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信号产生到信号保存,中间经历了很多,当操作系统准备对信号进行处理时,还需要判断时机是否 “合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 “合适” 的时机才能处理信号,即调用信号的执行动作。
一、信号的处理时机
1.1 处理时面临的情况
普通情况
所谓的普通情况就是指 信号没有被阻塞,直接产生,记录未决信息后,再进行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信号是不会被立即递达的,也就无法立即处理,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特殊情况
当信号被 阻塞 后,信号 产生 时,记录未决信息,此时信号被阻塞了,也不会进行处理
当阻塞解除后,信号会被立即递达,此时信号会被立即处理
普通情况 就有点难搞了,它需要等待 “合适” 的时机,才能被 递达,继而被 处理
1.2 “合适”的时机
信号的产生是 异步 的
也就是说,信号可能随时产生,当信号产生时,进程可能在处理更重要的事,此时贸然处理信号显然不够明智
比如进程正在执行一个重要的
IO
,突然一个终止信号发出,IO
立即终止,对进程、磁盘都不好
因此信号在 产生 后,需要等进程将 更重要 的事忙完后(合适的时机),才进行 处理
合适的时机:进程从 内核态 返回 用户态 时,会在操作系统的指导下,对信号进行检测及处理
至于处理动作,分为:默认动作、忽略、用户自定义
搞清楚 “合适” 的时机 后,接下来需要学习 用户态 和 内核态 相关知
二、用户态与内核态
对于 用户态、内核态 的理解及引出的 进程地址空间 和 信号处理过程 相关知识是本文的重难点
2.1 概念理论
先来看看什么是 用户态和内核态
- 用户态:执行用户所写的代码时,就属于 用户态
- 内核态:执行操作系统的代码时,就属于 内核态
自己写的代码被执行很好理解,操作系统的代码是什么?
- 操作系统也是由大量代码构成的
- 在对进程进行调度、执行系统调用、异常、中断、陷阱等,都需要借助操作系统之手
- 此时执行的就是操作系统的代码
也就是说,用户态 与 内核态 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必然存在相互转换的情况
用户态 切换为 内核态:
- 当进程时间片到了之后,进行进程切换动作
- 调用系统调用接口,比如
open、close、read、write
等 - 产生异常、中断、陷阱等
内核态 切换为 用户态:
- 进程切换完毕后,运行相应的进程
- 系统调用结束后
- 异常、中断、陷阱等处理完毕
信号的处理时机就是 内核态 切换为 用户态,也就是 当把更重要的事做完后,进程才会在操作系统的指导下,对信号进行检测、处理
下面来结合 进程地址空间 深入理解 操作系统的代码 及 状态切换 的相关内容(拓展知识)
2.2 再现 进程地址空间
首先简单回顾下 进程地址空间 的相关知识:
- 进程地址空间 是虚拟的,依靠 页表+
MMU
机制 与真实的地址空间建立映射关系 - 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 进程地址空间,不同 进程地址空间 中地址可能冲突,但实际上地址是独立的
- 进程地址空间 可以让进程以统一的视角看待自己的代码和数据
不难发现,在 进程地址空间 中,存在 1 GB
的 内核空间,每个进程都有,而这 1 GB
的空间中存储的就是 操作系统 相关 代码 和 数据,并且这块区域采用 内核级页表 与 真实地址空间 进行映射
为什么要区分 用户态 与 内核态 ?
- 内核空间中存储的可是操作系统的代码和数据,权限非常高,绝不允许随便一个进程对其造成影响
- 区域的合理划分也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
所谓的 执行操作系统的代码及系统调用,就是在使用这 1 GB
的内核空间
进程间具有独立性,比如存在用户空间中的代码和数据是不同的,难道多个进程需要存储多份操作系统的代码和数据吗?
- 当然不用,内核空间比较特殊,所有进程最终映射的都是同一块区域,也就是说,进程只是将 操作系统代码和数据 映射入自己的 进程地址空间 而已
- 而 内核级页表 不同于 用户级页表,专注于对 操作系统代码和数据 进行映射,是很特殊的
当我们执行诸如 open
这类的 系统调用 时,会跑到 内核空间 中调用对应的函数
而 跑到内核空间 就是 用户态 切换为 内核态 了(用户空间切换至内核空间)
这个 跑到 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 CPU
中,存在一个 CR3
寄存器,这个 寄存器 的作用就是用来表征当前处于 用户态 还是 内核态
- 当寄存器中的值为
3
时:表示正在执行用户的代码,也就是处于 用户态 - 当寄存器中的值为
0
时:表示正在执行操作系统的代码,也就是处于 内核态
通过一个 寄存器,表征当前所处的 状态,修改其中的 值,就可以表示不同的 状态,这是很聪明的做法
那么进程又是如何被调度的呢?
- 操作系统的本质
- 操作系统也是软件啊,并且是一个死循环式等待指令的软件
- 存在一个硬件:操作系统时钟硬件,每隔一段时间向操作系统发送时钟中断- 进程被调度,就意味着它的时间片到了,操作系统会通过时钟中断,检测到是哪一个进程的时间片到了,然后通过系统调用函数
schedule()
保存进程的上下文数据,然后选择合适的进程去运行
2.3 信号处理过程
当在 内核态 完成某种任务后,需要切回 用户态,此时就可以对信号进行 检测 并 处理 了
情况1:信号被阻塞,信号产生/未产生
信号都被阻塞了,也就不需要处理信号,此时不用管,直接切回 用户态 就行了
情况2:当前信号的执行动作为 默认
大多数信号的默认执行动作都是 终止 进程,此时只需要把对应的进程干掉,然后切回 用户态 就行了
情况3:当前信号的执行动作为 忽略
当信号执行动作为 忽略 时,不做出任何动作,直接返回 用户态
情况4:当前信号的执行动作为 用户自定义
这种情况就比较麻烦了,用户自定义的动作位于 用户态 中,也就是说,需要先切回 用户态,把动作完成了,重新坠入 内核态,最后才能带着进程的上下文相关数据,返回 用户态
在 内核态 中,也可以直接执行 自定义动作,为什么还要切回 用户态 执行自定义动作?
- 因为在 内核态 可以访问操作系统的代码和数据,自定义动作 可能干出危害操作系统的事
- 在 用户态 中可以减少影响,并且可以做到溯源
为什么不在执行完 自定义动作 直接后返回进程?
- 因为 自定义动作 和 待返回的进程 属于不同的堆栈,是无法返回的
- 并且进程的上下文数据还在内核态中,所以需要先坠入内核态,才能正确返回用户态
注意: 用户自定义的动作,需要先切换至 用户态 中执行,执行结束后,还需要坠入 内核态
三、信号的捕捉
3.1 内核实现
如果信号的执行动作为 用户自定义动作,当信号 递达 时调用 用户自定义动作,这一动作称为 信号捕捉
用户自定义动作 是位于 用户空间 中的
当 内核态 中任务完成,准备返回 用户态 时,检测到信号 递达,并且此时为 用户自定义动作,需要先切入 用户态 ,完成 用户自定义动作 的执行;因为 用户自定义动作 和 待返回的函数 属于不同的 堆栈 空间,它们之间也不存在 调用与被调用 的关系,是两个 独立的执行流,需要先坠入 内核态 (通过 sigreturn() 坠入),再返回 用户态(通过 sys_sigreturn()
返回)
3.2 sigaction
sigaction
也可以 用户自定义动作,比 signal
功能更丰富
#include <signal.h>int sigaction(int signum, const struct sigaction *act,struct sigaction *oldact);struct sigaction
{void (*sa_handler)(int); //自定义动作void (*sa_sigaction)(int, siginfo_t *, void *); //实时信号相关,不用管sigset_t sa_mask; //待屏蔽的信号集int sa_flags; //一些选项,一般设为 0void (*sa_restorer)(void); //实时信号相关,不用管
};
返回值:成功返回 0
,失败返回 -1
并将错误码设置
参数1:待操作的信号
参数2:sigaction
结构体,具体成员如上所示
参数3:保存修改前进程的 sigaction
结构体信息
这个函数的主要看点是 sigaction
结构体
struct sigaction
{void (*sa_handler)(int); //自定义动作void (*sa_sigaction)(int, siginfo_t *, void *); //实时信号相关,不用管sigset_t sa_mask; //待屏蔽的信号集int sa_flags; //一些选项,一般设为 0void (*sa_restorer)(void); //实时信号相关,不用管
};
其中部分字段不需要管,因为那些是与 实时信号 相关的,我们这里不讨论
sa_mask
:当信号在执行 用户自定义动作 时,可以将部分信号进行屏蔽,直到 用户自定义动作 执行完成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提前设置一批 待阻塞 的 屏蔽信号集,当执行 signum
中的 用户自定义动作 时,这些 屏蔽信号集 中的 信号 将会被 屏蔽(避免干扰 用户自定义动作 的执行),直到 用户自定义动作 执行完成
四、信号部分小结
截至目前,信号 处理的所有过程已经全部学习完毕了
信号产生阶段:有四种产生方式,包括 键盘键入、系统调用、软件条件、硬件异常
信号保存阶段:内核中存在三张表,blcok
表、pending
表以及 handler
表,信号在产生之后,存储在 pending
表中
信号处理阶段:信号在 内核态 切换回 用户态 时,才会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