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未来的中国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老人是1955年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出生的,前半辈子为了生活,为了孩子而打拼,虽然经历了不少的苦难,但后半辈子也算是苦尽甘来,生活美满。现在就由我站在老人的视角上来讲述一下老人的一生。
我是1955年5月17号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出生的,那个时候还没有计划生育,村子里的人都觉得孩子越多越好,我的家里也不例外,我在家里排第四,上面还有三个姐姐,过了几年,我又多了一个妹妹,家里一共有五个女儿需要父母养育,那时候年纪太小,只记得吃不饱饭那是家中常事。
虽然家庭困难,但是好歹也是读了小学,但是由于没有天赋,去上学又要走很远的路,后来也就放弃了,仅仅只是读到小学毕业。在小学唯一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现在想来也是十分搞笑的,记得那时候在学校嫌弃自己的名字不够好听,于是就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素琴,那时候觉得这个名字特别好听,还写在了作业本上,后来老师叫人的时候一直不知道人是谁,直到我站了起来,现在想想,也是十分可笑的。再后来就是小学毕业之后的事情了,在那时候,家里吃饱饭都不容易,供人上学也是困难,家里五个姐妹,没有一个上到初中的,现在想想也是遗憾。后来就是一直在家里干活,帮忙分担家务。
对于年少时的记忆已经太模糊了,记得在十几岁的时候,我们的村子里买东西还得需要粮票,买布还得需要布证,否则就得挨饿受冻,这种情况直到我快二十岁的时候才消失。而生产队,集体干活吃饭,也是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才结束,那时候在生产队下面,集体干活,吃大锅饭,由队里分粮食,吃不饱饭是常事,队里分的粮食就那么点,想要吃饱真的太难了。
我是25岁才结的婚,那时候这已经算结的晚了,大概就在我结婚后不久,吃不饱饭这种情况改变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一直到1984年才吹到我们这个小山村里,自主承包土地,开垦荒地,自己种自己吃,到那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意义上吃饱了饭。
结婚以后还是一直生活在山上,平时想要买点儿东西都必须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到街上去,而且只有在赶集的时候才能买点好的东西,那时候才刚刚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对于钱,那时候还没有想太多,也并没有出去打工的想法,在家里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种地,种粮食,种菜,每天守着那承包的几亩地,指望天气好点儿,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千篇一律的生活过了许多年,那时候没有机器,不论是播种,还是除草收割,都得靠人力来完成,早上早早的起来就要去地里干活,夏天在大太阳底下割麦子,再把麦子背到“场”上,至于是什么时候开始想要多赚点钱呢,大概是当山上的人越来越少,大家的生活也都越来越好开始,那时候我们也想要搬离这个深山,去到赶集中心的村子上去。
去那里要买房子,那就需要钱,我们当时还有两个儿子,上学生活都需要钱,于是从那时起我的丈夫开始去外地打工,而我在家里搞一点副业,照顾孩子和父母,不仅要种地,还要放牛,每天的生活都十分忙碌,有的时候闲下来了,就去山上摘点草药什么的换钱,我和我的丈夫忙忙碌碌的过了4.5年之久,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是幸好在1993年攒够了钱,在山下村子里买了一个好一点的房子,第二年把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完了之后,那个秋天我们搬了家,那个新家里还有一棵葡萄树,房子也足够大,两个孩子入的是这里的户籍,村里还给分了土地耕种,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可惜天不遂人愿,1997年的时候我的丈夫在开车给别人送货的过程中出了车祸,生死攸关,救命花费了家里的大半积蓄,当时并没有太多的监控,两方都受了伤,谁也没有办法追究,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后来出了院,不能干重活,只能在我们那个小山村里找另一条可以赚钱的路。
在那之后的几年里,除了种地以外,先是开了一家小卖铺做做小生意,后来干了一年多就不行了,一方面是由于要看管店铺一天到晚都不能休息,另一方面是在年末发现开小卖铺赚的钱和把房子租出去收的房租差不多,也不用搭上人力,就放弃了。后来又开始做农副业,种西瓜甜瓜卖钱,就这样干了两三年,丈夫身体好的差不多了就不再弄了,又出去去外地打工。
我的公公去世的比较早,婆婆一直和我丈夫的弟弟一起生活,我在家里主要是照顾好我的父母,干干农活,在有人收草药的时候去山上采点药。这个时候已经2002年了,非典爆发,庆幸的是我的两个孩子都已长大,没有被传染,大儿子已经读了大学,虽然是个名不见传的二本院校,但好歹是有了出路,二儿子在读高中,在镇上上学,成绩还算可以,日子过得也还算是比较不错。2005年二儿子成功被一所师范大学录取,两个孩子学业有成,我和孩子他爸也开心,心里也是放下了一个负担。
08年的时候我的母亲由于病重离开了人世,陪伴了我50多年的人再也不见了,第二年我的父亲也是因为病重离开了人世,当时的我是十分痛苦的,现在想想,没有人能陪我一辈子,父母陪伴了我一半的人生,我已经知足了,日子还是要过的。那时候的我已经55了,我的丈夫57了,他也从外地回来在家里种地,不再出去了。
我的大儿子在07年结的婚,现在也是和儿媳妇在外地打拼。10年初,我的第一个孙女出生了,我的大儿子和儿媳由于工作忙,我和我的丈夫就和儿子他们住在一起帮忙带带孩子,看到孙女那张稚嫩的脸,感觉生活过得十分幸福。二儿子后来当了高中老师,在县城里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13年的时候,也是和学校里的一位女老师结了婚,16年的时候老二也是有了自己的孩子,是个男孩,小时候文文静静的,17年之后我和我的丈夫就一直住在老家。
儿子儿媳忙了就把孩子接过来帮忙带带孩子,日子过得也悠闲,孩子们也孝顺,20年大儿子家里又添了一个小男孩,两个孩子带不过来,就把宝宝放在老家交给我们带,等孙女放假了,我们就过去带着两个孩子。就这样一直到现在,这两年老大他们一直在北京工作,我们也这两天也就在北京生活。
虽然前半生过得不尽人意,但好在后半生生活幸福,我今年已经六十八了,从1955年我出生到现在,我见证了我们那个农村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我不知道我还能再见证多少中国的未来,但唯一一点,不论我能否看到,我都希望未来的中国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