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又记忆深刻的一生
口述人:元奶奶
整理人:宋佳音
口述人基本信息:女 出生于1958年,今年65周岁,祖籍东北,现定居于上海,已从制药厂退休十余年。
元奶奶的自述:
我出生于1958年,今年65岁,老家在东北,兄弟姐妹一共四个人,在我的记忆中家庭是温馨和睦的,幼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读到八年级(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当时后面还有九年级,但是由于当时政策需求需要下乡于是便没有继续读书而是顺应政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6年我在上古城子大队下乡,当时19岁,和你一样大,正是青春的年纪。我的八年级是在1986年8月15日毕业的,在毕业之后的第五天也就是1976年8月20日应政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下乡期间,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积极劳动,同样经历挫折与苦难不断提升自我,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下乡的日子是我人生中难忘的经历。
在我的记忆中,下乡的日子非常艰苦,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物质生活条件。
首先是居住条件,在当时农民在农村都有自己的房屋,而下乡知青的居住场所则是由农民的院子后面的仓库改造而成的,门窗并不整齐,因为都是临时安上去的,床也是临时搭建起来的,在冬天的时候会漏风漏雪,夏天也会漏雨,并且当时所住的房屋的门并不能阻拦牲畜,如牛羊等,所以很多时候在夜晚睡觉的时候都会有牛羊闯进,当时似乎是和猪牛羊住在一起,居住的环境非常简陋。
然后是吃的方面,由于当时的生活不易,伙食上很难保证,当时哪有现在的山珍海味啊,一周一顿的玉米面和白面蒸的糕点(类似于现在的发糕),是当时所能吃到的极好的食物,甚至很多时候都没有办法吃饱,但好在是在农村,大家可以自给自足种一些需要的适合生长的蔬菜,所以蔬菜方面倒还能吃到。因为当时条件的艰苦,并没有机会吃到肉或者油类的东西,因此,很多人会自己种豆子,然后用自己种的豆子出来打豆油,但是自己种的豆子打出来的豆油又是非常少的,所以大家还是吃不到多少油,荤腥和油在当时是极其珍贵的。冬天的时候食物很少,当时我们经常用打豆子剩下的豆皮子和白菜一起来腌制酸菜,一坛腌制的酸菜,是我们冬天的主要菜品。在夏天的时候各种蔬菜,比如土豆玉米等都已经成熟了的时候,生活会稍微好过一点,能够吃饱饭,但依旧不见荤腥。在下乡的那六年里,下乡的知青每天都要跟随农民一起下地劳作种田,从早到晚,体会农民们的辛苦,时常累到直不起腰,手上磨了很多的血泡,都是直接挑破,因为当时真的很难。不过每到十一月中旬十二月左右的时候地里的农活基本就没有了,然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放假,因此,十一月中旬十二月左右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幸福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想做的简单的事情,适当放松一下自己或者做一些小事情。
身在异乡,除了需要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外,不免会产生思家情。在下乡的那段时间里我们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有时晚上的时候,会用碗来当作乐器,敲打作乐,时不时会怀念家乡,怀念亲人,怀念自己生长的地方和从前的生活。
1982年,知青下乡结束之后,很多下乡的人会给分配工作,当时的母亲在印刷厂工作,父亲在制药厂工作,在当时大多是依据父母的工作场地来分配工作的,所以后来我去了父亲所在的制药厂工作,我在制药厂工作到了55岁,在工作的几十年里我几乎做遍了制药厂所有的工种如制药,研片等等。
在下乡回来之后,经介绍认识了现在的先生,当时的爱情非常的简单和纯粹,当时我已经20多岁了,在那二十六七岁没结婚的年轻人已经算得上现在的大龄单身青年了,我们当时不像现在的自由恋爱,一般都是经人介绍认识的,然后相处一段时间,觉得合适就结婚了。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浪漫,最多也就是看看电影,散散步,甚至连牵手都会脸红,我和先生经介绍认识之后看了两次电影,没过多长时间就结婚了,再后来没有过多久生下了一个女儿。
在我退休之后,我便跟着我的女儿在上海这边定居,不同于从前,现在我感觉非常幸福,想起从前下乡的那段日子和曾经的艰苦岁月,我都会感觉到生活的不易,和现在所得来幸福的不易。现在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就是大好的局面。说不出来什么让人潸然泪下的话,只能用我简单平淡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一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结语:
当时回忆的时候,元奶奶对于下乡的那段艰苦岁月仍然感觉深刻,但元奶奶也说过去的日子,虽然是苦的,但现在的日子是甜的,元奶奶从制药厂退休了十余年,现在的生活非常安逸,元奶奶只有一个女儿,元奶奶也说女儿非常的争气,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且攻读了研究生,并且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在上海工作居住,元奶奶现在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每天陪外孙女玩一会儿,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她从前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在和元奶奶交谈的过程中,时不时会看到元奶奶眼睛里闪烁的泪花,艰苦的日子给她的人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最后希望所有的老人平安幸福,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