍有相当充足的空间来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从而弥补“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他认为,扭转经济持续下跌的关键出路在于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然而,余永定也强调,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储备足够的项目,并寻找到那些可以高效且高质量完成的项目。虽然像高铁、高速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可能已经达到饱和,但在新兴领域如海绵城市、绿色能源、大飞机和医疗养老等方面,我们仍有巨大的投资潜力可挖掘。
短期仍取决于美联储政策
人民币中长期面临的外部压力主要源于地缘政治层面,但在今年大部分时间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变动仍将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会在3月进行降息,但美国经济和就业数据表现超预期,通胀也尚未达到目标水平。因此,高盛等机构已将首次降息的预期推迟至6月,这也导致美元的韧性超过了预期。
上周五公布的美国通胀数据显示,通胀增速达到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但核心PCE环比增长0.4%,创一年新高。同时,2月的ISM制造业PMI也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尽管这一系列数据公布后,市场对降息的预期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仍预计全年将降息约80个基点,且最早可能在6月进行。这与美联储早前的预测基本一致。
除此之外,美国三大股指表现强势,过去的18周中有16周实现了收涨,标普和纳斯达克连续两个交易日创下收盘新高。在科技股领域,英伟达连续八周上涨,股价创下新高,市值成功突破2万亿美元,AMD也在一周内飙升了15%。机构指出,股市的财富效应增强了美国消费者的韧性,超出预期。
上周,美元指数连续两周下滑并收于104关口以下。尽管近期欧元和日元均表现出疲软,但美元并未能实质性走弱。欧元在1.0800上方有小幅上涨,而日元对美元在最后两个交易日波动加大,第三周收于150上方,接近历史最低水平。日本央行的加息进程预计最早也要等到4月才能有所显现。
王菊分析认为,如果美联储实施重大降息,这可能会助力人民币重新升值。她表示:“在我们看来,人民币很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继续作为融资货币,短期内将维持在7.1~7.3的区间波动。”
而张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总体上,我们坚信中国将捍卫汇率稳定。然而,我们也认识到,面对强劲的美元,完全避免影响是有难度的。”
因此,维持此前的预测,到2023年第一季度末,美元/人民币汇率将达7.35,CFETS一篮子货币指数将达92(目前超过98)。”
来源|第一财经,新浪财经。整理|跨境易融汇。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更多外贸干货及开发客户的方法,关注微信公众号【千千外贸干货】还有惊喜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