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虚拟机(JVM)是Java程序运行的核心组件,它负责解释执行Java字节码,并在各种平台上执行。JVM的设计使得Java具有跨平台性,开发人员只需编写一次代码,就可以在任何支持Java的系统上运行。我们刚开始学习Java时就下载了JDK(Java开发工具包),它提供了编译、调试和运行Java应用程序所需的工具和库。JDK包括了JRE(Java运行时环境),JRE包含了Java虚拟机(JVM)。由于不同的CPU的指令集可能不同,所以相同的代码可能不能在不同的系统上都正常运行,而JVM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ava会先通过javac把 .java 文件编译为 java字节码(相当于Java自己的一套CPU指令)然后再由具体系统平台上的的JVM(不同系统上的JVM可能存在差异),把上述字节码转化为对应的CPU能识别的机器指令。
1. JVM中的内存区域划分
JVM其实也是一个进程(任务管理器中看到的java进程),Java程序的执行时申请的内存就是JVM从系统这边申请到的内存,JVM会先申请一块大的内存,这块内存在给Java程序使用时,又会根据实际的用图划分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作用。
-
Java堆(Java Heap): Java堆是Java虚拟机管理的最大一块内存区域,用于存放对象实例,数组,类的成员变量。Java堆是所有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是垃圾回收的重点区域。
-
Java虚拟机栈(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s): Java虚拟机栈也称为栈内存,用于存储线程的方法调用、局部变量、部分结果等。每个方法在被调用时都会创建一个栈帧,并入栈;方法执行完毕后栈帧出栈。栈帧包括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返回地址等。
-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 本地方法栈类似于Java虚拟机栈,但是它为Native方法服务,即JVM内部使用C、C++等编写的本地方法。
-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 程序计数器是一块较小的内存区域,用于记录当前线程下一条执行的字节码指令地址。在多线程环境下,每个线程都有独立的程序计数器。
-
元数据区(Metaspace)/ 方法区(Method Area):元数据指的是一些辅助性质的描述性质的属性,元数据区主要用于存储类的元数据信息,例如类的结构、方法信息、字段信息等。一个程序有哪些类,每个类中有哪些方法,每个方法里要包含哪些指令,都会记录在元数据区中,即元数据区储存了Java代码编译后的Java字节码
注意:一个JVM进程中,堆和元数据区只有一个,栈和程序计数器可能有多份(每个线程都有一个自己的程序计数器和栈,即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执行流)。
public class Test{private int n;//堆区private static int m;//static修饰的变量为类属性储存在元数据区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est t = new Test();//t为局部变量储存在栈区,类的实例储存在堆区}
}
2.JVM的类加载机制
2.1 类加载过程
JVM的类加载机制是指JVM在运行时将类的字节码加载到内存中并进行验证、准备、解析和初始化的过程。JVM的类加载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加载(Loading):查找并加载类的字节码文件。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类加载器来完成,类加载器会根据类的全限定名在文件系统、网络或其他地方找到对应的字节码文件,并将其读入内存。
-
验证(Verification):确保被加载的类的字节码是合法、符合JVM规范的。包括文件格式验证、元数据验证、字节码验证、符号引用验证等步骤。具体验证依据,在Java虚拟机规范中有明确的格式说明
-
准备(Preparation):为类的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默认初始值,这些变量所使用的内存都将在方法区中进行分配。
-
解析(Resolution):将类中的符号引用转换为直接引用,这个过程可以在运行时进行也可以在编译时进行。
class Test{String s = "hello"; }
上面代码编译后"hello"会储存在常量池中,s中相当于保存了“hello"的字符串常量的地址,但是代码没有运行时,s和"hello"都在字节码文件中,文件中没有地址这样的概念,所以在代码运行前s中存储的是一个类似于”偏移量"的概念记录了“hello”的相对位置,就是这里的符号引用。
-
初始化(Initialization):对类进行初始化,包括执行类构造器<clinit>()方法,静态变量赋值等操作。在初始化阶段,JVM会根据程序中对类的主动使用情况来触发初始化,例如创建类的实例、访问类的静态成员、调用类的静态方法等。
2.2 双亲委派模型
在类加载过程中,JVM采用了双亲委派模型,即由多个不同层次的类加载器组成一个层次结构,每个类加载器都有自己的责任范围,当一个类需要加载时,先由最顶层的类加载器尝试加载,如果无法加载再交由下一层的类加载器,依次类推,直到最底层的类加载器。
JVM中进行类加载是由一个专门的模块“类加载器(ClassLoader)”完成的,类加载器的作用是通过“全限定类名”(带有包名的类名,例如java.land.String,可以类比为文件路径中的绝对路径)查找 .class文件,把 .class文件的数据转化为运行时需要的类对象并加载到JVM中。
JVM中默认提供了三种类加载器,分别是:
-
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负责加载Java的核心类库,如java.lang包下的类。它是JVM自身的一部分,通常由C++编写,并不继承自java.lang.ClassLoader类。
-
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负责加载Java的扩展类库,位于jre/lib/ext目录下的类库。
-
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也称为系统类加载器,负责加载当前项目的代码目录,以及第三方库的目录。
除了这三个默认的类加载器,开发者也可以自定义类加载器来实现特定的类加载需求,比如从网络中动态加载类、加密类加载等。自定义类加载器需要继承自java.lang.ClassLoader类,并重写其中的findClass()方法来实现类的加载逻辑。
注意:这三个类加载器之间存在父子关系,上面的为父加载器,下面的为子加载器,即1是2的父亲,2是3的父亲。
双亲委派流程:当一个类加载器收到类加载请求时,它首先将这个请求委托给它的父类加载器处理。如果父类加载器无法完成此加载请求,子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这个过程会一直递归下去直到启动类加载器。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Java核心API的稳定性,防止用户自定义的类替换掉核心类库中的类。
1. 从Application ClassLoader作为入口
2. Application ClassLoader不会立刻搜索自己负责的目录,会把任务交给父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
3. Extension ClassLoader也不会立刻搜索自己负责的目录,也会把任务交给父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
4.Bootstrap ClassLoader没有父类加载器,就会搜索自己负责的目录查找需要的 .class文件,如果找到了就直接进入打开文件/读文件等流程中,如果没找到,则把任务交给下一级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继续尝试寻找。
5.Extension ClassLoader 接受到任务此时就会在自己负责的目录中开始寻找,如果找到了就直接进入打开文件/读文件等流程中,如果没找到,则同样把任务交给下一级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继续尝试寻找。
6.Application ClassLoader 也会在自己负责的目录中开始寻找,如果找到了就直接进入打开文件/读文件等流程中,如果没找到,也会尝试把任务交给下一级,但是默认情况下Application ClassLoader没有下一级类加载器了,于是就会类加载失败抛出ClassNotFoundException异常
上述流程就保证了类加载的顺序,防止用户自定义的类替换掉核心类库中的类。例如用户自己定义了一个java.lang.String如果这个类先被加载了,java核心库中的String类就不会被加载。
3. 垃圾回收机制(GC)
垃圾回收(GC)是自动内存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负责清理不再使用的对象,释放内存空间。垃圾回收,回收的是堆的内存 ,所以也可以说是回收对象。
3.1 识别垃圾
判定对象后续是否会继续使用,不会继续使用的就会被视为垃圾,如果一个对象没有任何引用指向它,那么这个对象就无法被继续使用了,也就会被视为垃圾。
3.1.1 引用计数
引用计数方法并没有在JVM中使用,但是广泛运用在其他主流语言的垃圾回收机制中,如Python,PHP。
引用计数是通过给每个对象安排一个额外的空间,记录当前有几个引用指向该对象。每有一个引用指向该对象时,就把值加一,反之则减一,当这个值为0时则视为垃圾,当负责垃圾回收的扫描线程获取到这个对象的引用计数情况时,发现为0就会释放这个对象的空间。
引用计数存在两个关键的问题:
- 问题一:要给每个对象安排计数器,就会消耗额外的空间,如果对象数量很多,总的空间浪费也就很多。
- 问题二:可能产生循环引用问题,例如两个对象互相引用,但没有一个外部的引用指向它们,此时这两个对象是无法被获取到的,但他们的引用计数又不为0,也就不会被释放。
3.1.2 可达性分析
JVM采用的就是可达性分析来识别对象是否是垃圾。
可达性分析采用的方法是 遍历所有变量,JVM会遍历所有能够被直接或者间接访问到的对象,能访问到的自然不是垃圾,遍历一圈后不能访问到的就视为垃圾。
3.2 释放垃圾
找到垃圾以后就需要把垃圾对象所占的内存空间进行释放。
3.2.1 标记-清除算法
把标记为垃圾的对象直接释放。这种释放方式会导致内存碎片问题。
如图所示,释放后,会导致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内存碎片,而内存申请都是一次申请一段连续的内存空间,这就导致了部分内存碎片可能无法使用到,也就导致了空间浪费。
3.2.2 复制算法
将内存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半。当这一半的内存用完后,就将还在使用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半,然后再清除掉已经使用过的那一半内存中的所有对象。
这种方法避免了内存碎片,但是总的可用空间变少了,同时复制对象也会消耗时间。
3.2.3 标记-整理算法
将所有存活的对象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
这样也可以避免内存碎片问题,但是移动对象也要消耗时间。
3.2.4 分代回收算法
JVM中采用的是分代回收算法。给每个对象引入年龄的概念,JVM中存在专门的线程负责周期性的扫描/释放对象,如果一个对象被线程扫描了一次,并且不是垃圾,该对象的年龄就会+1(初始年龄为0)。
JVM中会根据对象年龄的差异,把整个内存分成两个大的部分,新生代(年龄较小的对象)/ 老年代(年龄较大的对象),新生代又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其中大的一部分区域为 伊甸区 ,剩下两块大小相同的区域叫做 生存区 或者 幸存区 。
新的对象都是从伊甸区中被创建的,第一轮GC扫描后,没有被清除的对象就会被通过复制算法移动到生存区(即生存区相当于未被使用的那块内存),生存区中的对象下次被GC扫描后,存活的对象又会被通过复制算法移动到另一个生存区(注意两个生存区完全是对等的),每经历一次GC,对象的年龄就会+1,如果某个对象在生存区中经过了若干轮GC任然没有被清除,JVM就会认为这个对象的生命周期很长,就会把这个对象移动到老年代,老年代的对象也会被GC扫描,只不过扫描的频率较低。老年代的对象被视为垃圾时会按照标记-整理算法释放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