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自赎
我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我一出生就是盛世中国,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我没想到,走了这么远的路,吃了这么多的苦的爷爷会一直跟我说“不是国家不好,只是中国的钱拿去还债了,过了那段时间之后就越来越好了。”
他们艰苦半生,但真的希望祖国安祥,山河无恙。
爷爷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虽然生在红旗下,没有经历过硝烟战火,但他们却没有真正享受过生活。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因为兄弟姐妹众多,绝大多数都是由哥哥姐姐带大的,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疼爱。又因刚刚停止硝烟,我国的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又经历了60年的饥饿,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因此这一代人的童年是不幸的,没有快乐,只有饥饿与贫穷。过的是衣不裹体,食不饱肚的生活。
那时候,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好多体制,制度还不健全。家里兄弟姐妹较多,父母根本顾不过来,都是大的带小的,将就着生活,所以这一代人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疼受。加上贫困、饥饿,家家户户都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还非低下。
那时,国家正处于动荡时期,城里乡下处处都是大锅饭,各种物质都很匮乏。即使是居住在大城市,到了冬天,蔬菜也只有大白菜和土豆。许多东西都是计划供应,春节快到时,家家会发几张票,按照人口分配采购一些肉,鸡蛋,豆制品之类。现在大家都司空见惯的花生糖、芝麻糖切片等,平时也是难寻踪影。即使是到过年时,那也不是想买就能买的,要凭票每家供应一点。爷爷平时少有零食,只有到过年时才会有。
他说小时候总是吃红薯野菜,蒸红薯,煮红薯,红薯面,红薯粉,等等,全是红薯,变着花样的吃。红薯吃了胃酸,甚至是吃出了胃病,看见红薯就吐酸水。还有到山上挖野菜,一年也买不上几次菜,全是在山上挖到的。尽管这样也凑乎着能吃饱。
到了吃饭的时候,邻居们都端着饭到街上扎堆吃,边吃边聊,有的抬杠抬的面红耳赤的也不愿意散开,有的不想回家剩饭,用一个小盆子吃。到冬天时,不管天气多么的冷,他们在山上生火也要扎堆,就这样一吃就是几十年。
我问爷爷没有白面馒头吗,他先是说没有,转而连忙又说“可是后来有了,后来吃上白面馒头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我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我一出生就是盛世中国,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爷爷不是,爷爷吃过树皮,挨过饥荒,但看不得中国的半点不好,也不想给我留下不好的印象。
后来爷爷人到中年,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国家尤其是城市相较于以前已经富有了很多,但是他们身在农村,还是过着贫困的生活。他和奶奶都没有读过什么书,奶奶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他们竟然意识到:读书很重要。作为肉食主义,我很难想象没有肉的生活,但是他们白天吃的是清汤面条,放一滴香油就是全部配料,养的鸡下的蛋也不能吃,因为要换盐换调料。奶奶夜以继日的农耕,爷爷就把农产品拉到镇上卖,拉到更远的城市去卖,一走就是两三天。他卖过西瓜,卖过月饼,卖过菜,卖过米面粮油,想尽办法挣钱,供两个儿子读书。后来爸爸成为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考上了郑州大学,我落地在城市,把我带离了农村。
这次志愿活动因为爷爷奶奶在老家,但是我在外地上学,并没有办法回去面对面地采访、帮忙。但是在爷爷的言语中,我看到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和气概。电话结束时,他又说起了之前每次挂电话前都会重复的话语:“要好好上学啊”。曾经我一直以为这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的期许,现在却明白了不仅如此,他害怕,他怕好不容易觉醒的东方雄狮会溃败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曾经他们总是哀悼“中华不振”,他希望我们不会再重蹈他那一代的覆辙,我们从小就背诵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在我们眼里可能只是白纸上的一篇文章,但是爷爷是亲身经历者,真切希望我们可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